
传承
李习良
过年,我们家一直在对先辈遗留的传统和习惯发扬光大。无论过去和现在,大年三十每人一碗白菜粉条大锅菜都是不可少的,不同的是,过去每人碗里放三四片肥瘦对半的猪肉,现在没有了。小时候记得,母亲总是把自己碗里的粉条和肉夹起来分给我们弟兄三个。只剩下白菜和水。现在大年三十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鱼肉海鲜,各种新鲜蔬菜制作的炒菜和甜食、瓜果满满一大桌。有人或许要问,一大桌子好菜都吃不完,为什么还要每人一碗(孩子们是半碗)白菜粉条呢?这是记忆,是对母亲的追思!是爱的传承!更是对孩子们不忘过去的强化教育。
小时候,我家没有文化人,不会自己写对联,更没有钱买对联。过年看到许多人家门上贴对联,整个院子焕然一新,非常羡慕。我转业回来39年,除一年在聊城过年外,每年回家过年都保持写对联的习惯。即是对农村风俗习惯的传承,也是对我们家过去无能力贴对联的改变!还是对来年的美好祝福和期许!
过年请家堂,是老家一直沿续下来的传统和习惯。大年三十中午十一点半左右,女人在家忙着做饭,男人们领着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去自家祖坟上请家堂,边走边放鞭炮,到祖坟上后放长长的一挂鞭,谁放得鞭炮越长,响得越久,证明这家人越富有(或今年发财了),然后跪下磕头,并唸叨说:“老人家,回家过年了”。将手中的一柱香插到坟前以示给阴间照明,另一柱香领着老人回家。到家后,在大门口前放一根木棍,寓意是不让老人家出去,也不让外面的鬼神进来。中午十二点,放鞭炮吃饭。这意味着阴阳全家人大团圆,也是对先辈的怀念、尊敬和追思!
拜年!是农村保持已久的传统和习惯。小的时候,大年初一早上不吃饭,我跟着父亲或爷爷到前后院里给爷爷奶奶、大爷叔叔磕头,有时候在路上碰到长辈爬下就磕,一圈下来到大半晌才回家吃饭。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革,拜年的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许多农村人大多数取消了家家户户磕头拜年的习惯,只是在大年初一早饭后,男女老少,携全家先到长辈或年龄较大的同辈家拜年问好,取消了跪下磕头的旧习惯。而我们家仍保留着磕头的习惯做法。虽然老人不在了,大年初一早上起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跪在堂桌前恭恭敬敬的给老人家磕三个头,然后给哥哥磕,依次类推,儿子、儿媳妇和孙子给祖宗磕头后,再给我们和哥哥弟弟磕,我们则拿出压岁钱给两个孙子!这种做法虽然老旧,但能够在孩童的记忆里深深的刻上尊老爱老的印迹,启迪善良之心,不失是一种好的做法。
传统习俗,不是凭空而来,它是先辈们实践经验的总结,对维系亲情,启迪人生产生一定影响和作用。
作者简介:李习良,转业军人,退休干部,喜欢写作。信奉: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