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雨过后见彩虹 ——读小说《靖城浮生》有感
这是一部西部民族的秘史。它讲述了马氏家族百年的兴衰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世道的沧桑变化、人世百态的演绎过程。马氏家族发展的坎坷道路,用一句话可以讲述:险象环生,挑战与机遇相随。
作品整篇结构巧妙,故事缠绵,有可读可圈之处,特别在叙事方法上颇有讲究,对有些环境的描写精彩无限,让人眼前一亮,深感作者有很好的汉语语言文学修养。
故事从18世纪未期开始,马氏家族经过多年的经营,已有一支庞大的驼队。这支驼队不仅 数量大,而且拥有一定数量的白骆驼。在当时,朝廷运输往往依靠于白骆驼,白骆驼因其耐力强, 适应于沙漠环境能力受到官方的青睐,而成为官方运输的首选 。这支驼队 经过先祖以及马序川、马继祥、马继候几十年的经营,家业甚是兴盛。家大业大,容易引来盗贼骚扰,在长辈马序川的安排下,马继祥和马继候兄弟俩分头闯世界去了。当马继候的儿子马述弟在沙漠中被土匪“一把刀”救起送回家,妻子李开贞被迫感谢,拿出一袋银元送给了“一把刀”,马继候的家业从此就衰落了。
真正的衰落是从马述弟去世开始的。马述弟去世后 ,23岁的妻子李开贞带着5岁儿子马西园支撑着这个家。在一个大风呼啸的夜晚, 曾经救过马述弟的土匪“一把刀”披头散发,挥身是血,穿着蒙古族的衣服,手里提着带血的“月牙刀”,站在了她面前。“一把刀”在被追杀无路的情况下 ,敲开了李开贞的家门。他说:我是“一把刀 ”,救过你男人的命。李开贞慌忙指了指院子的地窑,“一把刀”移开地窑石板,慌不择路的钻进了地窑,马开贞用石板盖住了地窑口,又用荒草盖了石板。
“一把刀”被救后,很快恢复了原气,又拉起一支队伍。一次抢劫,竟抢了马述弟的儿子马西园的驼队,事后他确认是马西园的驼队,他清晰的记着这个孩子的名字,算起来马西园已有20多岁了。他钻出地窑时,是马西园给他擦的伤口。面对这块到口的肉,他竟闷着良心收下了这批货物,只说了一句,有机会我会加倍报恩他的。他的承诺最终没有兑现,在被仇家追杀中,死在了仇人的刀下。话说“一把刀”儿子宋成龙后来带队伍投奔了解放军,在政府中当了干部,在几次运动中救了马西园。这个故事完全可以写得更充实些,更精彩些,但作者好像被什么人,什么事束缚着,就那么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马继候家业的再次发达,完全是孙子马西园努力奋斗的结果,这种奋斗的商业素质来源了先祖几十年走南闯北的血脉基因,更离不开母亲李开贞的教养。说他有祖传的基因,是他脑瓜灵光有商业思维。10岁的马西园从端着木盘卖炒沙枣子和炒麦子开始,后来在肩上、胳膊上挂满了日用小商品,走街串巷的叫卖,一点点的积攒着财富。
15岁的马西园已是一个生意精了,他受到挫折从不言败,“鏊”炸赔偿、丢车子、被抓壮丁,无不显示他的智慧和沉着。母亲在儿子生意受挫,小小年纪被抓壮丁后,她对天呼救:“老天呀, 你能放过我们吗!”可见当时马西园家的真实境况。
马西园坚信,奋斗定有回报,他说:“风雨过后最能见彩虹”。他寻找商机,贩卖草药,在杂货摊上试展才能,收获满满,“德盛长”挂牌后,他日进斗金。他组建驼队,他置房置地,成了当地的富有人家。
在解放前,他把女儿许配给一个家里只有一眼破窑洞,炕上半边蓆片,吃饭只有半边锅的穷小子。别人怎么也不理解,只有马西园看穿了时局。 但他怎么也想不到,尽管他积极给穷人家捐款捐物,甚至抢先用商号“公私分营”,但他仍没有逃出多个“运动”遭遇。
在国家困难时,他下放农村,在把他叫马爸的亲戚周万杰劝说下,声言下放到他村,他可以帮助并保护的承诺,他来到了小宽沟村。
尽管他做了很多善事,一生辛苦奋斗的财富却成了他的罪过,因为曾有的财富,他被划成“地主”成份,财富让他变成了村民的敌人,他不仅遭到批斗,示众游街,甚至受到无法承受的羞辱。
在这场遭遇中,恩人变成了对手,亲情变成了仇人,幸运的是马西园的儿女们以不同的生活方式,还苟延残喘的活着。把他叫马爸的周万杰,以之无虚有的“丢枪的事件”爆打他的儿子马中礼,迫使马中礼替父写下:“本人马西园曾有一把手枪”的罪状,要不是那场大火,他和儿子就丢性命了。他知道周万杰会把大火的罪状嫁锅于他父子,儿子马中礼和马中信深夜踏上了逃往的路途。而恰恰是土匪“一把刀”的儿子,在政府当干部的宋成龙遵嘱“一把刀”的遗言,再次救了他们。
这就是“风雨过后最能见彩虹”吗?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喜剧呀!马西园不知这是喜剧还是悲剧,是马氏家族的悲哀,还是这个社会的悲哀。
这是我们这个社会无法抹去的一段历史呀!
掩卷深思,马西园、李开贞的种种善举为什么不能感动上帝?如果马序川、马继祥、马继候、马述弟、马西园没有一支驼队,几十年的奋斗创业是一场空,他们的结局如何?财富真的有罪吗?这部小说留给我们思考的东西太多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