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文教研究发现,传说女娲初创世,第一日造出了鸡,第二日造出了狗,第三日造出了猪,第四日造出了羊,第五日造出了牛,第六日造出了马,第七日造出了人。为了感恩这六种为人生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动物,每到它们各自诞生的日子,人们便烧香燃烛,感恩它们为人们司辰、守夜、供肉、供奶、梨田、交通。给动物们过完节后,便到了给人庆祝生日的人日节。汉朝时,人日节俗开始形成。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从唐代开始,人日节时,女子会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贴在屏风或者戴在头发上。人们也会相互馈赠制作的各种花胜,以表示情意。在人日节吃七宝羹,取吉祥美满之兆头,也可去除邪气、医治百病。人日节登高更具有积极祝颂祈福的含义,文人墨客更会赋诗唱和。唐代诗人高适便写过一首《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
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看,
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遇,
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
明年人日知何处?
2014年2月6日,中国传统“人日”当天,数十名文化界学者共同倡议将传统“人日”设为“人民节”、“尊严日”,呼吁人们在每年的这一天,静下来思考生命的价值。中道文教本着中和位育,道生德蓄,文明以止,教养公民的宗旨,深入研究人日节的象征意义和现代转化,倡导中国人过人日节!通过揣摩女娲造人之本意,提出中国人应像女娲那样过着有灵性很喜乐的生活。这一天大家游山玩水敬天爱人,读经雅集安身立命。人是自然之子,应道法自然,与道相从。人是万物之灵,应走向公民,学会自治。并推而广之,每周日都过人日节,吃七宝羹,念天地恩,登高祈祷采风游学,读书明理诗会雅集,共同过一种知行合一致良知,天人合一观自在的信仰生活,增进灵魂的觉悟,思想的升华和人格的独立,从而确立人和天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以满足精神信仰和灵性生活的需求。
尹道真像
王阳明像
主办:中道文教
协办:
承办:中道弘毅(杭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时间:正月初七
地点:贵阳扶风山阳明祠+南明河甲秀楼
流程:上午10:00扶风山阳明祠登高祭拜
建议:自带开水绿色出行,地铁2号线阳明祠站,307路公交车到甲秀楼。
1、祭拜尹道真
2、祭拜王阳明
3、学习传习录
中午到南明河翠微巷七条鱼吃七宝羹喝C味C位
七宝羹据中道文教研究:
“羹”与“更”谐音,取万象更新元亨利贞之意,有蛇来运转求吉纳祥的美好象征。除此之外,七宝羹选用的每种食材也各有寓意,但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南方所谓七宝羹,包括芹菜(“芹”谐音“勤”,指勤劳)、蒜(谐音“算”,指精打细算)、葱(谐音“聪”,指聪慧)、芫荽(香菜,“芫”谐音“缘”,指缘分)、韭菜(“韭”谐“久”,指长长久久)、生菜(谐音“生财”,亦指生生猛猛)等。其实从中医角度来说,这些蔬菜也很利于养生。在吃多了大鱼大肉后,来一份七宝羹中和肠胃消积化食是非常必要的。
C味C位有机刺梨原液是贵州元本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的品牌产品,是健康饮品领域的一颗璀璨明星。它的诞生凝聚了现代科技与天然食材的完美结合。刺梨生长在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的山区,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造就了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原液中富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这种酶具有强大的抗氧化,能够有效减轻身体的氧化应激反应,保护身体免受损伤。对于经常熬夜、工作压力大的人群而言,刺梨原液是恢复体力、调节身体机能的得力助手。而且,它不含添加剂与防腐剂,纯粹天然,给予消费者健康的滋养,助力人们开启活力满满的健康生活之旅。
下午2:00南明河甲秀楼诗会雅集
起:南明河
承:甲秀楼
转:翠微阁
合:龙门书院
大家可以表演诗歌朗诵、古琴弹奏、书画欣赏等,按照起承转合进行。有关诗歌见附录,可选用。
尤其欢迎原创!
附相关简介和诗词
一、扶风山即扶峰山,在贵阳东门外。俗名尖山,以其石多螺旋,后称螺蛳山,清乾隆年间改今名。其秀峰兀立,左拱栖霞,右环相宝,后有连绵蜿蜒的白云山。山麓南有王阳明洞,北有尹道真祠,中为扶风寺。寺院宽大,楼阁亭栋,布置得宜。扶峰山风景绝佳,被称为“插天一朵青芙蓉”。扶风山寺、王阳明祠、尹道真祠等“一寺两祠”古建筑群,依山就势,浑然一体,共同构筑的奇秀独绝的古典园林,早已成为贵阳人踏青登高、访古探幽的游览胜地,更以黔中文化圣地而闻名遐迩。
扶风豪士歌
(唐)李白
洛阳三月飞胡沙,
洛阳城中人怨嗟。
天津流水波赤血,
白骨相撑如乱麻。
我亦东奔向吴国,
浮云四塞道路赊。
东方日出啼早鸦,
城门人开扫落花。
梧桐杨柳拂金井,
来醉扶风豪士家。
扶风豪士天下奇,
意气相倾山可移。
作人不倚将军势,
饮酒岂顾尚书期。
雕盘绮食会众客,
吴歌赵舞香风吹。
原尝春陵六国时,
开心写意君所知。
堂中各有三千士,
明日报恩知是谁。
抚长剑,一扬眉,
清水白石何离离。
脱吾帽,向君笑。
饮君酒,为君吟。
张良未逐赤松去,
桥边黄石知我心。
题画次矫以明韵
(明)贺甫
画舫西湖载酒行,
藕花风度管弦声。
余情未尽归来晚,
杨柳池台月又生。
春游扶风山
(清)潘文芮
倏动烟霞兴,
春风酒一樽。
欣然随屐齿,
不惜破苔痕。
花亚树如醉,
日斜山欲吞。
句留归路晚,
芳草恋王孙。
游扶风山
(清)张琚
东风作意报新晴,
挽我扶风寺里行。
一道青穿芳草径,
千峰绣拥百花城。
游鱼极泳人知乐,
山鸟忘机自赞名。
独倚疏篁亭上久,
娟娟归路月初明。
忆昔阳明讲学堂
(日本)三岛毅
忆昔阳明讲学堂,
震天动地活机藏。
龙岗山上一轮月,
仰见良知千古光。
重修扶风山双祠一寺碑记
金筑城东扶风山,
双祠一寺紧相连。
飞阁流丹圣洁地,
复廊涌翠锦绣园。
沧桑历尽成旧事,
盛世重修展新颜。
道真阳明留青史,
倡文兴教传人间。
拜谒贵阳阳明祠
青鸟
插天一朵青芙蓉,
贵山黔水观扶风。
道真北游破南荒,
阳明西贬开东洞。
仰见良知千古光,
教化文明甲秀萌。
戊戌变法推新政,
王学圣地出英雄。
二、甲秀楼是贵阳的标志性建筑,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她矗立在贵阳母亲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甲秀楼景区主要分为三部分,即浮玉桥、甲秀楼、翠微园。甲秀楼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其名字取“科甲挺秀”之意。登楼远望,远山含翠,碧树葱茏,烟波荡漾,天光水色,一览无余。南明河绿水幽幽,垂柳、牌楼、凉亭、长桥和楼台,组合得相得益彰,犹如江南,被誉为城南胜迹。数百年来众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赞美诗词。
南庵次韵二首其一
(明)王阳明
隔水樵渔亦几家,
缘冈石路入溪斜。
松林晚映千峰雨,
枫叶秋连万树霞。
渐觉形骸逃物外,
未妨游乐在天涯。
频来不用劳僧榻,
已借汀鸥一席沙。
甲秀楼
(明)江东之
明河清浅水悠悠,
新筑沙堤接远洲。
秀出三狮连凤翼,
雄驱双骏踞鳌头。
渔郎矶曲桃花浪,
丞相祠前巨壑舟。
此日临渊何所羡,
擎天砥柱在中流。
涵碧潭
(明)李时华
一水绕山城,
曾将洗甲兵。
秋波涵碧玉,
春涨点红英。
龙卧归云湿,
犀沉夜月明。
寒潭深万丈,
彻底本无尘。
甲秀楼楹联
(清)刘蕴良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粵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起中原半壁。却好把乌蒙箐扫,马撒碉隳,鸡讲营编,龙番险扼。劳劳缔造,装构成笙歌闾里,锦绣山川。漫云筑壤偏荒,艰与神州爭胜概。
数十仞高凌半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忆秦通僰道,汉置牂牁,唐靖且兰,宗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淹几辈,消磨了旧迹千秋。到不如月唤狮冈,霞餐象岭,岚披凤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图烟景。恍觉蓬洲咫尺,频呼仙侣话行踪。
甲秀楼和吴雨民制军韵
峥嵘杰构俯鳌头,
山自湾环水自流。
四面天风人境外,
偏有啸咏在斯楼。
霜花寥落不禁秋,
雨后亭台事事幽。
何日登楼穷远目,
满城秋色已全收。
壬午仲春登甲秀楼
(清)吴达善
为寻胜地一登楼,
四面云山尽入眸。
多少春光题不出,
栁烟轻宕小桥头。
甲秀楼即事偶咏
(清)吴达善
甲秀楼也曲径幽,
绿杨夹水荡渔舟。
而今回忆当年事,
风景苍苍我白头。
甲秀楼
(清)鄂尔泰
鳌矶湾下栁毵毵,
芳杜洲前小驻骖。
更上层楼瞰流水,
虹桥风景似江南。
甲秀楼
刘海粟
山吐晴岗翠欲流,
泓涵碧剪新绸,
南天风物多灵气,
占尽春光甲秀楼。
甲秀楼怀守仁
青鸟
科甲挺秀汇南明,
独占鳌头涵碧亭。
浮云山岚风烟净,
卧波水纹鱼草生。
贬谪龙场悟圣道,
特邀文明讲知行。
一曲清歌游子意,
两鬓微霜西湖情。
甲秀楼过小年
青鸟
水从碧玉环中出,
人在青莲瓣里行。
甲秀楼前说甲秀,
母亲河边陪母亲。
翠微抱拳观棋局,
龙门作诗颂阳明。
几许闲愁几许意,
多少烟雨多少情。
中道文教发布
唐诗双子星⭐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所写✍🏻北京尤老师的家乡——人文荟萃之地、历史源远流长之所的大美甘肃——♥酒泉♥的诗文♥欣赏
《月下独酌之二》
——作者:李白
天若不爱酒,
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
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
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
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
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
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
勿为醒者传。
《饮中八仙歌》
——作者: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
道逢麴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
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谈雄辩惊四筵。
《沁园春·谢秦兄》
瑞彩盈门,蛇岁开篇,喜讯忽临。念旧年同路,诸多趣事;寒来暑往,未改情真。兄贺新春,暖言如酒,顿使吾心满热忱。遥相祝,愿身强体健,福运常存。
往昔岁月留痕,正携手、征途志不沉。忆论诗谈道,欢颜共绽;谈经论世,笑语常闻。新岁将临,再书宏卷,前路同奔锦绣春。期来日,与君同康泰,再安度晚年。
端超端超 史尘清扫
还原本真 睿光普照
位于貴阳南明河畔的“贵州端超集团”是取李端棻的“端”字和梁启超的“超”字组合而成。
他俩既是郎舅,也是师生,更是生死与共的“战友”。
李端棻,字苾园,1833年出生于贵阳,清末礼部尚书,帝师!
娄山高 乌江长
端棻出生在贵阳
跟着舅舅学文化
遵崇朝仪循政道
赴京赶考获进士
翰林一职显才智
云南学政见成效
广东主考鉴启超
郎舅二人互相帮
力推学校献甘脑
深思熟虑奏折响
首倡京师大学堂
戊戌变法振兴路
引导皇帝变革忙
礼部尚书刚任命
慈禧惊恐维新夭
所有新物均灭掉
仅留京师大学堂
星星之火播火者
燎原之势不可挡
虽败犹荣遣新疆
特赦返筑归故乡
义无反顾再办学
接二连三新校创
北大样板显威力
一代更比一代强
饮水思源不忘本
端棻精神大发扬
家家受益聚合力
人人读书旧习抛
民富国强增荣耀
活力四射全球照
李端棻(1833-1907),出生于贵阳市,清末礼部尚书,帝师。
朝仪:李朝仪,顺天府尹(相当于北京市长)。
李蕙仙之父亲,李端棻之叔叔,梁启超之岳父。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李端棻穷其一生首倡和创办了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主讲贵州经世学堂、发起和创办贵阳师范学堂(今贵阳学院),贵州中学堂(今贵阳一中)。
李端棻从《请推广学校折》开始,他身体力行地奔走在“教育兴国、科技强国”的道路上……
李端棻与梁启超不仅是郎舅关系也是师生关系。他俩与光绪皇帝、康有为、谭嗣同等共同发起了改变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戊戌变法》。
端超端超 史尘清扫
还原本真 睿光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