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爱情》
邵孔发
一者,爱情的困难。
古云:“千里姻缘一线牵。”婚姻是由月下老人选定好的。既然姻缘命定,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自主便遭怀疑。“一见钟情”,表明爱的形象和感觉,事先被植入人的大脑,寻找爱情只是按图索骥。如此一来,爱情、婚姻成为人们完成上天设定的任务。
理想主义者憧憬,美满的婚姻应以纯粹的互爱为基础;可现实中,即使双方出于真实满意的爱情,婚姻成功的多元因素——家庭、家族、种族、社会、政治、经济、宗教、伦理、道德、舆论、法律等还有待解决。纯爱情的愿望实现存在诸多制约性、局限性。
美学心理上有“距离说”,距离会造成想象美大于现实美,鼓励城外的人拼命想冲进城去。预想往往比实行快乐,男子欲娶未娶、女子欲嫁未嫁的时候,其所感受的欢喜是最为纯粹而十全。
爱情对象具有极大的诱惑力,爱情的追求超越理性,充满狂热,否则就不叫爱情。结果使任何随之而来的正式婚姻都带有一定的冒险性、实验性特征。
美貌被追逐、争夺,故美貌是危险的;丑貌处于社会关注与欲望的视阈之外,遭人嫌弃,丑貌是安全的。因此,我国社会关于爱情的文化评价有两点倾向:一是爱情与灾祸有关,因而热烈的爱情是不幸的事。故我国高层次的艺术中缺少浪漫爱情,爱情悲剧占主导地位。二是有作为的人摒弃爱情,至少也得把爱情控制在功利合理的范围之内。超越了界限,即使再纯洁的爱情,女性也是“祸水”,夏桀的妹喜、殷纣的妲己、周幽的褒姒、唐玄的玉环,都是获得过君王爱情的美妇人,并以她们的爱情给世界带来巨大的灾害,留下刺人的传说。
翻开世界艺术史,那里有多少爱就有多少悲剧。对美女海伦的爱引起了一场血肉横飞的特洛亚战争;美狄亚的爱葬送了她的亲人和她自己;奥赛罗之爱毁灭了爱本身;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造成了一座坟墓;还有维特、茶花女、安娜、……几乎所有最富于诗意的爱情都是悲剧性。
对爱情而言,所谓绝对纯粹、专一、永恒的标准爱情在现实中是无法圆满的,甚至是不存在的。通过婚姻形式也难以绝对保证。因此,爱情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二者,性的尴尬。
动物的性行为纯粹以繁衍、传递基因为目的,繁衍本能隐藏在性冲动的背后,是性冲动的动力,决定着性冲动。为生育强健后代,雌性只选择最强壮的雄性。雄性交配权争斗中,只能最强健者获胜,余则被残酷无情的争斗淘汰。动物的繁衍欲望大于生命,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意义和追求目的,故雄性交配权争斗常以生命为代价。
进化论研究发现,动物生命由其共同祖先“露卡”进化而来。由水生动物进化为鱼类,由鱼类进化为两栖动物,由两栖动物进化为陆栖动物,由陆栖动物而爬行动物而猿类而人类。人类由鱼类进化而来,水生鱼类卵生,体外受精;进化为陆生动物后,变为体内受精,胎生,造成繁衍的巨大困难。
直立行走姿势进一步带来人类性生理性心理的改变。林语堂说:“我相信人类对于性欲方面的羞怯观念——这在动物是完全没有的——其原因也是由于这种直立的姿势。因为这种直立的姿势(造物主在创造万物的时候也许不曾有过这个意思)使身体后面的某些部分立刻变成了身体的中心,而本来是在后边的东西现在在前边了。”(《生活的艺术》)
直立行走使人类性反应逐渐从发情期和嗅觉转移至视觉,繁衍本能被性欲视觉满意取代,人类进入看脸时代,性选择目的从单纯为繁衍体魄强健后代转向容貌美丽的性对象。从此,性情感关系中“色”起主要作用,如“食色、声色、色情、色胆”。性的视觉选择,导致“女为悦己者容”。 动物中的美丽偏重于雄性,人类的美丽似乎主要表现于女性,前者在于自然的进化,后者多少得力于文明的加工。
繁衍本能是自然赋予人的天性,是家庭安全稳定、子女抚养责任的天然保障。视觉追求新鲜刺激,性的视觉维系会有审美疲劳,两性关系难以稳定。动物受生存环境制约,季节、食物影响,存在发情期与生育季节,数量增减由自然变化决定。柏拉图说:“人者,无羽毛之两足动物也。”《趣姻缘》里的丑角说:“人是不渴而饮,四季有性欲的动物。”弗洛伊德认为,性的本能冲动,“是一种从未肯定的成因”。(《精神分析概论》)为繁衍而性与为性欲而性,人的性行为发生本质变异,性目的迷失。
三者,婚姻的变化。
以为求爱的目的在于建造家庭,是对爱欲的曲解。恋人追求的目标是异性对象而不是家庭,家庭不过是两性为长期结合不得已才建立起来的互有的合法性形式。诚然,一旦家庭建立,双方对它还是珍视的,想要长久保持。然而,旅行的人刚爬上一座陡峭的山峰,在山顶坐下来,觉得休息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如果强迫他永远休息下去,他还会幸福吗?歌德告诫我们:“没有比长时期的风和日丽更难忍的了。”长时间稳定的爱情,平稳、具体、琐碎、乏味的夫妻家庭生活,远不如恋爱时在烛光映照下所表演的化妆舞会显示的幻影那样华丽。许多人感到再努力也难以恢复到“攻城”阶段,找不着恋爱期的感觉。
西人有“胜利的悲哀”说,国人有“实行的悲哀”说。西方有所谓五年极限说:即使双方自由恋爱,喜结良缘,彼此之间的充满激情的相互吸引也只有五年。东方有所谓“七年之痒”。按此类说法,我们周围自然十个家庭九个“维持会”。或将爱情转化为亲情。“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残忍的比喻里边,也有某些真实。
美国人类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总结出人类历史上家庭分为五种顺序相承的不同形态,即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父权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又称专偶制家庭或单偶婚家庭)。摩尔根说:“现在这种形态在将来是否能永远存在下去?能够对此作出的唯一回答是:它必须随着社会而前进,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一如它以前的经历一样。家庭是社会制度的产物,自然要反映其文明。……假定文明社会继续进步,而一夫一妻制度家庭在遥远的将来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那么,我们是无法预言其后继者的性质的。”
林语堂说:“在艺术电影和戏剧中不断的性的刺激中,好色的本能颇有征服家庭本能的危险。在这么一种文化中,家庭理想的需要,很容易会被忘掉的,尤其是又有着一种个人主义思潮的时候。”
单偶婚家庭也不绝对可靠的危机,导致夫妻间着眼于自我保护和应变,随之出现试婚、事实婚姻、合约式婚姻、婚姻AA制、干婚……。加之经济独立,社交扩大,自由人群体存在,婚姻的法律、舆论宽松,社会对种种新型婚姻形式逐步被动妥协,反过来妨碍单偶婚家庭的牢固,导致恶性循环。
从前的婚姻是石器,如今的婚姻是瓷器。曾几何时,离婚感觉是天都要塌下来的大事情,如今稀松平常,离几次者屡见不鲜。离婚率不断攀升,当离异家庭与社会单身人数达到较高数量时,社会对家庭价值重新评估、定义,家庭价值观念发生转变。
如今单偶婚家庭有进一步解体趋势,直至将来不是以家庭,而是以个体的人为社会的基本组织细胞。可悲的是,人们尚未准备好应对单偶婚家庭形态的解体,尚未找到单偶婚家庭形态解体后的替代方式——即“未来家庭形态”,其解体趋势已来到人们面前。
适婚男女不婚,缘于独立性强、希望自由、经济压力大、结婚费用高、养育成本大。因素。已婚家庭的生活现状让许多人望婚姻而怯步,部分父母被动同意子女不婚。
婚姻是人口有序繁衍的保障,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根本。繁衍本能的削弱,繁衍热情的减退,传宗接代文化的颠覆,单偶婚家庭形态的解体趋势,对人类社会基本结构、现存社会家庭文明、未来社会发展带来根本性伤害。探索新的爱情、婚姻文明方式,成为社会当务之急。

作者简介
邵孔发,教师、学报编辑。出版作品《襄水文集》《故园屐痕》《琅琊清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