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江边散步
江南正月沐东风,
则江两岸鸟语浓。
窗外迎春三两朵,
桥头茶花分外红。
下午参观一大通学堂
抛头沥血复家邦,
同室操戈究可伤。
观罢踌蹰未肯去,
梅花数株满园芳。
大年初一下午,火车站取票回家的时候,参观了一下大通学堂。
大通学堂是辛亥革命在浙江的重要史迹之一,位于绍兴市区胜利西路563号,古越藏书楼以西,清代建筑,全称:大通师范学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05年9月,光复会领导成员徐锡麟、陶成章为联络、训练各地会党,培养军事干部而创立。大通学堂的创办人徐锡麟、陶成章等,以响应清政府发展教育、倡办团练为名,积极培养和发展光复会骨干。大通学堂是辛亥革命在浙江的活动中心和皖浙武装暴动的重要据点,也是中国近代最早培养民主革命人才的军事学校之一。
1906年12月,徐锡麟赴安徽从事革命活动,请秋瑾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一道组织与领导起义活动。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校长)之职,以学堂为基地,积极筹建“光复军”,谋划起义。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案件涉及绍兴大通学堂,1907年7月13日,清兵包围大通学堂,秋瑾在此被捕,学堂即遭清政府的查封。
辛亥革命胜利后,大通学堂旧址创办了“大通女子工艺学校”。1928年,绍兴“徐社”社员为纪念徐锡麟烈士,在旧址创办“锡麟小学”。1981年始,地方政府对大通学堂建筑逐一予以维修,陈列有关文物史料,向公众开放。
第一进门厅正中悬赵朴初题“大通学堂”匾额。屏门一副板对:“吾越有三仁焉,杀身成名,求仁得仁又何怨;人生同一死耳,泰山独重,虽死不死乃自由。”三仁的典故出于《论语。微子》,上面说: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该对联借用此典,三仁指徐锡麟、秋谨、陶成章三烈士。徐刺安徽巡抚恩铭起事不成,刨心而死,秋瑾古宣亭口就义,陶于辛亥年革命功成后被同盟会刺杀。徐锡麟刨心正同比干,此典借用可谓得当。
第二进礼堂,前有抱厦一座,和房屋相连的亭子谓抱厦,在古建筑上较为少见。抱厦前拍摄 的大通学堂第一期学生合影,则记录下历史踪影。照片虽年代久远,仍清晰可见当年学生着军装,持长枪,斗志昂扬,意气风发。抱厦柱子上题有一副对联,联曰:“十年教训,君子成军,溯数千载祖雨宗风,再造英雄于越地;九世复仇,春秋大义,愿尔多士修鳞养爪,毋忘寇盗满中原。”越地自古为复仇之地,当年勾践行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灭吴复仇,这副对联通过典故,隐喻了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光复会爱国志士奋起革命,光复华夏旧地的壮烈之举。
院中种植了几株梅花,正是开放的时节。毛主席曾在《卜算子 咏梅中说,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先烈出生入死,才会有后人的幸福生活,今日中国的昌盛,正是先烈奋斗不息的结果。植梅花在此,有寓意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