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漫话年味
刘广涛
春节年年过,乙巳不寻常。
乙巳之年,“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中国春节的世界化传播将更加广泛而深刻。该如何描述中国春节浓浓的年味呢?
作为数千年来农耕文化的盛大节日,春节首先是丰收之年。小米丰收曰“有年”,五谷丰登曰“大有年”,丰收之后的喜悦,是最幸福的年味。春节还是生命之年,是对生命年轮的纪念。“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这幅春联洋溢着喜庆生命的年味。生命从何而来?来自祖先和亲人,因此春节祭祀祖先、祝福亲人的活动,寄寓着厚重的年味。儿童是家庭的未来,祖国的希望,那些活力四射的青少年身上蕴含着最为活泼而热闹的年味。中年一代人,承上启下,身上肩负着足够的重量,他们的脊梁是令人感叹和沉思的年味。春节还是纪念之年,百年好合之吉日,大多选在春节之前;而走过沧桑岁月的爱情,每增加一年就有一年的含金量。立德、立功、立言之事,从个人到家族再到更大的集体,每每有年终总结和隆重纪念。春节还是祝福之年,借此新春佳节,人和人之间释放出最大的善意,有芥蒂者借拜年之际顺利和解,亲朋故旧则因走访问候进一步深化情谊。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又是希望之年,所有的计划和蓝图,都在新春酝酿萌芽,从而形成一种梦想勃发的正向能量。总之,中国的春节最具烟火味,又蕴含形而上。那些各具特色的民俗和对信念的虔诚就蕴含在浓浓的年味之中。
当东方龙蛇再一次舞动而起,微信祝福语和欢声笑语,遍布于神州大地,弥漫于世界各地——这当是最丰富、最浪漫、最幸福的中国年味!
《聊城日报》春节专刊约稿
附:
《漫话年味》浅析
冯喆
最近,刘广涛老师应《聊城日报》之约,写了《漫话年味》一文,我有幸拜读了刘老师的《漫话年味》,受益颇深。
该文以独特视角解读春节,展现了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厚内涵与独特魅力,让读者在文字中感受那份浓浓的年味。
文章开篇点明乙巳之年春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重要事件,为后文对年味的探讨奠定了文化传播的大背景,引发读者对如何描述春节年味的好奇。
在对年味的阐述上,作者视角多元。首先将春节视为丰收之年,从 “有年”“大有年” 等词汇追溯到农耕文化中丰收后的喜悦,这是物质层面的满足,是年味最质朴的底色。生命之年的解读则赋予春节对生命的尊重与纪念意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 这一春联的引用恰到好处,将生命与春节的联系生动展现。而春节祭祀祖先、祝福亲人的活动,以及不同年龄段的人所代表的年味,从家庭层面深入挖掘生命传承与延续的厚重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春节在生命维度的独特价值。
春节作为纪念之年,作者提及百年好合的吉日选择、爱情的沉淀以及从个人到集体的年终总结和纪念,丰富了春节在时间长河中的纪念意义,体现出春节不仅是一年的结束,更是对过去种种经历的回顾与铭记。祝福之年的解读,描绘了春节期间人与人之间善意的释放,拜年、走访让人际关系更加紧密,展现了春节在社交层面的积极作用,这种温暖的人情往来是年味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年之计在于春”,作者将春节看作希望之年,凸显了春节在人们心中的激励作用,新的计划和蓝图在此时萌芽,为未来注入活力。
从结构上看,文章层次分明,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引出对年味的探讨,中间分别从丰收、生命、纪念、祝福、希望等多个方面阐述年味内涵,结尾总结中国春节既有烟火味又蕴含形而上的特质,首尾呼应,逻辑严谨。
语言上,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文化典故和诗词引用,如 “有年”“大有年” 等农耕文化词汇,以及春联的引用,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蕴,同时又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各种年味场景,让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漫话年味》不仅是对春节年味的简单描述,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礼赞,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春节作为文化符号所承载的情感、价值和希望,激发我们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

作者简介:冯喆,退休教师。文字爱好者,平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