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舟平《2025年的第一场雪》:情感与哲理并蓄的散文佳作
文•曹权利
散文家、文化学者杨舟平先生的散文近作《2025年的第一场雪》发表在《当代作家》上,这无疑是杨先生的又一篇精品力作,它以一场雪为线索,将作者的真挚情感与深邃思想巧妙地融入文字之中,展现了散文独特的艺术魅力。以下是对该散文艺术特色的初步赏析。
首先,从主题思想来看,《2025年的第一场雪》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自然现象的描绘上,而是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民生问题和对人生的感慨。文章通过细腻地刻画雪前、雪中、雪后的景象,展现了关中平原人民对这场雪的殷切期待以及雪后带来的喜悦。然而,这份喜悦背后,是对农业生产的关注、对粮食安全的忧虑。作者借雪这一自然现象,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广阔的社会背景相结合,表达了对民生问题的深切关怀。同时,通过雪这一意象,作者也抒发了对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情感表达方面,杨舟平展现了他细腻而真挚的笔触。他通过生动的场景刻画和心理描写,将个人的喜悦、焦虑、欣慰等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文章开头,作者便以一场万众瞩目的雪为引子,通过人们焦急的等待和雪终于降临时的喜悦,展现了人们对雪的深厚情感。在描述雪后景象时,作者更是用真挚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使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份纯净和美好。同时,作者还通过回忆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人生转折,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入其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共鸣度。
在语言风格上,杨舟平追求朴实自然、意蕴深远的效果。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雕琢,而是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化表达和民间谚语,如“今年麦盖三重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瑞雪兆丰年”等。这些语言不仅富有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而且能够生动地表现出人们对雪的期待和对丰收的渴望。同时,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例如,将雪比作“洋洋洒洒的舞者”,将大地比作“银装素裹的新娘”,这些生动的比喻不仅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而且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领略到散文的独特魅力。
在结构布局上,《2025年的第一场雪》也展现出了严谨而富有变化的特点。文章开头以一场万众瞩目的雪为引子,为全文奠定了基调;接着通过描述雪前、雪中、雪后的景象和人们的情感变化,展现了文章的主体内容;最后通过作者的自我反思和人生感慨,将文章的主题思想推向高潮。这种结构布局不仅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而且能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深入文本内核,领略到作者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同时,文章中的过渡和衔接也十分自然流畅,没有出现突兀或生硬的情况。
象征意象的运用是《2025年的第一场雪》中的另一个亮点。作者通过“雪”这一意象来传达深刻的寓意和哲理。雪既是自然界的产物,又是人们内心情感的寄托;既是丰收的预兆,又是人生阶段的象征。通过“雪”这一意象的巧妙运用,作者不仅表达了对农业生产的关注和对粮食安全的忧虑,还抒发了对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同时,“雪”还象征着纯洁、宁静和美好,它净化了大地、净化了心灵,也净化了我们对生活的认知和态度。这种象征意象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意蕴和哲理深度,而且使文章更加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此外,《2025年的第一场雪》还启示我们散文创作应该紧密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或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上,而应该通过生动的场景刻画和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展现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温暖。同时,散文创作还应该注重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营造。只有用富有感染力和哲理深度的文字来触动读者的心灵、启迪读者的思考,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艺术价值和时代意义的优秀散文作品来。
在欣赏这篇散文的过程中,我们不禁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所折服。他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细腻真挚的情感表达,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具有地域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的艺术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而且能够领略到散文这一文学体裁的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愿更多的散文创作者能够像杨舟平一样,以真挚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来书写生活、感悟人生、传递正能量!
总之,《2025年的第一场雪》是一篇兼具情感深度与艺术美感的佳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展现了杨舟平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同时,它也启示我们散文创作应该紧密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通过生动的场景刻画和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展现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温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艺术价值和时代意义的优秀散文作品来。
2025年1月27日——30日于凤翔大正花园
曹权利,一个喜欢用文字和相机记录生活的凤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