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红与黑” 作者:楚旺群
在小说《红与黑》第十三章引言中,名著的话司汤达放在页首:“小说,人生旅途的一面镜子,鉴以照之,一任行走。”自然我也把小说当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国电视剧《血色浪漫》里于连的影子,钟跃民的血性与野心和于连是相通的,桀骜不驯不接受任何感情的羁绊,行走在改变命运的路上。
低俗理解不了真正的浪漫主义,天马行空往往被惯之于对情感的不一而钟,视多情为复杂感情的红与黑。
某期节目嘉宾是一个将要走上婚礼殿堂的老姑娘。她穿了一条红黑相间的毛衣,张越问她:“你为什么不像别人那样穿一件大红的衣服呢?”她回答:我知道一部很著名的小说《红与黑》,我没有读过,我觉得那就是我永远够不着的外面世界。所以我在结婚这一天,我选择了穿这件衣服,这就是我的红与黑。
是的,并非所有人都拥有选择的机会,诚如《血色浪漫》中的江小白选择了钟跃民,《红与黑》里瑞纳夫人选择了于连,野心使然赋于优秀的男人太大的野心,迥逆于普通人眼中的高不可攀的爱,轻而易举随时放下高贵的爱情,被一般的人认为:人性的复杂往往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浪漫主义情怀却不顾低俗行走于现实以外的世界“诗和远行”。
人生有浪才有潮
文/楚旺群
岁除又添情人念,
心绪波涌逐浪高。
人生蛇行留盛迹,
不老蛇年唤新潮。
赋怡悦添睿智
文/楚旺群
庸人千千万,
睿智世所稀。
浪漫添怡悦,
鲜衣怒马时。
赠知音藏头诗
文/楚旺群
我敬钟子期,
爱谊琴音起。
鲜为钟知音。
衣食生为义。
怒放花正香,
马白乘王子。
少勤阅前言,
年大成晚器。
时不贪虚名,
缘结德磬时。
怀念昔日腊月集
文/楚旺群
问余何为腊月天,
人山人海赶集玩。
年味只可自怡悦,
今人哪堪知翌年。
老家真的老了吗?
文/楚旺群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
流行把家变成老家
儿时的字眼里
从没有把回家说成回老家
除非对痛恨的人
说送你回老家
老家是那时前世托生的地方
很为家演绎成老家而悲伤
故乡的亲情从此变淡
家再也没人直呼其为家
而是加了一个老气横秋的老字
就像现代人奇怪地
喊老爸老妈——
似乎视爸妈成何其苍老的古董
凡加上一个老字说明了你老不随时
有了城镇里的家
现代人的祖籍地都成了另一个世界的老家
家在加上了老而哭泣
本来人杰地灵繁衍了后代
应该理直气壮称家
多少人把祖籍称老家
家真想以老式族长身份
教训离家出走的现代城市人
无论啥时候祖籍就是家不要叫老家
格局新解
文/楚旺群
人格
尽量放大境界
就是现代人热谈的格局
王明阳哲学叫格物
今天人热衷格局
在大境界里谈人格
世界变小,心胸变大
走出狭隘的圈子
才不至于坐井观天
时代的产物
正是格物哲学发展延续
只是不懂哲学不懂
格物与格局默契
是与时俱进时代的产物
格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物恰恰是物质与精神的联合
格物哲学为人类演绎
在大境界里思考
于是宏观思考人生的大圈子
伟大的思想境界正升华着人类的格局。
川里的风情
文/楚旺群
山风的味道如蜜桃那般飘香,思绪像藏在箱子里苹果味的那般慵懒,而情思里清丽犹如遍野的芍药散发着芳菲,回味树木汇聚丛生神秘莫测林木莽无际涯,把我带入多情的大自然的怀抱。
炊烟在风中袅袅,缭绕着川里家家散发着甘甜的淳朴,有着松树枝燃烧后发出的清香。蒸腾着心情怡悦后的幽谧。远山的风声是大山入睡的鼾声。
时时心里飘飞着川里窗花剪裁的浪漫,家家整理得干净的热炕,和火塘散发着浸润温馨的乡愁,那是我灵魂归属。
许愿来年
文/楚旺群
年味渐浓美食风,扫除房间挂红灯。
喜气洋洋贴春联,许愿来年好心情!
元达控制汉人十家一保为灶神也
文/楚旺群
儿时不识灶神面,
诚惶诚恐祭灶神。
祈愿上天言好事,
却是元朝监控人。
注:据传历史上蒙人忽必烈占领中国,对汉人进行了极残酷的统治,十家一保派蒙古人达子监管,谁家做了好饭得让达子先吃,谁家娶了新媳妇得让达子先睡。汉人忍无可忍于八月十五借送月饼,月饼馅里内藏传单统一约定杀家达反抗达子。叫做八月十五杀家达。家达就是老灶爷的前身。
蛇年蒸馍忆年味
文/楚旺群
年味翌日蒸馍楼,
枣糕口袋灯盏有。
五谷道场兆丰年,
蛇年民间争高手。
赋语深情浓
文/楚旺群
以诗交友互唱和,
借诗言志感受通。
针对情浓赋比兴,
语深溶于诗句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