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话年味
刘广涛
春节年年过,乙巳不寻常。
乙巳之年,“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中国春节的世界化传播将更加广泛而深刻。该如何描述中国春节浓浓的年味呢?
作为数千年来农耕文化的盛大节日,春节首先是丰收之年。小米丰收曰“有年”,五谷丰登曰“大有年”,丰收之后的喜悦,是最幸福的年味。春节还是生命之年,是对生命年轮的纪念。“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这幅春联洋溢着喜庆生命的年味。生命从何而来?来自祖先和亲人,因此春节祭祀祖先、祝福亲人的活动,寄寓着厚重的年味。儿童是家庭的未来,祖国的希望,那些活力四射的青少年身上蕴含着最为活泼而热闹的年味。中年一代人,承上启下,身上肩负着足够的重量,他们的脊梁是令人感叹和沉思的年味。春节还是纪念之年,百年好合之吉日,大多选在春节之前;而走过沧桑岁月的爱情,每增加一年就有一年的含金量。立德、立功、立言之事,从个人到家族再到更大的集体,每每有年终总结和隆重纪念。春节还是祝福之年,借此新春佳节,人和人之间释放出最大的善意,有芥蒂者借拜年之际顺利和解,亲朋故旧则因走访问候进一步深化情谊。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又是希望之年,所有的计划和蓝图,都在新春酝酿萌芽,从而形成一种梦想勃发的正向能量。总之,中国的春节最具烟火味,又蕴含形而上。那些各具特色的民俗和对信念的虔诚就蕴含在浓浓的年味之中。
当东方龙蛇再一次舞动而起,微信祝福语和欢声笑语,遍布于神州大地,弥漫于世界各地——这当是最丰富、最浪漫、最幸福的中国年味!
《聊城日报》
春节专刊约稿。
附精彩点评:
年味中的文明密码
—— 读刘广涛教授《漫话年味》
路来浩
在春节入选非遗名录的历史节点上,刘广涛教授的《漫话年味》不只是对一个节日的描摹,而是对中华文明肌理的一次深度触探。
文章最独特之处,在于以"年味"为经纬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文化坐标系:将"天增岁月人增寿"的表层祝福,延展至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思考;把"五谷丰登"的物质欢愉,提升为民族与土地的灵魂对话;让"百年好合"的人生际遇,升华为时间长河中的深情守望。
作者善于在平凡中见出不平凡。他从春节的"烟火味"切入,却不止步于对节日氛围的刻画,而是层层深入,揭示出春节承载的多重人文意蕴:它是农耕文明的精神图腾,是生命更替的庄重仪式,是血脉传承的情感纽带,更是民族记忆的活态载体。
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将春节置于时代的维度加以审视。当"微信祝福语"与传统年俗交织共融,我们看到的不是传统的消解,而是文明的自我更新。这种对传统与现代辩证关系的把握,体现出作者的文化智慧。
文章最深刻处在于指出春节是"形而上"的存在。这一论断将对春节的理解推向哲学高度:春节不仅是一个节日符号,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是维系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文化基因。
在当今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背景下,这篇文章不仅为我们解读了"年味",更为理解中华文明的当代价值提供了一把智慧钥匙。这正是它超越一般节日随笔的深刻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