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军垦乡土苑

地窝子里有个梦
图/牟文美 文/戴恭义
1980年,我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青春的梦想与激情在心中澎湃涌动。高考的成绩还未揭晓,我和同学们便响应号召,来到了农八师一四五团一营六连,投身于新砖厂的建设之中。
报道那天,阳光炽热得仿佛要把大地烤化,耀眼的光芒刺得人睁不开眼。韩洪生排长带着我们先到的26人,坐上了那辆破旧的拖拉机。拖拉机一路颠簸,发出“突突突”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开启的未知旅程。扬起的尘土在身后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尾巴,我们在这尘土飞扬中,驶向了离连队以西三公里以外的砖厂。
终于,拖拉机停了下来。韩排长带着我们来到一个大帐篷前,大声说道:“这就是你们休息的地方。”我们26人背着行李,依次走进帐篷。帐篷内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地上铺满了金黄的麦草,散发着淡淡的草香,仿佛在向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年轻人展示着它的质朴与温暖。中间留出的那条宽两米的通道,像是一条通往未来的路,此刻却充满了未知。
对于住地铺,我们并不陌生,毕竟在学校每年都要下连队拾棉花,早已习惯了这样的住宿条件。大家很快就整理好了各自的床铺,动作娴熟而迅速。我放下行李后,下意识地问道:“韩排长,水房在哪里?”老人家笑了笑,脸上的皱纹如同岁月的沟壑,却透着一种亲切和慈祥:“你们全部收拾好了,我带你们去。”
片刻之后,我们跟着韩排长来到了一个大水坑前。他伸出手,指了指水坑,说道:“这就是。”我脱口而出:“涝坝水。”看着那浑浊的水面,大家的脸色都变得很难看。然而,老排长却笑呵呵地说:“先坚持两个月,就要打井。”大家都沉默着,谁也没有再多说什么。那一刻,我们都明白,这就是我们即将面对的生活,没有抱怨,只有接受和坚持。
第二天,工作照常展开,我被分到了一排拉坯班组,每天实行两班倒,每班十二小时。拉坯的工作并不轻松,沉重的坯体需要我们用尽全力去搬运和摆放。日子就在这忙碌中匆匆流逝,转眼间十月来临,天气逐渐转凉。夜晚的风像刀子一样,透过帐篷的缝隙吹进来,帐篷里的温度越来越低,我们常常在睡梦中被冻醒。
后来,我和李玉平、郭天福、周建华、宋新城几位商量着,利用下班时间挖地窝子。这个决定作出后,我向韩排长做了汇报,他听后大力支持,还鼓励我们要加油干。当时大家自由结合,每个地窝子住的人数不一,有四人的、有六人的,还有八人的。每天下班后,在指定的位置,大家便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我们挖的是四人住的地窝子,长六米,宽四米,深二米五。刚开始挖的时候,那黄土地异常坚硬,仿佛在考验着我们的意志。我们两人一组,握紧十字镐,用力地向地面刨去,一下,两下,汗水很快就湿透了衣衫。每刨松一块土地,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其他两人则用铁锨将刨松的土清理干净,一锨一锨地把土运到旁边。
干活期间,我们常常顾不得吃饭,因为心中有一股劲儿,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大家快乐无比,仿佛有用不完的力气,嘴里也有说不完的话。有的同学还会讲笑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给这枯燥的劳动带来了难得的趣味性。在那片黄土地上,回荡着我们的欢声笑语和劳动的号子声。
经过六天的辛勤劳作,一个长方形的地坑终于呈现在大家眼前。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会心地笑了,那笑容里饱含着青春的汗水与自豪。那是我们用双手创造出来的属于自己的空间,是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的立足之地。
接下来便是封顶了,我们四人经过协商,决定用老家的封顶习俗,前高后低,这样有利于夏季排水,来春也有利于雪水的排放。我们四处寻找合适的材料,有的去砍树枝,有的去收集芦苇,大家分工合作,忙得不亦乐乎。几天后,顶部按照计划全部封顶完工,我们高高兴兴地住进了自己亲手盖的地窝子。
李玉平打趣地说:“第一代军垦人住地窝子,如今我们也感受到了地窝子的温暖。”是啊,这地窝子虽然简陋,却承载着我们的梦想和希望。那一晚,大家兴奋不已,决定自己动手搞几个小菜庆祝一下。我们从自己种的小菜园里摘来了西红柿、辣子、黄瓜和茄子,简单地清洗切配后,就着从炊事班要来的调料,做出了四盘虽然简单却充满了家的味道的小菜。我通过个人关系买了一瓶自酿的酒(当时是凭票购买),我们四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喝着酒,一边畅谈着未来,不知不觉就对饮到了天亮。
为了能更好地过冬,我又在地窝子里打起了砖块火墙和炉子。我仔细地挑选着砖块,一块一块地垒起来,每一块砖都仿佛承载着我对温暖的渴望。火墙和炉子打好后,我又在后房檐处,挖了一个排水沟,把雨水以及雪水排到我们挖好的阴井里,这样就保证了雨水、雪水不会流进地窝子。看着自己精心布置的地窝子,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在我们的示范下,排长裴自林技高一筹,以一排为单位,用推土机推出了地坑,经过修整,三栋整齐的地窝子展现出来了,砖厂的全部人员都入住了地窝子。我们挖地窝子的任务宣告成功,从此,这里成为了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的家。
地窝子冬暖夏凉,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有了地窝子,我们晚上不会再冻得睡不着,夏天也不会被毒辣的太阳晒到。在地窝子里的每一个夜晚,我们伴着星光入眠,透过地窝子顶部的小窗户,看着那闪烁的星星,仿佛它们也在陪伴着我们。我们常常会谈论着我们的梦想,有人说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人,为砖厂的发展贡献力量;有人说想在这片土地上种出最肥沃的庄稼;有人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在这小小的地窝子里,我们的梦想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感觉生活充满了希望。
那两年的地窝子生活,让我们深深懂得并体验到了父辈们为建设军垦新城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当年也是这样,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瓦地建设起了这座城市。我们真正体验到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真理,明白了我们今天的努力,也是为了给后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如今我已退休,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那段在农八师一四五团一营六连砖厂地窝子的生活时光。那是一段纯粹而质朴的时光,那里有欢乐,有艰辛,也有泪水。在那片土地上,我们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生活固然艰苦,却充满了力量和希望。地窝子,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住所,更是我们青春的见证,是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它承载着我们的回忆,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坚强地走下去,因为我知道,在那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我曾经拥有过一段最珍贵的时光,那里有我永远无法忘怀的地窝子,还有那个充满梦想的自己。

总 编:王立春
副总编:魏赋光
主 编:戴恭义
图 片:牟文美 部分网络如侵即删
编 审:周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