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忽培元先生长篇小说《同舟》,合上书本长时间的不能平静,脑子里不断冒出“同舟”这个词语。《同舟》是忽培元先生炽烈的乡土情怀,是他用滚烫的文字回馈他热爱着的土地;“同舟”是黄洛渭交汇处六百年的古村,是忽培元先生用十年巨变的实践,对一个乡村振兴时代的思考与探索;同舟是以文化寻根锻铸新时代乡村之魂,是用现代科技创造出“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
小说前面的楔子把我们带到元末明初,蒙族忽家兄弟为躲避战乱,来到黄河西岸的同舟村与段家姐妹结成姻缘。小说中的“同舟村”如古老黄河岸边的古船,它承载着乡村的过去,它又孕育生发着美好的未来,“同舟”就是团结一心同舟共济为创造新生活扬帆,《同舟》精心描绘出一幅创造新生活的壮美画卷。黄洛渭交汇的三河口岁月悠悠,出身士大夫的段文海以仁义礼智信潜移默化,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传承者,全书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厚土中演绎。
我在阅读中能强烈而真切地感受到,忽培元先生深度切入乡村社会文化形态的蝉变与转型,写出了乡村走向城市化进程中的阵痛。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给人的情感和精神带来了极大的困惑,离开乡土还是回归乡村,乡村消失过程中的乡土情结,城市文明深入乡村每一细部,这种乡土情结永远丢不掉,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其中潜移默化的作用。《同舟》其所以能让人耳目一新,忽培元先生写了一批高素质的有志乡贤,在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中是中流砥柱。作品成功刻画了赵志强、马志远、忽沛东、吴文倩等形象,他们或是大学毕业或是军转,都是主动来到农村投身到乡村振兴的火热生活中去。他们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通过艰苦卓绝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父老乡亲改变农村旧貌,发展冬枣产业带动乡村旅游,走共同富裕的小康道路。通过对建立书院以文化人,恢复创建乡村学校和创办村史馆,两个文明建设在“同舟”同样收获丰硕。作品主人公村支书赵志强是社会学者,他在实践中将论文写在渭北大地上,在考察调研寻根中出了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临渭作协曾多次到大荔进行文学采风,也曾在安仁镇冬枣园坐小火车,《同舟》中的同舟村读来让人倍感亲切。
读完忽培元先生长篇小说《同舟》,合上书本长时间的不能平静,脑子里不断冒出“同舟”这个词语。《同舟》是忽培元先生炽烈的乡土情怀,是他用滚烫的文字回馈他热爱着的土地;“同舟”是黄洛渭交汇处六百年的古村,是忽培元先生用十年巨变的实践,对一个乡村振兴时代的思考与探索;同舟是以文化寻根锻铸新时代乡村之魂,是用现代科技创造出“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
小说前面的楔子把我们带到元末明初,蒙族忽家兄弟为躲避战乱,来到黄河西岸的同舟村与段家姐妹结成姻缘。小说中的“同舟村”如古老黄河岸边的古船,它承载着乡村的过去,它又孕育生发着美好的未来,“同舟”就是团结一心同舟共济为创造新生活扬帆,《同舟》精心描绘出一幅创造新生活的壮美画卷。黄洛渭交汇的三河口岁月悠悠,出身士大夫的段文海以仁义礼智信潜移默化,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传承者,全书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厚土中演绎。
我在阅读中能强烈而真切地感受到,忽培元先生深度切入乡村社会文化形
态的蝉变与转型,写出了乡村走向城市化进程中的阵痛。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给人的情感和精神带来了极大的困惑,离开乡土还是回归乡村,乡村消失过程中的乡土情结,城市文明深入乡村每一细部,这种乡土情结永远丢不掉,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其中潜移默化的作用。《同舟》其所以能让人耳目一新,忽培元先生写了一批高素质的有志乡贤,在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中是中流砥柱。作品成功刻画了赵志强、马志远、忽沛东、吴文倩等形象,他们或是大学毕业或是军转,都是主动来到农村投身到乡村振兴的火热生活中去。他们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通过艰苦卓绝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父老乡亲改变农村旧貌,发展冬枣产业带动乡村旅游,走共同富裕的小康道路。通过对建立书院以文化人,恢复创建乡村学校和创办村史馆,两个文明建设在“同舟”同样收获丰硕。作品主人公村支书赵志强是社会学者,他在实践中将论文写在渭北大地上,在考察调研寻根中出了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临渭作协曾多次到大荔进行文学采风,也曾在安仁镇冬枣园坐小火车,《同舟》中的同舟村读来让人倍感亲切。

《同舟》成功塑造了乡村治理的中坚乡贤形象。赵志强、马志远、忽沛东、吴文倩、段淑娴、文燕等文化青年,他们是带领父老乡亲艰苦奋斗的火车头,带领大家同舟共济,同舟村才蜕变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读完全书掩卷沉思时,感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满感人,有全新的时代人物的印象。智谋双全勇于担当的赵志强,能文善政勇担风险的马志远,敢闯敢为举重若轻忽沛东,知性十足沉稳细致的吴文倩,聪明贤惠吃苦能干的段淑娴,还有活泼开朗的文燕等。他们不同于《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兄弟,不同于《创业史》中的梁生宝,不同于《浮躁》里的金狗,他们都是血肉丰满的时代新乡村人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赵志强是作者花费笔墨倾注心血最多的人物,他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有着社会学家的名头,不是留在城市书房里研究社会,而选择将论文写在渭北大地,把所学专业知识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相结合。父母对赵志强的选择非常不理解,村里其他人也多认为他有镀金作秀之嫌,种种的陈旧观念固有意识都对他形成巨大压力。赵志强坚韧地顶住了各种压力,他不惧造谣诽谤各种明枪暗箭,以自己的德才赢得了父老乡亲的高度信任,相继被村民选为村主任、支部书记。赵志强作为乡村振兴的领路人,带领村民推广大棚冬枣,为发展乡村旅游使村民致富奔走竭智尽力,为整治街道卫生、美化村容村貌、完善书院、学校和创建村史馆,产业与文化都取得令人瞩的成就。
赵志强不是一般村干的“三板斧”,也不是盲目冒进的瞎折腾,当然也不是依样画葫芦的穷应付。赵志强在实践基础上撰写出版三部论著,他这样高学历的文化“乡贤”取得骄人的学术成就,并娶乡间段淑娴在家乡成家立业,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赵志强这个新时代人物很有典型性,乡村振兴不应该是一阵风一场雨,而是千百年社会蝉变翻出的崭新画页。曾经八九亿人口的中国广大农村,在经历若干次变革之后,正需要赵志强这样有理想有抱负有魄力有能力的好领班,需要像他这样有知识有智慧的时代新人。《同舟》中的乡贤与《白鹿原》等大作中的乡贤不同,那些乡贤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有限,而这些乡贤则冲到了乡村振兴的一线。赵志强、忽佩东、忽培太等新时代新人的典型性,还体现在他们是在山乡巨变的弄潮中磨砺成长,他们是新时代大学生村官的好榜样,塑造新时代乡贤的丰满形象,为当代中国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新人形象,这一点是《同舟》难能可贵的地方。
《同舟》中的自然风物描写美丽生动,富有诗情画意风情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作为一个地道的渭南人,走遍渭河南北所有县域,对各地农村特色产业印象深刻。作品中描写的黄渭洛三河交汇处,“同舟村”周围的黄河滩,这片广阔地域美丽的自然风光,让人读来会产生联想。这片地域上的龙首渠、金龙塔、丰图义仓等名胜古迹,我们都是不止一次的涉足,这里淳朴的风土人情,这里的羊肉汤、罗汉圆鱼汤等多样的美食,柿饼、葡萄、猕猴桃、冬枣等特产,令人目不暇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及风味美食,这样美丽的乡村理应发展好建设好,理应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同舟》用人物故事回答了一个问题,一个乡村振兴不容忽视的问题,赵志强一帮年轻人经过多年打拼,同舟村旧貌换新颜靓丽引人,成为网红打卡地。
《同舟》化用方言十分妥切。同舟村位于关中东府大荔县东部,作品描写化用地域方言,运用妥帖符合人物身份。画家出身的文化干部马志远,忍不住问:“那我想问,你这么高的门风,到了咱这一辈咋就不懂得讲文明讲卫生?”杨老汉听得脸呼地红到了脖根底,不好意思地说:“哎呀,说来惭愧,惭愧。”“村干部都干啥哩?”常青峰问。“都到外面给自家弄钱哩嘛。”杨老汉说。“那镇上书记,镇长忙啥?”常青峰又问。“镇上干部家都在县上,刁空就往回跑,听说新来个镇长,快一年了,也不知是光脸还是麻子。”不说家风说门风,不说抽空说刁空,不说长的面相而说光脸还是麻子。这不仅是独具关中东府的方言,也是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本人就在这一方言区读之入情入味。
《同舟》是一部为家乡树碑立传的史诗作品,用作者话说“《同舟》是游子献给故乡的一个敬礼。”我也是出身于关中农村,我们这一代人始终不能丢了乡村的根,我记着蓝田清末民国乡贤牛兆濂先生一副对联:“高文又简又仄;美行如璀如璋”。我想未来的乡村落后陈陋的东西必将汰尽,充满鲜活生命力的思想观念必将萌芽滋生,一个全新美好的乡村正蓄满劲儿朝我们走来。
作者简介:

王晓飞,陕西省作协会员,渭南市临渭区作协主席,作品散见《散文》《中国校园文学》《延安文学》《陕西日报》《微型小说选刊》等报刊,入选多种年选和选本,出版有散文集《云横秦岭》《雪拥蓝关》长篇历史小说《大儒牛兆濂》,获第三届杜鹏程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