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五一
小时候,每到腊月二十三小年,我婆总会早早地把我们叫到身边,准备一起祭灶爷。那时候的我,懵懵懂懂,只知道跟着婆忙前忙后,觉得新奇又有趣。
这一风俗是一幅温馨而又庄重的画面,它如同一幅细腻的画卷,缓缓展开在岁月的长廊之中。祭灶之日,年味如同一坛陈年老酒,愈发浓郁,那是一种深深烙印在心灵深处的传统韵味,仿佛是一首古老的歌谣,在时间的河流中轻轻吟唱,穿越千年,依旧动人心弦。
灶间,这个平日里充满烟火气息的地方,在祭灶这一特殊的日子里,变得格外庄重而神秘。那灶台,不仅是烹饪美食的地方,更是承载着一家温饱与希望的所在。岁月的烟熏火燎,让灶台的砖石变得黑亮而光滑,它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默默守护着这个家,见证着家庭的喜怒哀乐与岁月变迁。
我婆带着我,在黄昏时分,天边泛起一抹淡淡的暮色时,就开始忙碌起来。她满怀敬意地准备祭灶的供品,我在一旁打着下手,递个盘子,拿个东西。一盘盘精心制作的香甜糖果被端上灶台,那晶莹的糖块在昏黄的灯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宛如一颗颗璀璨的宝石,散发着诱人的甜蜜气息,似乎在对灶神诉说着无尽的敬意与祈愿。还有那刚刚出锅的饺子,一个个饱满圆润,肚皮里裹着鲜美的馅料,热气腾腾地弥漫在灶间,氤氲着家的温暖与幸福。
当一切准备就绪,香烛被缓缓点燃,那袅袅升起的青烟如同细丝般在空中缓缓飘荡,带着家人的祈愿与祝福,向天际飘去。火苗在跳跃,光影在墙上摇曳生姿,仿佛灶神真的降临人间,聆听着人间的诉说与祈愿。此时,四周静谧得只剩下轻微的呼吸声和香烛燃烧的噼啪声,这种寂静并非无声的空茫,而是一种充满敬畏与期待的宁静,让人心生敬畏之情。
祭灶的背后,是深深植根于民族灵魂的文化传承与信仰。在往昔的岁月里,灶神是家庭的守护者,它默默注视着家人的善恶之行,守护着家庭的安宁与幸福。祭灶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道德的约束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希望通过祭灶这一仪式,让灶神在升天之后能在玉帝面前美言几句,保佑一家老小平安顺遂、健康长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业兴旺。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浪潮冲击下,祭灶这一传统习俗似乎渐渐被边缘化。高楼大厦里的厨房整洁而现代化,灶神的画像也难觅踪迹。年轻的一代追逐着时尚与潮流,对祭灶的意义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还是传统文化的悲哀?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是否也在遗失着那些曾经温暖人心的民俗瑰宝?
但每当祭灶的时节来临,那久远的记忆总会被唤醒。那些古老的习俗如同星星之火,在心底深处依然闪烁着微光。它们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是从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中走来的。祭灶的仪式虽然简单朴素,却承载着浓浓的亲情、对家的眷恋以及对传统的敬重与传承。祭灶是一场与传统的对话,是对往昔岁月的缅怀,更是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默默祈祷与期盼。
那缭绕的香烟、那香甜的供品、那庄重的仪式将永远镌刻在民族的记忆深处,成为我们文化血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2024年腊月廿四日于安康高新富家河西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