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茹韩勤
人间至美是团圆。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这一年又一年的春节没得商量又快来到了,人们互相商量着在哪里过年的计划摆在眼前。儿女在城里定居的计划把老人接到城里过年、老人在乡下的盼着儿女们回乡下过年、还有儿女在国外的想接父母去国外过年。而对于我来讲,故乡虽然显得荒凉,但儿时的记忆是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好像不回到乡下过年就缺少了什么。

乡土乡情在呼唤,过往的时光在浮现,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记忆犹新。年味的浓烈让人魂牵梦萦,在城里过年,那年味怎么显得程序公式化,就是家里几口人围着餐桌和电视,吃着比平常更丰富的饕餮大餐也似乎缺少点年味。回乡下过年去,吃着用余火烤黄的枣马糊馍再加一小盘猪头肉,聊着东家的变化,西家的喜事。那味耐嚼,且吃起来特别香。这种味道就是乡下过年的味道,那气氛着实让人回味无穷。

一声声年猪的嚎叫、一串串鞭炮的炸响、一缕缕炊烟的升起,勾勒出了一幅乡下春节的图画。孩子们穿着新衣裳,衣裳的兜里装着长辈发的压岁钱,还有香甜的糖果,从东家跑到西家,又从西家奔到东家,朗朗的笑声告诉大人他们有多么地幸福和快乐。

贴对联、挂门神、剪窗花、吃年夜饭。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昶在桃符板上题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开始,春联这种最坦率最大众的文学表现形式,岁岁年年传承下来。贴门神,驱邪;剪窗花,喜庆。年夜饭,是家的味道,更是权益无虞的安心支选,享受年夜饭,就是一颗团圆的心能够享受到的温馨与欢乐。

春节是对传统历史的一次回眸和一声慨叹。尽管人们习惯了现代化的生活,但传统的礼仪、用语、人情、习俗却在脑海里深深地留下烙印。春节更是对人性和人情的一次突击性回归,它带有浓浓的补偿色彩,其中也含有几分祭奠的味道。在一周的时间里对人情伦理进行了一次清仓修补,春节过完后人们各自怀着不舍的心情又回到所工作城市。春节不是四季轮回留下的缝隙,春节是不停点的顿号、逗号和感叹号,是对传统历史的一次回眸和一声慨叹。

社会发展的步伐如此之快,难免人们心里有些浮躁。只有从远古流传下来的悠然风俗,才能慰藉现代人的心灵。让羁荡不定的现代灵魂饮一杯原始的汤剂,在传统的热炕上小憩。这些如同走远的孩子需要偶尔回头看看来时的路,想想自己的姓氏一样。

乡下衡量一个人是否忘了故土是以是否回家过年为标准的。回家过年是对故乡的一次朝拜,是对生命的一次瞻仰,走得越远越应该回家过年。父母是最神圣的人,他们给了你生命。
岳父母是你最慷慨的人,给了你生命中的另一半。初一拜父母,让你记起生命的源头。初二拜岳父母。让人遥望生命的源头。初三拜姑舅,他们让血水更浓,让姻亲更亲。“新年好!”拜年,得论尊幼长序。平常可能子比父富足,弟比兄风光,但拜年不受名利之扰,有的只是于天而生的规矩。

拜年,是对亲情的一次大盘点,是不是一年到头没有见到住在故乡僻壤孤独的老姨妈?利用春节的时间一定抽时间去看看她。是不是忘了去年对远方亲属许下的诺言?利用春节时间一定兑现。小孩子盼过年,过一年长一截。成年人怕过年,过一年少一春。
我想我们不管年龄有多大,只要能走得动,哪怕是拄着拐杖还是一定要回乡下过年去,修补缺失的年味,拾回丢失的人情味,去享受老祖先传下来的那浓浓的年味,去接受原始传统的一次心灵洗礼!

作者简介
茹韩勤,生于1956.1月,祖籍山西晋城人,韩城市商务局退休干部,《韩城文学》会员,曾有巜来之不易的薛峰水库》巜莲池上集》《匆匆新疆游悠悠天山情》等作品。曾参于《薛峰水库》一书的编写工作,主编过《赵村村志》,《韩城市地方税务志》,《韩城环保》简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