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作家村
迎
春
难忘儿时的年味
文 / 阳春白雪(李义忠)
小时候,外婆教我新中国成立前的童谣。苦瓜苦哇,苦根连,看着看着快过年,儿女想吃肉,老父莫得钱。外婆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国民政府规定两丁抽一,两个舅舅年幼,就把外公抓去当壮丁。失去主要劳动力,家中儿女无依无靠,外婆咬咬牙,把大姨许配给人家,把妈妈(老二)过继给幺外公家。这样一来减轻家庭负担,第二大姨和妈妈也不会挨饿。大舅陪着外婆起早贪黑挖地种田,年幼体弱积劳成疾。好在幺姨在外婆坚强的感染和熏陶下,成长为一位典型的四川辣妹子,幺舅新中国成立后当了工人。一家人也算是幸福和睦。
外婆几乎每年都要来我家过年,按照外婆的话:一是来帮妈妈干些家务,第二从小把妈妈过继,寄人篱下没有受到她老人家的疼爱,是来补偿还债的。
外婆家与我家被渠江阻隔,相距3、40里地。在那个交通不发达全靠步行走亲访友的年代,不可思议的是我的外婆裹着一双小脚,要从定远乡经有庆乡、宝塔乡来到渠江边上的鲜渡乡,尔后坐小船过江,再经过金罗乡,最后风尘仆仆地抵达奉家乡。为了看望女儿和外甥不辞辛劳,起早贪黑隔河渡水艰难地来到我家,她就是为了心中的那份爱。
小时候我和弟弟,屁颠屁颠地跟着妈妈去外婆家过年,从早上出发,一路上就是走哇走,直到天快黑了我们一家子,才走到定远乡杨家新寨外婆家。虽然,妈妈提前给我们准备了饮水和米粑粑,但是途中走得腰酸腿疼,肚肠叽咕,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咋个外婆离我们那么远呢,下次再也不想去了。可是一见到外婆、舅舅和幺姨,激起的亲热和高兴劲,一路的疲劳全消失了。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的孩子过惯了粗茶淡饭的日子,我记得那时候,只有过生日妈妈才舍得煮一个鸡蛋,揣在怀里悄悄给我,笑盈盈地说阳春(小名),生日吃个圆圆的鸡蛋,日子就如鸡蛋一样一滚就过去了。弟弟眼巴巴地看着我手中的鸡蛋,我知道他也想吃,就把鸡蛋一点儿一点儿地分给弟弟来庆祝生日。如果是弟弟过生日,妈妈也会悄悄给他煮一个鸡蛋,当我看着弟弟手中的鸡蛋也会眼馋,奢望地看着他,他也会一点儿一点儿地分享他的生日鸡蛋。小时候过生日,能吃上一个妈妈煮的鸡蛋,就特别满足和幸福。想想现在的人每天吃鸡蛋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那个年代吃鸡蛋就显得十分珍贵。
记得小时候我和弟弟乖巧听话,生日吃鸡蛋就是妈妈对我们深情的爱,是平安和健康的祝福!当然也有妈妈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期望。
杀猪过年是农村的习俗,家家户户都会养一头大肥猪在年关。宰杀的大肥猪从头到脚都是美味佳肴。猪头、舌心肺肝肾都是大人过年时的下酒菜。特别是那猪油可珍贵了,妈妈会把它熬成猪油或者切成手指头大小,用食盐腌制、储存在坛子里,作为一家人半年中每天炒菜的食用油了。猪血可以加入糯米、豆腐或者加上一些鸡蛋,用猪的小肠制作素香肠,当然也要制作一些猪肉香肠。把猪肉腌制成腊肉,除了过年自家吃、还要送亲戚朋友。不过要节省着吃,留一部分在2-3月份青黄不接时度荒。
我家离最近的集镇琅琊街区,少说也有7、8里地,妈妈会把家中平时舍不得吃,而积攒下来的鸡蛋和鸭蛋,拿到街上去变卖成人民币,大多拿来购买家中的油盐酱醋、红(白)糖和肥皂日常生活用品等。过年嘛还要买一些烟花爆竹、写春联的红纸,祭拜祖先的火纸等。至于那个春联就由我的医生爸爸代劳书写,什么“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热爱劳动身体壮,好好学习志气高”,尔后用糨糊贴在大门上。
大年三十,爸爸妈妈张罗煎炸炒卤,桌上摆满了酒肉荤素菜肴,祭拜祖先烧纸敬酒。尔后大人们喝酒吃肉。忙到晚上全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守岁唱歌。大年初一全家人就上乡政府看节目。妈妈和邻里姐妹一起去演唱自编自演的歌舞。
四邻八乡的乡亲们全家老小,穿上红绿蓝的新衣裳,一波一波地涌入乡政府的大院坝,有的观看川剧;有的听四川清音、莲花落、快板书等节目。乡亲们各自发挥特长、自娱自乐,自编自演山歌、劳动号子和一代一代传承的乡村歌舞。
那些身穿花花绿绿古装的车车灯队伍(跑旱船的民俗舞蹈)边走边演,逗得乡亲们笑得前仰后合;紧跟着的是载歌载舞的打莲枪队伍;接着是一边唱一边手舞足蹈的扭秧歌;一步三摇的踩高跷队伍;还有那些敲锣打鼓一路舞动着狮子,吐火焰的舞狮队伍,欢声雷动高潮迭起。嗨哟!那些唱着山歌、四川民歌、薅秧歌和打谷歌、抬石头等歌曲队伍一个唱完又接着一个登场,院坝里摩肩擦背,人流涌动。欢天喜地的锣鼓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翻来滚去的舞狮队、一拨接一拨的民歌、山歌队和自娱自乐的舞蹈队,浓浓年味渲染得淋漓尽致热闹非凡。
小伙伴们过年就聚在一起,有的滚铁环;有的踢毽子;有的一起玩老鹰抓小鸡;东躲西藏的躲猫猫(捉迷藏);还有的小伙伴学着战争电影里的故事,扮成解放军和敌人拿着木刀、红缨枪和棍棒做打仗的游戏,那个热闹场面简直不摆了。
农村过年,虽然没有城里人那么多五花八门的花样小吃,但是,家家户户也会炒一些红苕干、胡豆豌豆、苞谷籽和花生之类的零食,还有那些甜面饼、麻花,吃起来甜甜的香香的。小伙伴们乐得各自炫耀,互相交换;也有小伙伴悄悄拿些妈妈弄好的,腊豆腐干、素香肠块、酥肉同小伙伴分享。
小时候就盼着早点过年,是因为,过年时不用割草放牛,还有很多好吃的。而且,最高兴的是穿妈妈缝制的新衣服和新布鞋;特别是爸爸妈妈还要给我和弟弟,发二角人民币压岁钱。
胡萝卜儿,蜜蜜甜,共产党带来幸福年,好日子过得比蜜甜。这是过年外婆教我的新童谣。
又到过年时,现代人春节邀起去网红点打卡,旅游过春节……
可我还是忘不了储存在大脑中,儿时在农村过年的热闹场景,那些浓浓的亲情,还有打心眼里喜欢同小伙伴们一起游玩的童趣时光……
作者简介
阳春白雪,原名李义忠,一位爱好文学的新兵。曾经的军医、军旅人生近30年,退休后依旧读书、随意写些军旅文章,呈现给喜爱的读者!曾经在《雪域老兵吧》《西部作家村》,《西部散文诗人》和其他网络发表文章,有作品获奖。平淡的文字也有生命,希望大家喜欢!
1
END
1
《西部作家村》散文·小说创作联盟
顾问:吉狄马加,王宗仁,车延高,阿来,龚学敏
艺术顾问:张咏霖,刘代明
主席总编:詹仕华
副主席副总编:涂国模
常务主席:王贵川
主编执行主席:程欣文
执行副主席: 孔令华,李义忠,余楷茂,陈锡挺,鲁小月,珺羽
秘书长:李义忠,余楷茂(常务)
本期编审:鲁小月
本期执编:欣文
特邀编委:李发模(贵州),刘炳琪(湖南),张开翼(宁夏),张新平(湖北),赵南成(广东),陈俊(安徽),陈词(辽宁),贺罡(四川),吕雄文(西藏),贾文华(黑龙江),雪野(甘肃),韩志君(吉林) ,熊亮(江西)
编委:谭金强,胡锐,高万勇,孙金莲,商丘,宋健,唐鸣,冯伦,归途,唐成光,李传斌,钟斌,万刚,林平萱
策划:平原
编审: 涂国模,鲁小月
业务总监:珺羽
法律顾问:张华彬律师
每周一、三、五出刊。
千里马的草原,大树生长的沃土。用虔敬之心,铸造文学攀登之路!
来稿者,请点关注《西部作家村》,了解作品采用情况。
该公众号是纸刊《作家村》和《西部散文诗人》的选稿平台。作品应是原创首发,和授权本平台独家原创发表(投稿即视为作者授权,版权归作者,使用权归本平台)。请勿一稿多投。作品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拒绝抄袭涉黄。文责自负,文章不愿修改者,请说明。
投稿请附作者个照或相关照片,作者200字简介。文章在《西部作家村》发表后,作者应积极主动转发,扩大影响;投稿两周未被采用者,可自行处理。
即日起,凡投稿本公众号的作者,作品在本平台刊发后,根据阅读量等情况,将有机会推荐到上述刊物,和党报副刊发表。
稿费:主要来源打赏。刊稿第七日后打赏不再统计;第八日按打赏的50%以微信红包发给作者(加主编微信),50%作为平台运营费用。
投稿邮箱:
诗歌:xibuzjc@sina.com;
散文: xibuzjc@sina.com;
小说: xbxiaoshuojia@sina.com。
投稿者,请加微信群“B《西部作家村》稿友群”,便于联系选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