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性的飞扬
--为耿贵英散文集《在旅途》序
刘千生
认识耿贵英之前的2018年9月23日农民丰收节,应村两委之邀到井陉矿区天户峪看秋景和民俗表演。跨世纪前后的十多年中我正好在矿区广电局长的岗位,负责新闻报道,反映天户峪村几十年的发展成就,我亲自撰稿的散文通讯和电视新闻片多次获省、市级以上奖项。可以说,对这里曾经的高山旱庄“清泉上山又入户,男女老少喜盈门,花红果香满山金”的丰收盛景,早已是耳熟能详了。所以简单转了一圈,就去看村史馆的陈列展览。在村委会院大门西侧的文化栏上,偶然看到了几首描写天户峪风光的古体诗,仔细品鉴不仅气韵十足,还是意趣双佳。我不禁自叹“真是山中有高士啊!”
一点儿也没有想到,这几首古体诗成了我与耿贵英文学姻缘的引信。后来在区作协年会上听副主席刘金荣说,天户峪美丽乡村建设文化栏上的古体诗是耿贵英所写。我还以为他是个女的,就说看过真不错!未及细问,也没有想到耿贵英早就两万元买了处农家院住在天户峪,更没想到此处埋藏着一座文学的富矿。后来区旅游局高局长两次打我手机说:“矿务局机厂耿厂长退休了,有时间咱们一块坐坐。”因为是初次,不愿意让对方刻意安排,就说对机会吧!没过几天,正好县政法委刘书记约场,耿贵英不喝酒,自报奋勇开车。这样以来,很快就熟悉了,我们一块聚餐,一块旅游,一块谈天说地,当然话题最多最热衷的还是文学艺术。这才发现耿贵英不仅是写得好,还是摄影的行家里手,光是游记散文就有几十万字的成稿,还是有着三十多年驾龄的老司机。
艺多不压身。虽然对文学艺术的爱好追求是共同的,但耿贵英的追艺之路与我们这些专业的记者作家大为不同。我们的写作是盯着大报大刊,必须顺应需要,为了见报发表。因为大报大刊影响大,必能产生影响,有了影响用人单位的领导才会重视你,才有饭碗。否则,你一辈子只能是个滚地虫的命运无改。
无论写诗、摄影、写游记散文和研究历史,耿贵英毫无功利心,不追求发表,纯粹是为了爱好,积累升华情趣和自娱自乐一种率性的飞扬。就这样几十年下来锲而不舍,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一部《在路途》,如同煤层的沉积,在日积月累的岁月积压下生成了。
可以说,这部《在路途》涵盖了耿贵英勤劳发奋人生旅途中的每一个阶段。他小我七岁,睁开眼看世界的时候正赶上大跃进三面红旗的战鼓猛擂,十五年赶超英国的号角狠吹。但是很快就尝到了前心贴后心肚子咕咕叫的滋味。一双父母膝下兄弟姐妹七人,再加上奶奶和大伯二伯十二口人的大家庭,在那个年代吃饭便是泰山压顶的大问题。耿贵英的挖野菜经历不仅是在故乡南白娄村周边的丘陵坡地,还跟着修铁路的父亲挖到了内蒙古集宁的山包上。
饥荒岁月的童年清苦一言难尽,但是也不忘童趣,掏鸟蛋、摸小鱼、推罗圈、打三角、扣家雀等许多游戏。耿贵英在孩子群里都是活跃分子和领军人物,却独有一项爱好成癖众所不及,那就是诵读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用耿贵英的话说就是“诗美可餐”,诗可充饥。而正是这一勤奋苦读的习惯丰富多彩了他的人生旅途,在这部行将面世的大书里,跃然纸上悠悠乡情的篇什中满溢着故乡山水的诗情画意。
从儿时听故事到长大了写故事,这可以说是写作者逻辑思维的基本修炼过程。口口相传也是中华文化火种不息的最原始的传承方式。《桑梓故事》一辑耿贵英写的引人入胜可读性很强,特别是帅哥黑俊一顶柳编草帽为信物,惜别新婚燕尔的发妻,四十年后又携儿带女归来的悲欢离合,足可以拍成一部影视剧。在石家庄历史上的中央首府常山郡即故乡元氏的热土上,耿贵英笔下写出了满满的文化自信。
有歌唱道:人生是一粒种,落地就生根。1975年品学兼优的耿贵英高中毕业后回到了农村,当时虽有推荐上大学的机会,但指标少的可怜,连村干部子女还照顾不过来。知道天上掉馅饼也轮不到自己,就努力钻研农机,很快成了生产队的优秀拖拉机手。是1977年恢复高考的政策调整带来了命运的转机,耿贵英大专毕业后分配到了大国企井陉矿务局机械总厂,穿上了崭新的劳动布工装。
在当年,他身着湛蓝工装,不仅是让小伙子精神倍棒,在姑娘们眼中的含金量也陡涨24K。
耿贵英在机厂从车间技术员干到生产计划科副科长、科长和销售处处长,后来又成为主管经营的副厂长。从进厂到退休的37年中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和进步,企业也由一家服务煤矿的机修厂发展成名冠全国的工业泵大型生产厂家。
耿贵英全程参与了渣浆泵从研发到技术改进和走出河北直至占领全国市场,这是一场韧性的攻坚战,也是一场接力赛,不仅是企业名声远扬,既锻炼了科技队伍,也滋养了几代员工。当然,耿贵英全身心的付出也得到了应有的收获。才在退休后有底气云游四海,只要有感兴趣的地方,说走就走。
耿贵英的适应能力很强,此处心安自吾乡。在矿区工作生活四十多年的青壮年岁月,充实而又丰富多彩,无论生产经营技术攻关,他都能以散文的纪实手法留下奋斗者的篇章。这在《他乡如故》和《陉关漫道》两个专辑里,可以感受到他赤子情怀的拳拳之心,以及奋斗者的铿锵足音。它几乎实地踏勘走遍了元氏、井陉、栾城、赞皇、平山、平定及石家庄周边的名胜古迹。从不走马观花,而是寻古溯源,卡尺丈量,连古桥的跨度弧长,古树的直径胸围都有翔实的数据。这就是耿贵英以理科工程师的较真精神从事散文写作的不同凡响之处。他写赵州桥,连赵州桥工程的石料取材来自于哪座山的山场,都进行了严格细致的考证。
酷爱历史,积习博览,考证成癖,这是耿贵英写出大量历史文化散文的精神动力之源。遍访域内外名山大川,细心留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宗教习俗,注重历史沿革人物故事和场景的无缝对接。走访萧红故居,作者悠然写道:“我站在河边一动不动,脑海里翻腾着《呼兰河传》里的人们争先恐后看晚霞的那些片段。”应该说,耿贵英对纪实散文的带入感把握分寸非常到位。又如写到利川腾龙洞:“64米的宽度,72米的高度,足可使20辆大卡车并排驶入。热气球在洞口飘来飘去,轻松自如,好像一个小弟弟趴在门槛上嬉耍一样自由。”
踏访埃及及卢克索神庙,导游说是3500年前的建筑,对应着耿贵英推算正当我国的殷商甲骨文时期,限于当时的工艺能力,埃及人用什么工具打凿出几十吨重坚硬的花岗岩构件?如何起吊安装让通体29米323吨重的一整块花岗岩耸立于天地之间呢?自然现代的科学技术是无法回答这些疑难,作者敏锐的科技触角求证精神值得嘉许。
通观《在旅途》一书的艺术成就,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特性:一是对广大读者群的适应性;二是审美愉悦的开阔性;三是历史与现实的相融性。对于一个业余作家来说,实在难能可贵。虽然有些篇幅粗枝 大叶,短板在于急就章,而他的创作潜力正旺,来日不难补进。
其实人生在世就是一场长距离跋涉的旅行,无论逆袭或顺达都属于正常,区别在于强者愈挫愈强,弱者在难关前驱平。如果拿出耿责英工具箱里装上课本,开着拖拉机照样出工不耽误集体的秋收种麦,只能抓空看几眼的复习迎考精神,你就有望在那八十分之一的录取率中金榜高中,命运之帆就会送您上青云。正因为耿贵英是驾驭命运之帆的强手,才有其人生旅途的风光无限。这部《在路途》的出版面世,为地处燕南赵北养育我们这方热土的文化大厦加上了一片风格独特的饰瓦,历史文化长河泛起了一束炫目的浪花。因为,它涉足了多处历史文化研究的处女地,许多发现和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就文学体裁而言,《在旅途》属于一种广义的散文集,这是因其体现的综合性所界定的。但是其中有些篇章如《大清国的辫子》《峨眉山小记》等表述精到寓意深刻,同样达到了狭义散文艺术美文的审美境界。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具体观感如何,请热心读者一同搭上耿贵英的这趟旅游大巴,共赏神州名胜,一同全球采风!
是为序。
2025年元月16日
三亚清水湾望海楼
作者:刘千生,首任石家庄市作协副主席,现任井陉矿区作协主席,中国作协会员。属于50后那一代备尝艰辛的苦行僧,中外多有游历,毕业于北方名校。弄笔五十载余,诗歌散文报告文学评论小说人物传记非虚构等游走于各种文体之间,均有集成。长篇小说以《亿万富姐》《外逃贪官》《双规奇局》《舌头上的战争》等享誉受众群体;诗歌以《柏坡岭上红牡丹》,战疫长诗力作《中国精神》《百年正风华》等在《人民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等权威媒体面世而广为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