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奶奶的情怀》
——为纪念奶奶仙逝三十周年
驾鹤西去痛断肠,今生难遇真善良。从此无人能解怀,独自天涯意未央。多少年的徬徨?多少年的惆怅?多少年来的感怀?在蹉跎岁月的长河中忘不了奶奶那慈眉善目,忘不了她那慈悲的心,也忘不了她生前对我的养育情深似海。
童年的我,无知的我,常常依偎在奶奶的身旁。一次次看着她日夜劳作的身影,曾一把把柴火放进锅台下,炯炯的火光漫妙生动,如布达拉宫的禅念。满头白发的奶奶慈祥的笑着说:“火心虚,人心实,学习须虚心,做人要诚实”。她发现我自幼爱书画,当时家里穷买不起颜料,让我多次刮锅灰画画,还多次让我用奶奶烧香铂的银粉,涂画出梅兰竹菊,慢慢的懂得了兰竹清韵,兰风梅骨那君子之风。
须知诗画意韵生,得来全凭书外功。我无数次看着奶奶一心向善,每逢过年过节就在家里先祖灵位前总是焚香敬拜,以孝为先,以善为本。他用勤劳的智慧时常对我诉说着:“人贵有恒,业精于勤”让我悟道笔如梨耙日夜使,书画不成要探索的人生哲理。
屋漏偏逢连夜雨,我挥泪写下:谁知下岗独凄凉?唯有感恩意难忘。思念往事空悲切,壮志未酬泪茫茫。当我不幸下岗长达三十多年,家无粮田,身无归宿,我曾想放弃画笔。可八十岁的奶奶得知后,语重心长的劝道:“草木不经风霜则根深不固,人不经忧患则智慧不成”。为了人生的一技之长,为了民族书画艺术,她让我以水代墨,以地代纸,以《芥子园画谱》为根基,书从汉魏,画取唐宋,学而习之,习而学之。艺术取百家之长,此时此刻我感悟到,作品就是我的面目,作品就是我的心声。
追基古人得真趣,别出新意成一家。在书画艺术的道路上,是奶奶促我进步,给我力量,顿悟到外师造化,山不言其高,水不言其深。从而以水为气,色为韵、墨为神、花为形、叶为体、枝为骨,力争展现出故乡牡丹的国色天香,娇艳欲滴的华夏之魂。十载春风过,一日胭脂功,奶奶让我诗画人生的意义,就是用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因书画是无声的音乐,以笔墨传情,师法自然,借物传神来弘扬民族精神所在。
为报答奶奶的养育之恩和民族艺术的重托之情。我先后应邀到河南军区,北京总部,马来西亚,日本等海内外作书献画,百幅国画作品得到名人名家收藏。如今我已步入花甲之年,但童心永在,然而奶奶在八十三度春秋里,是我感到她老人家对我不是亲人而胜似亲人,虽然我是抱养的,不是亲奶奶而胜似亲奶奶,把我抚养长大成人,培养成才。我不能因奶奶仙逝就抛弃书画艺术,不管她在天边,不论她在云端,我都会以奶奶的勤俭家风,世乐耕读为荣,愿国风大雅的民族书画艺术传遍神州,让盛世春辉光照千秋。


作者简介:
史治科,河南洛阳人,中国知名国画家,《国际联合报》书画艺术副总编,联合国签约诗人。中国牡丹画国手,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知名国画家。
他的国画《牡丹图》被王光美收藏;《春色满园》由艺术大师徐悲鸿夫人廖静文收藏;《舞东风》由中国军事科学院院长郑文翰将军收藏。
2017年在第二届国际城市文学论坛新诗征文大赛中,荣获“城市文学三等奖”,并应邀参加国际论坛中荣获“百位城市文学影响力诗人”。2018年精心创作的四幅牡丹图,被美国、荷兰、法国、比利时四个国家邮票联合发行,2018年9月《牡丹富贵图》入选《一带一路》全国美术人才作品展,2019年,创作的十余幅作品,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由中国邮票珍藏出版发行,同时百幅牡丹图被海内外名人名家收藏,在国际文学论坛大会中授于史治科“慈善艺术家”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