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州《清风楼记》研学会之
清风楼前忆永明(二稿)
作者:古城放翁(郝封印)
校对: 陈增印
清风楼是顺德古城标志性建筑。据府志记载,郡楼约始建于唐宋,后毁于战火,时仅留遗迹。黎永明稽古寻典,精心设计,筹集资金,鸠工伐木,在原址之上,开始重建,不久竣工。郡楼位于府署前东南侧,楼高七丈余,飞檐斗拱,雄伟壮观,黎永明为其命名“清风楼”。
黎永明,字光亨,曾任顺德府知府,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他祖籍湖北京山县,青年时勤奋好学,1454年,对策答辩深得帝心喜爱,考取了“景泰五年甲戌科”第二甲,后来又升为南京户部郎中,职为正五品,怀有雄心大志。由于看不惯朝中宦臣弄权,常常得罪权贵,在明成化二年(1466),黎永明结束了在朝为官的历史,外放到了河北邢台为顺德府知府。
明代天顺七年 (1463),邢台县上任了一个新知县,这人名叫邢珫。邢知县为河南洛阳人,字伯玉,赐进士出身。邢知县到任之后,看到邢台古城内寺庙建筑宏大,而宣圣庙学宫规模狭隘,叹息说“学宫不及老释宫”,于是 向当时顺德府知府杨浩提出利用释宫木材修建邢台县文庙,此事立即受到杨浩的驳回。不久,杨浩谢任,由黎永明出任郡首,邢知县再次提出,黎永明与杨浩一样没有同意,并斥责其为“异端”。对此,邢知县没有死心。次年,邢召集县学诸生越级上奏,此事得到了当时朝内大宦刘健(出生在河南洛阳,明朝中期任内阁首辅)的支持。刘健对黎永明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说:“郡守者,又皆一时名士,所以纪纲振作之者,无以龃龉异时此郡俗化之成”。
从此,黎永明与朝廷要员结下了梁子,不久因触犯权贵而入狱。
争议归争议,黎永明到任顺德府后,做了许多好事。据《顺德府》记载:在任时他“兴学务农,抑强扶弱”、“府学大成殿两庑皆黎建”。
以“兴学务农”为例,黎永明十分重视教育,对进入府学的学生要求很严,“或五日,或十日亲为考校”,规定了学习制度和进度,粘贴在学生号舍和明伦堂的墙壁上。学生在学年中以各自的志向和目标努力学习,在黎永明任内,顺德府诸生荣登进士榜。其中以韩焘(邢台平乡县杜科村人,自幼聪颖,知学好问。1477年中举,1484年春登进士。孝宗皇帝曾钦点韩焘为金华知府。韩焘在金华府任职8载,曾3次受到皇帝的召见,两次得到朝廷的旌表,4次得到各部的嘉奖,1505年春,被吏部推荐为参政大藩)、马铨、李厚、毛圮成绩最为突出。
此外,他还积极劝课农桑,大力发展农业,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兴修水利,使顺德的经济迅速发展。
成化三年(1467),经黎永明精心治理的顺德,社会经济发展,各业百废俱兴,人民安居乐业,呈现一派升平景象。黎永明踌躇满志,决定恢复重建圮废数百年之久的沧桑古楼——郡楼。
成化年间前后,官场腐败现象横行,为了遏止腐败,明王朝把惩治贪官污吏作为头等大事,大开杀戒,以儆效尤。凡贪赃60两以上者,枭首示众,然后将其剥皮,里面填上稻草,挂在官衙左边,让每个为官者早晚瞻仰,知有警惕。将郡府的谯楼命名为清风楼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作为千府官员黎光亨适时提倡君子德风,希望明代王权得以永固,这也是清风楼建造的原意,使清风楼在建设时就赋予了一种政治涵义。
清风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分为三层。下为楼台,青石砌筑,砖石拱券洞门居中,可通车马行人;二层中为正厅,厅内西南墙壁之上镶嵌有唐代诗画家王维所作春夏秋冬四景之《山水图》(后春景遗失)和《清风楼题记》等石刻,厅外四周环廊,青砖围栏;三楼巍然高耸,似接云天。顶檐下,巨匾高悬,上书“清风楼”三字,苍劲秀雅,镌刻精致,为当朝一名相所书。 大厅宽敞,四牖雕棂。置身厅外,凭栏远眺,市肆栉比,山水在目,府城全景尽收眼底。
清风楼作为府城的标志性建筑成为知府会集宾客,举行盛大仪式、集会的场所和检阅台,是士人、百姓观赏市容、纳凉和吟诗作画之风景名胜,同时也是顺德知府革新政治,主张为政清廉,高扬清穆之风的意志和象征。
清风楼重建后,豪情满怀的黎永明盛邀宾客登楼观赏。宾客们激情澎湃,赞叹不绝。此时有客人问道:“凭楼远眺,四时万景,纷翠毕陈,极具诗情画意,黎公为何一概不取,以为郡楼题名,而独以‘清风’命名,称之为清风楼呢?”
黎永明答道:“风之来也,凭高者先得。有此巍楼,凉飙四集,爽我襟裾,驱逐炎烈。有耳者,谁会听不见风声?有形者,谁会感觉不到清爽?这就是我所以要取‘清风’为郡楼之名的缘故”。
客人说:“我明白了。黎公素有报国济民之志,从不流连风月,岂会羡风于此楼?正如黎公所说,有声之风足以袭人之表,无声之风足以感人之中,就像孔子所谓‘君子之德风';其入人之内,感人至深。昔杨震、胡质、包拯诸贤以廉为吏,脱然不污,至今千百载之下,想其固扃私门,苞苴无路,扶弱抑强,犹使人兴起踊跃,如盛暑而御凉风。如今黎公为郡守,固扃私门,苞苴无路,扶弱抑强,百姓拥戴。黎公将郡楼名为清风楼,污政溷淆,清风涤之;猛政酷烈,清风凉之;下吏承风,百姓拥戴。”
黎永明深情地说:“是的。皇风清穆,来自帝侧,我先宣之,播于八极,愿使郡内官民沐春风;期望后任吏者代代相传,永如今日,保我江山,巩如盘石。”
郡楼重建后,黎永明为了纪念这件事,不仅让时任修编的陈音作《清风楼记》,而且还亲自作诗抒怀:“人海红尘丈五深,夜来才息晓相寻。清风独在青宵外,故作层楼共古今”。
清风楼由黎永明重建至今五百余年来,一直是邢台的标志、象征和骄傲。“郡楼远眺”曾为明后史志誉为“邢台八景”之一,吸引朝中各地达官士人慕名而至,登楼观景,赋诗泼墨,留下无数佳作。其实,清风楼更应是一座丰碑,一面旗帜,鼓舞引到人们一身正气为民,两袖清风做官。
黎永明勇于革新的壮举,像一阵清爽的春风吹拂着暮气沉重、一潭死水的明朝官场。给顺德人民带来了希望,受到广大百姓仰戴。
这正是:
郡楼始建于唐宋
岳黄滕王本齐名
清风楼上清风爽
难忘殷商邢邑城
太行山水甲天下
古城南关益盛名
泉城邢台风景美
【作者简介】郝封印,笔名古城放翁,中共党员,退伍老兵,退休教师。河北师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市作家协会会员,省语文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在《邢台日报》《牛城晚报》《河北教育》《河北中小学教育与管理》《河北老年》《中国素质教育研究》《中国农村杂志》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散文40余篇10余万字。近著有自传体长篇小说《时代的记忆》和中小学写作讲义《微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