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大凡
你对和尚有意见,有积怨,要找和尚去理论,即使他跑了,你一样可以把怨气发泄在庙上,因为这庙必竟是和尚的居处,如果封死它或者是毁坏它,那和尚归来不是形同丧家之犬了吗?必定是徘徊于街头,露宿于旷野。让和尚不得好处,自己又洩了愤。看起来还真是个好办法。
仔细想来,走了和尚毁了庙的做法,大似封建社会的株连治罪法,并且还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嫌疑。株连九族毕竟治的是人,而毁庙却是连没有思想没有生命的建筑物都要一并毁灭,就真正有点儿不近人情不近事理不人道了吧!如果有谁真的这么干了,恐怕没有一个人会站出来说这个办法好,这种做法对。因为这种做法其实既不高明又不文明,而且有犯罪之嫌疑。世界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类文明衍化了数千年,如果还有跑了和尚就毁他的庙的事发生,那可就真是有点反人类反到变态了。
笔者在列车上听内蒙一名34岁的青年讲过的一个故事,就足以证明文明社会一样会发生罪恶,而且比上述的残酷有加无减。某乡一个副乡长,因为他分管的计划生育被铤而走险的两位农民给打破了。超生了孩子不说,居然还认真地拉扯了起来。乡长去罚款时这家人已经得到秘报,在乡长一伙到达之前,他们逃之夭夭,到异地灼灼其华去了。岂知这位乡长可不是好惹的,他不肯善罢甘休,于是他调用了公安干警及55型的拖拉机,带了钢缆和铁棍,最终把这两家超生者的房屋给夷为平地了。目击者看到好端端的椽子,檩子在钢缆铁棒的束缚下,拖拉机的牵引下,轰隆隆地倒塌了下去,露出了屋子里的所有家具。那情景让没见过二次世界战争中德国虎式坦克威力的人开了一次大眼界。这就说明,在中国做一回人很不容易。会让人有许多的唏嘘叹惋,那好日子还有个什么盼头呢?大千世界这种没盼头的日子还真有人亲身感受着。它远比我们了解到的惨烈的多,远比我们掌握的同类相残的事例要残酷的多,让你不得不扼腕叹息,呼天抢地,大呼一声:苍天啊,你为什么不公平?把灾难降落在我们弱者的头上呢!这一个喝问,估计苍天也不可能给你满意的回答,因为人们的所作所为已经逆天了。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虽然为古人所传扬,未必为古人所实践,实践却还需要现代的聪明人种去进行。这就如同古人讲得“牝鸡无晨,牝鸡之晨,唯家之索”一样,古人只是这么说说而已,其实并没有去追究,倒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人们一看到母鸡报晓,就非得抓了它把脖子搁在门槛上,用菜刀嘎巴一下子便把它的头砍了下来,原因是它不该报晓。它多事不说,还要给家庭带来萧索败落的恶果,所以就其命该绝了。想那超生游击队若干成员在乡长的心目中,大有毁屋不足以当其罪恶性思维,如果一朝落在他的手中,那残烈的结果,当不会比司晨的牝鸡死的痛快,原因何在?万剐凌迟不也是古人创造的酷刑名目吗?由现代聪明的乡长去落实也不为怪的。因为他知道,最佳的处理办法,触类旁通,万剐凌迟不过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罢了。这样胆大妄为,是他手里有权利,他这样做是不犯法的。难道真的没犯罪吗?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这文章还大有继续往下做的空间,不知道有多少残酷的事件要让人们去接受,我是彻底的崩溃了!
二、话说吃莜面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话千真万确。
中国土地辽阔壮美。人们的行动自由。身份证一揣,想去哪儿就去哪儿。适应不了南方的高热,可以选择冬季去;适应不了北方的祈寒,可以选择夏季去。乘什么车住什么档次的旅店,可以根据自己的财力和爱好来决定。但吃什么样的饭菜,出门在外,却挑选的余地不大,只好入乡随俗。人川偏辣,入粤偏甜,北方偏咸……南方大米,北方白面,这是千百年来人们的饮食习惯。白面筋到,大米明灿,味道不同,口感有别。
做为中国正北方的内蒙古人,对大米、白面却并不十分满意。他们居家、旅行,人川赴港,就餐时念念不忘的却是内蒙特产的莜面。
莜面是莜麦(俗名油麦,即裁培的裸燕麦)精制加工而成的面粉,用这种面粉制做的食品内蒙古人通称莜面。莜面在内蒙古有好多种做法。加了水和成面团,搓成细丝的叫莜面鱼鱼;推卷成圈儿的叫莜面窝窝;擀成面片包了土豆丝菜丝后切成段叫饨饨;与马铃薯泥拌和揉搓成屑叫块垒;与土豆泥揉搓到一块儿然后捏成鱼儿状叫山药鱼。人们把由莜面捏成的小鱼儿汆入加盐放佐料的小米粥里美其名曰“鱼儿钻沙”;把开水锅中撒入莜面粉用木棍搅粘在一起的叫“拿糕”,变其名儿叫“紧急集合”。
一来这种吃法方便快捷,省时省事儿,二来这种吃法多在时间紧迫的时候才做,便有幽默者变其名叫“紧急集合”。还有大烩菜上边放上莜面捏的大鱼儿叫焖鱼儿;把状如牛舌的莜面薄片贴于锅壁蒸烤熟叫“锅贴”。
在全国的膳食系列中莜面入不了主食行列,只能算杂粮。但这杂粮杂得有味道,杂得有档次。清朝以来,官府膳食中也有时候用莜面做正餐。
步入乡村街巷,时值午饭时刻,那一股股扑鼻的莜面香气,无不令外乡人闻香下马,无不令求食者馋涎欲滴。土生土长的乡里娃一闻那味道,即可辨出是块垒,是饨饨,是窝窝,是鱼儿钻沙还是紧急集合,你说奇也不奇!
莜面不但味道好,而且十分的耐饥。所以乡间有句民谚说:二十里的莜面三十里的糕,十五里的荞面饿断腰。吃饱了一肚子莜面,走二十里山路不饥不累,吃荞面可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说莜面是内蒙古正宗特产,似有一点儿夺美之嫌。其实在山西、河北北部地区,也有莜麦产区,也有以莜面为主食的诸多乡下人。他们吃莜面长身体,身强力壮,生养滋息在这块土地上,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成为正北方强悍的部落群体。
来内蒙古的外省人,受内蒙古乡土人情浸染多年,根据自己的体会,总结出了这样一句顺口溜:内蒙古三件宝,山药、莜面、大皮袄。简直可以与小说《林海雪原》中讲的东北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分庭抗礼,平分秋色了。
去武汉没吃武昌鱼不必后悔,回到北方可以从市场上买了吃;去青岛没吃大龙虾不必懊恼,回乡后仍然可以从集市上买来吃。来内蒙古没吃上莜面你可就该悔不当初了。因为莜面有它特有的地域性,只能在供它生长的当地做了吃,才味正香浓;如果你想买一点儿带回到外地去做着吃,那你肯定是要失败的,因为它不服你那儿的水土;即使你尽力做了,那粘劲儿那香味儿也会令你大失所望。这就叫一方水士养一方人。说雅一点儿就叫做饮食文化的地域性差异。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是人们多年的实践经验啊!
外省人来正北方的内蒙古,可不要忘了吃一顿莜面哟。

个人简介
李文佑(原名李文有),号乐山居士,1950年2月24日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 (今)察右前旗全胜局村,祖籍山西。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诗院院长。曾任《内蒙古诗词》刊物副主编兼总监。作品曾在国内多家诗词书刊及报纸刊发。著有《方寸燃灯》《蚁槐石雨》《破茧图南》《柿象冰心》诗集,共收录截止到2015年底的诗词1343首,现代诗128首。书法作品在内蒙地区被收藏和编入书画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