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教书化人
文/菩提树
有学生说我是文化人。
我算文化人吗?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教书只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谋生,把教书看成一种职业,她一定不是文化人;如果教书是为了心中的一种理想,把教书看成是一种事业,我想这样的人应该能成为文化人。
那么,我是不是文化人?如果我是文化人,我都做了哪些文化事?在北方我做过10年的班主任,我所传授的更多的是知识而文化少之,因为考试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知识也就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比如,我曾教学生打算盘的口诀与技法,早已经被计算机取代。当然,计算机迟早也会被AI取代。
那么,能成为永恒的是知识还是文化呢?这个孩子眼中的文化人是我这样的吗?如果有文化的人没有在教书岗位上,那我们的教育会向哪个方向发展?如果教书人都在不得已为了养家糊口而奋斗,那我们的教育会是成功的吗?这一年教书,我都做了哪些跟文化有关的具体事情呢?于是,不得不说,我开始梳理我教书这点事。
这一年,我担任传统文化教师。让传统文化走进学校大思政价值体系,是我教学遵循的基本原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课堂教学中,我深深感觉到每一堂课落实的过程要有行之有效的切入方法。围绕校本教材《玉烛雅音》,我采用思维导图、古诗新唱、古诗吟诵等教学方法,让诗词与音乐有机整合,让诗词和吟唱有机结合,让国家保护的非遗传统文化的吟诵与现代朗诵结合。
诵读成体系,教材常梳理。用思维导图引领学生思维,带着学生学好古体诗。教学中,我采用将学过的唐诗宋词等系统地梳理、对比、归类,融入故事情节,深挖写作背景,随历史脉络传递诗词内容,将不同的方式方法穿成线条,帮助学生不但会背诗词,还要知其所以然,清楚明白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比如三学年上学期,雅正学校的校本教材《玉烛雅音》中的前10首古诗,我就通过思乡、思文、思人不同诗词的归类来牵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他们开阔视野以拓展学习的方法。
思故乡。唐代诗人李白在这首《峨眉山月歌》诗中,写了第一次离开蜀地,向渝州方向出发,夜路上,他抬头看见峨眉山上高悬的半轮月,于是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思学问。南宋朱熹在《春日》中,借踏春、寻春来表达对孔门学问遍及鲁国的赞美之情。这是一首思念孔门学问的哲理诗。
思人。唐代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写的是少妇思夫,后悔让丈夫出征去觅封侯而无法与其共同赏春的美好心情。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写的是思妻。诗中写他从广西到洛阳,经过蜀地,被大雨截住,不知何时到家的心境,再现了“君问归期未有期”的急切心情。
因时代不同,心境不同。唐代杜甫写的《登岳阳楼》一诗,写他年轻时就想登岳阳楼,但到了老年才实现这一夙愿。这一悲伤的表达与他在心境愉悦时写的《江畔独步寻花其五》,以及唐代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这首诗与杜甫写的《登岳阳楼》不同时代对比式的学习,就是给学生一种体系式的学习。用思维导图注入诗韵的课堂,这样成体系地边梳理边学习,就是提升学生思维价值的最大化。这是对学生思维训练、发散拓展以及归类有效价值体系的引导。
吟诵成乐音,教材尽拓展。让语文教材及校本《玉烛雅音》中的古体诗走进学生的生活里。将古诗词融入、融化成仙乐灵曲中。教无定法,条条大路通罗马。我的教学是灵活的,我会根据我的教学内容选择我的教学方法。在教授七言古体诗时,我选择了三学年音乐课本中学生耳熟能详的曲目做范例。根据学生的喜好,帮助他们为熟悉的曲目填上古诗词。在教五言古体诗时,我就采用教授叶调的唱法,这一传统调孩子们朗朗上口。
2023年12月,我带着从三学年和四学年中选拔出的9名学生,参加了“星海音乐学院”语言类比赛。我通过整合《诗经.秦风蒹葭》《论语》及古诗吟唱《元日》《望庐山瀑布》《梅花》,再现了一台“诗与乐”的声乐类语言表演,将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现代乐曲有机整合。当孩子们举起奖杯的那一刻,我很幸福。教学中,我很关注孩子们在排练过程中的舞台表现力,语言情感投入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尤其关注《论语》《诗经.秦风 蒹葭》及古诗吟诵中韵脚的音调把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处不在,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力,只要你敢于大胆地用音乐与语言结合,再整合、再创造,一切皆有可能。这就是“道与术”的结合,道在其中,润物无声。为孩子们种下文化火种已经成为我的使命。《诗经》《论语》《道德经》及古体诗词的吟诵正在悄然地走向雅正学校孩子们的课堂。
典籍里寻典故,成就大思政内涵。魅力《论语》里的成语是经典中的经典。让躺着的文字站起来,给文字插上古诗诵读、故事演说的翅膀。在诵读及讲故事中,把孩子们带入中华文化的核心地带,帮助孩子们懂得成语背后的故事。拓展课堂中嵌入性评价,让鉴赏力与《论语》同频同步。都说无情境不教学,《论语》中的成语故事就是为学生能顺利走进《论语》铺跑道,搭建楼梯。比如,登堂入室、过犹不及的故事;韦编三绝、尽善尽美的典故;敏而好学、乐以忘忧等等,这些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都是在为学生种下文化的种子。鱼乘于水,鸟乘于飞翔,草木乘于时,教师乘于学生。感恩每一堂课上学生们给予我的灵感,让我有机会再思考、再发现。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以诗为经,以吟诵形式再现传统文化,寓道于诗,寓教于乐。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以传道,礼以节人,乐以和情,这是对一个人成长的引导与推动。学诗是开始,要从娃娃抓起;学礼是规范,要从小懂得知书达理;而高尚我们的品性修养、平衡情绪的最佳途径就是让课程里的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紧密结合。成就一名有高度修养的学生就是融入大思政的教育体系。一个人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路径就在你课程的设计和完成中。
古人云,教学相长,学生在进步,我也在成长,我将与这样一群教育人,向着完美教育而乐此不疲,做好我自己应该做的那点事,教好书,化好人,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的的好学生。


读者点评
@中方 :薛老师南北方的滋养在加上思考很好的一篇文章。有时,真的,身在何处不重要,文化的牵引力依旧是在故乡的,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总有一种浪漫,对故乡的眷恋。
@萍萍 作者是一位辛勤的园丁,是一位语文老师,挺有智谋的,对于古诗文挺有研究,还和音乐相结合来学习古体诗,让她的学生受益匪浅!
@岳慧颖 :菩提树你好! 人间是个修行的大道场。
@山泉:人生的道场,说的好。
@岳云朴: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以免染尘埃。
富有哲理的剖析,坦诚面对的反思。引经据典的文章,诲人不倦的老师。为人师表,行为典范。
菩提树回应:每个人的道场不同,愿力不同,大道通天,各归其所。把退休的课堂当成养生,当成修为的道场,可以自由的按照自己的意识去教书,完成我的心愿,这种状态是丰足的安静,是大自在。远行的是脚步,归来才是万里山河。祝温暖的冰城人更幸福。
人在南方,字于昨天飞回北方。今早打开的是温暖,是父老乡亲的祝福。冰城哈尔滨人的热情、真情就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道生:你是永远激情澎湃的教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