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大港油田
文||王慧仙
大港油田集团公司的各级领导,始终将关怀和温暖传递给油田的每一位退休职工。他们言语间流露出对老员工的深深敬意与感激,更以实际行动给予了我们必要的关怀与扶持。因此,无论我们这些退休职工身处何地,心中总是充满了对油田的深情,始终牵挂着油田,时刻关注着油田的发展和变化。
1986年,我从甘肃调至大港油田工作,那时的大港油田相当荒凉,港西井下、二矿、四站三处只有几栋低低的小楼房,主要供老同志和劳模居住,普通职工则多住在平房中。初抵油田,我们一家四口蜗居在一间狭小的职工宿舍,床铺仅由两块简陋的板子临时拼凑而成。虽然冬天尚可忍受,但到了夏天,两个孩子因酷热难眠而抱怨连连。无奈之下,我的丈夫只能在地上打地铺。烹饪时,炉子需移至户外,每逢雨天,我便一手执伞遮挡,一手翻炒菜肴,偶有雨水溅入锅中,孩子们便抗议道:“这太脏了,我不吃!”面对孩子们的担忧,我只能用一句俗语安慰他们:“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1987年,我母亲的到来得到了组织上的关照,我们被安排住进了一个陈旧的会议室。尽管条件简陋,但我的丈夫巧妙地利用简易家具将会议室隔成了两间,这让祖孙三代人仿佛住进了小别墅一般,满心欢喜。两个孩子兴奋地追问:“是爸爸的领导还是妈妈的领导,给我们这么宽敞的房子呢”?母亲探访楼房里的老乡归来,眼中闪烁着羡慕的光芒:‘楼房真是好啊,既干净又不潮湿,还有独立的洗手间和厕所,你们将来也能住上的’。我回答说:“现在这房子已经是单位领导的照顾了,楼房的名额不容易轮到我们,就别抱太大希望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母亲在年底就离世了,而到了第二年,我家就分配到了55平方米的楼房。每当回想起母亲的话和她期盼住进楼房的表情,我的心就像被刀割一样,泪水不由自主地充满了眼眶。
在那个时期,采购日常食品如蔬菜、肉类和粮食都需耐心排队。工作日里,大人们忙于职场,孩子们忙于学业,因此只有在周日才有机会去排队购买。若一周内未能购得蔬菜,便需依赖同事和同乡的援助,以度过那一周。井下区域唯一的国营商店占地约五十平米,店内布局紧凑:左侧是布料区,琳琅满目;中间摆放着杂货与文具;右侧则是食品区,油盐酱醋一应俱全。更糟糕的是,专门售卖蔬菜和粮食的店铺时常大门紧闭,使得一些生活必需品难以购得,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时不得不花费一整天的时间前往天津市,以采购所需的商品。
如今,石油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宅小区内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年轻职工与年长员工皆已乔迁新居,享受着楼房的舒适与便利。楼下花园以彩色砖块精心铺设,形态各异,春花、夏花、秋花依次绽放,装点四季。冬日时,冬青树挂满白雪,宛如白花点缀绿叶间,为冬日景致平添几分雅致。各小区活动区域健身器械琳琅满目,老年活动室更是棋类、球类等设施完备,应有尽有。离退休中心定期组织各种适合老年人的活动,包括绘画、才艺展示、书法展览以及老年运动会等,离退休职工们积极参与其中,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居、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谈及购物,如今油田下属的各个公司,无论大小,都设有多个超市和菜市场,以及众多的小店铺,商品种类繁多,应有尽有。随着油田各行业的蓬勃发展,我家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1998年,我们搬进了65平方米的楼房,到了2002年,又迁入了滨海新区80平方米的新建楼房。小区环境优雅,四季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我的两个孩子都已经参加工作,他们都有自己的住房、汽车,几乎拥有了所有现代化的电器。他们的穿着紧跟潮流,餐桌上,昔日需排队争抢的肉类,如今已能随心所欲地挑选瘦肉享用;往昔节假日里人潮涌动的购物场景,也被全家出游、放松心情的郊游所取代。
2007年,当儿子迎来新生命,我和丈夫便前往上海帮忙照看孙女。尽管身在上海,我的心却始终牵挂着油田。在那里度过的八年时光里,我与我所属的退休办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他们的鼓励下,我重拾笔端,投身于写作与画展之中,晚年生活因此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了色彩与活力。特别令我感动的是,2013年当我回到油田时,组织上不仅在思想上给予我鼓励,退休办还颁发给我奖状,并且我有幸多次获奖,获得了奖品。在生活上,我也感受到了组织的关怀,收到了几次年底的生活补贴。
人们心驰神往,渴望亲眼目睹国际大都市上海的璀璨风采,探寻黄浦江畔经贸大厦的巍峨、东方明珠的挺拔、环球金融中心的雄伟壮丽。而在我居住上海的这些年里,每逢节假日,儿子和儿媳便会驾车带领全家出游:从上海滩到南京路,再到城隍庙,甚至周边的苏州、杭州等地。每次游玩归来,疲惫之余,我们都会在欣赏了五光十色的夜景后才踏上归途。那真是一个灯的海洋、光的世界……按理说,我应当心满意足,然而,在某些归家的路途上,我却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沉思与忧郁之中。儿子不解地问我:“为何沉默不语?”
我仅以四个字作答:“情系大港油田”。

作者简介:王慧仙,退休教师。早年创作,发表过几篇作品,《上海“母亲陵”》曾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