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正式启幕的“马——从地中海到江南的千年权力象征”特展由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先生、都灵大学兽医学系主任多梅尼科·贝尔杰洛先生、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处长达仁利先生与都灵市立古代艺术博物馆–夫人宫馆长乔瓦尼·卡罗·费德里科·维拉先生联合策展。整个展览筹备时间超过1年。
人类与驯养马匹的故事始于5000多年前的欧亚大草原,在那里,人类与野马进行了首次接触。最初,人们出于实用目的饲养马匹:它们的肉、奶和皮是人类在恶劣环境中生存所需的重要物资。然而,马的驯化成为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不仅影响了战争的进程,还促进了人类的流动、贸易和文化交流。马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还成为强大的文化和精神象征。
在中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先秦时期,马与车的有机结合在“祀”与“戎”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军事上,马拉战车的出现改变了过去以步兵为主要兵种的作战方式。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马车实物遗迹。秦汉统治者大力发展骑兵,伴随着骑兵地位日升,马车逐渐转向日常生活和仪仗之用,车马仪仗不仅成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还被用于墓葬装饰,寄托着死者升天成仙,延续生前享乐的愿望。
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马镫出现,中原军队与草原骑兵的军事差距缩小,加之“甲骑具装”的应用,实现了从车战时代到骑战时代的彻底变革。同时,车马仪仗作为身份和权力象征的观念也延续下来。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牧马是其富国强兵的根基,骑马不仅是军事所需,更成为一种社会风尚,皇室贵族无论男女皆好骑乘。明中叶以后,受土地兼并、财政困扰影响,马政日废,骑兵战力随之下降。与此同时,生活在马背上的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北方游牧民族,他们以马为伴,好马善骑,崇尚武功,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南下逐鹿中原,甚至纵横驰骋于欧亚大陆。
《马可·波罗游记》证实了马在中世纪欧亚社会的重要性。从战场到市场,从草原到宫殿,马作为无声的主角,贯穿着马可·波罗的叙述。马作为真正具有“国际性”的动物用途多样,深度参与了人类历史的构建,因此成为一种共同纽带,串联起旅途中更迭的各异文化。随其东游,穿越国度,踏过山川,让我们一同置身在中国历史时空里,看万马奔腾,从先秦驶来,琐闻轶事,朝章国故,夹见其中。
本次展览策展人之一的意大利都灵大学兽医学系主任Domenico Bergero发言说到:不仅中意两国有源远流长的交往历史,其实人与马之间的历史更为长久。在两国的交流过程中,马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马与人有着非常多的合作,也象征着诸如力量、速度、动态、美、忠诚等众多美好的寓意。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大家可以一起探索“马”所带来的魔力。
“中国与意大利,这两个伟大的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两千多年前,古老的丝绸之路就让远隔万里的中国和古罗马联系在一起。本次展览,是一场跨越时空、融汇中西的文化艺术盛宴。它汇集了中国和意大利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表现人与马关系的艺术品。”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发言中表示,开馆五年来,吴文化博物馆已多次与不同国家和地区开展交流合作,举办“艺术的帝国——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古罗马文物精品”“伊特鲁里亚人——古代意大利的贵族”等7个涉外展览。“此次特展更是我们与意大利老朋友的再次携手,希望通过此次展览一起探索马作为自然力量和文化遗产象征的持久意义,纪念人与马跨越时空的伙伴关系,借由它们看到从地中海到江南,马作为权力的表征与人类文明发生发展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