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遵义会议纪怀文/徐再城(北京)
八角灯光照路明,雄师统领润之擎。
攸关生死旌旗立,转折参眸北斗星。
力挽狂澜军拯救,神挥巨手党纯清。
前程漫漫初心守,大道悠悠坎坷平。

*徐再城简介*
徐再城 ,笔名 一冉公、余奂、悠闲智慧春风。诗人,词作家,朗诵艺术家。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北京首善超然艺术团团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建设文协文学创作委员会会员,中华诵读联合会会员,北京语言学会朗读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员,野草诗社副理事长,世纪文化艺术社签约作家及签约朗诵家,华语作家网艺术中心签约朗诵家,大众原创诗词曲网签约作家,北京诗词学会会员,《北京农村年鉴》执行主编,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原巡视员。他创作歌词百余首,还创作了大量诗词、诗歌,多在纸媒和网络媒体上发表。代表作有《品茗悟境》《放歌乾坤》《古韵希音》《大道铿锵》等书,已被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首都图书馆和中国国家版本馆收藏。他创作的诗词曾多次获奖,他创作的歌词多首获得《“词曲中国”大型原创词曲选拔组委会》专家评选的金奖、银奖和铜奖。
诗评:
遵义会议:历史转折中的不朽丰碑
诗文评1译 龙兴大运先生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关键时刻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前行的道路,遵义会议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徐再城先生的《七律·遵义会议纪怀》,以凝练而深情的笔触,将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生动地展现出来,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再次领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八角灯光照路明”,诗的开篇便将我们带入了那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场景。遵义城的八角楼里,那盏摇曳的灯光,在黑暗的历史时刻,犹如破晓的曙光,为迷茫中的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这灯光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照明,更是思想的光辉、希望的火种。在当时,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左倾错误的领导使得红军在军事上遭受了重大挫折,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然而,就在这八角楼里,一场改变历史进程的会议悄然召开。
“雄师统领润之擎”,这句诗高度赞扬了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对红军的领导。毛泽东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邃的战略眼光,接过了领导红军的重任。在他的带领下,红军逐渐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局面,重新焕发出强大的战斗力。他就像一位英勇无畏的舵手,在波涛汹涌的历史洪流中,稳稳地驾驭着红军这艘巨轮,驶向胜利的彼岸。
“攸关生死旌旗立,转折参眸北斗星”,深刻地描绘了遵义会议在生死攸关之际所起到的关键转折作用。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如同夜空中的北斗星,为迷茫中的共产党人指引着前行的方向。在会议之前,红军的前途一片黯淡,革命事业岌岌可危。但遵义会议的召开,纠正了党内的错误路线,确立了正确的领导,使得红军重新树立起了胜利的旗帜,坚定了广大党员和战士的信念。
“力挽狂澜军拯救,神挥巨手党纯清”,这两句诗进一步强调了遵义会议的伟大功绩。毛泽东等领导人以力挽狂澜之势,拯救了处于危难之中的红军。他们不仅在军事上做出了正确的决策,扭转了战场上的不利局面,还在党内进行了思想整顿,纯洁了党的队伍。通过这次会议,中国共产党更加成熟,更加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前程漫漫初心守,大道悠悠坎坷平”,展现了遵义会议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对未来的深远影响。尽管革命的道路依然漫长,充满了艰难险阻,但遵义会议让共产党人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他们怀揣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理想,在这条充满坎坷的大道上奋勇前行。每一次的挫折都成为他们成长的阶梯,每一次的困难都被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所战胜。
遵义会议,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它见证了共产党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勇于纠错的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能力。正如徐再城先生的诗中所表达的那样,遵义会议的光辉将永远照耀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在当今时代,遵义会议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定信念,勇于创新,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始终坚守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让我们铭记遵义会议的历史,传承和弘扬遵义会议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
编辑:都市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