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请读者朋友帮忙点击文后“赞赏”后面的广告
西海回望
杨盛龙
青海是我出差待的时间最长的地区。其中,己丑年元宵节那个周末我们七个部委局十位干部组成的工作组进驻青海西宁,那一次在青海工作了三个月。
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青海,雄踞昆仑之巅,地理位置很特别。她的特别,有人概括为:内地人将其当边疆,西藏人新疆人将其当内地。如若按地理气候特点分,西宁市和海东地区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农业区,过了日月山才算进入高海拔青藏高原牧业区。如同古诗吟诵的“春风不度玉门关”,日月山岭在气候上类似于古诗里的玉门关,是农区与牧区分界线。以前以为西宁的冬春很冷,我有几个冬末初春时出差青海,感觉到西宁的气温实际上跟北京差不多;西宁的夏天特别凉快,被称为夏都。
我到青海省出差多次,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三次。一次是,1991年元宵节期间我们九个部委局十一位干部和文物、地质专家组成工作组,考察调研塔尔寺古建筑群因地质灾害受损而年久失修的情况,提出维修方案以及中央财政支持计划,使塔尔寺建筑群得以修缮保护。再一次是,2006年夏我们多个部委组成的调研组从新疆到青海调研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结合其他组在另一些省区调研了解到的状况,就全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情况,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继承与发展,组织协调“中国少数文化发展研究”课题研究;我作为三个执笔起草人之一,起草《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以国发(2009)29号文件发布。出差时间最长的是2009己丑年那一次,中央同时向藏族聚居的五个省区分别派遣五个工作组,我们是其中之一的青海组,考察调研维护藏区社会稳定情况,协助地方党委政府,提出对策,以供上面决策参考。
从省会西宁到省内藏区州县去考察调研,我们多次翻越日月山。日月山闻名遐迩,谁经过这里都会有许多感慨。日月山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是唐代从长安经西宁到吐蕃王朝拉萨的“唐蕃古道”重要通道的重要站点。唐朝贞观年间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就是经过唐蕃古道走上高原土地。文成公主为了大唐的稳固,为了中原和青藏高原的和平安宁,凄苦远嫁,担负起民族团结的重任。日月山关上的回望石旁,是文成公主回望故乡,深情感慨的地方。
再次经过日月山,不由得回想起1985年5月我作为秘书随同新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委书记赴藏,那一次是从北京乘飞机到兰州,转乘火车到西宁,翻越日月山进藏的。同行中有人打趣道,书记此行像不像文成公主进藏?真是有些像啊。很不相同的是,现代交通状况大为改善,我们一路乘飞机,转火车,坐汽车,再坐火车,到格尔木停留了两天,然后乘坐飞机到拉萨。
逝去的年代里青藏铁路只通到格尔木的那些年,全国各省市一批批人员援藏,内地大学毕业生工作分配进藏,都是乘火车到格尔木,再转乘汽车进藏的。
昆仑山口是内地援藏人员经青海进藏必经的山口,也是一个回望故乡,感慨人生的站点。我们工作组的部分人员2009年春天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及所辖德令哈市和格尔木市考察了几天,驱车到昆仑山口,站在地理、历史与社会发展的站点,面对可可西里,眺望茫茫雪原,感慨系之。西藏自治区政府及各部门都在柴达木盆地格尔木设有办事处,一批批进藏物资经火车运载到格尔木卸货,转为汽车运输,经昆仑山口,翻越唐古拉山进藏,昆仑山口就是内地援藏的“进藏锁钥”。站在这里往南看,几座玛尼堆与小山崖间五彩经幡在呼啸的北风中翻飞。从昆仑山口向西南,便是把自己抛向唐古拉山及藏北草原高海拔地区,一腔壮怀激烈。
工作组多次召开不同层次不同部门各种范围的座谈会,听取省上及有关部门工作汇报,听取各地州市县工作汇报,然后分小组或者集中分析研判形势,研究问题,与省上交换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向上面报告。
我们观看武警部队维护社会稳定操练演习。演练指挥官向首长报告:“部队集合待命,请首长指示!”首长道:“按计划进行!”演练开始,方队行进,模拟平息社会动荡行动开始,军车开行,武警官兵手持盾牌,勇往直前。
工作组考察武警部队支队营区,办公室墙上挂着藏区地图,地图上一座座寺庙被标识出,还有各寺庙僧侣人数及管理机构和办法等,那是他们工作的重点。
那一次,工作组全体出行赴果洛藏族自治州考察调研,省上七个厅局委派员派车,一行十几辆汽车一起出发。车出西宁,沿着湟水,一路向东,直到黄河畔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别黄河,顺一条小河上行,经过道帏藏族乡,车过达里加垭口,前方是甘肃省地界。回望黄河山川、湟水古道,竟生出几分离别家乡的意味。在西宁住了一个春季,对古西海竟然有些第几故乡的感慨和眷念。
进入甘肃,另一个省地界,形势大为不同。公路每个路口都用沙袋码放成“弓”字形工事,是为了让过往车辆慢行停车接受检查而设置的,颇有几分临战意味。我们工作组调研组的汽车在八卦阵中拐去拐来,彷佛进入战时状态,神经马上绷紧。
经停合作市,甘南自治州政府准备的丰盛午餐简单随意吃过,心思都在赶路上。午餐后,翻过一个山坳,又翻过一个山坳,越过一大片草原,到一个山坳口,停车远望,前面是玛曲县城。滔滔黄河被阿尼玛卿山挡住北去的路,一路向东,遭到若尔盖高海拔地段横刀立马,于是掉头,向西流去,仍然在青海的山谷间穿行。
我们从玛曲县城前不远处过了黄河,沿河而上。4月春风激荡,山谷间的黄河中间是滚滚激流,厚厚的冰层被冲激化开,两边靠岸处的冰层有一人高的厚度,车上人阵阵惊叹。
离开黄河,走不多远,手机收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电信部门的电子短信。这是进入四川省地界了。看了地图知晓,阿坝县的一小块狭长地段求吉玛乡伸进青海与甘肃交界地带。又穿越一个省。
天快黑时,在久治县政府招待所吃晚饭,馒头半生不熟的,米饭几分夹生。有两位同志觉得头重脚轻的,高原反应有点重,得知这里海拔4100米,有一定心理压力。第二天上午从海拔5369米的年保玉则山峰下雪原经过,高原反应似乎并没有更严重多少。长期在高原生活的人总结出,高原的春天气候最差,最干燥,氧气最少。青海纬度比西藏高,与西藏同样海拔高度的地方,高原反应会严重一些。那年56岁的我在工作组中是年长者,以前在西藏待过几年,这次到青海的高海拔地区,满心怀的兴奋覆盖了呼吸心血系统,似乎没怎么有高原反应。
第二天晚间到海拔低一些的班玛县城夜宿,大家都轻松了。
海拔4200米的达日县城,地势比较开阔,黄河在县城北面呈二三十条散开,形成河网,河面宽阔,加上天上飘着雪花,空气湿润了许多。
我们原计划要去玛多县的,因为省上有要紧事情,与花石峡镇擦肩而过,奔赴西宁。司法厅王厅长在车上给我讲述他经历的玛多惊险之旅。那一年夏天他们几个出差到玛多县,去游览离县城不远处的鄂陵湖、扎陵湖。两个紧挨的湖是历史上众臣陪同松赞干布举行盛大迎亲仪式,迎娶文成公主的地方。他们几人因为观览湖光山色,返回到玛多县城时天黑了,原本不想住玛多的,天晚了只有住下来。那里海拔高,风沙大,气候干燥,几个人都因为高原反应而久久不能入睡。隔壁的一位症状最严重,说是头痛难忍,胸闷难受,同伴请来医生,诊断为肺水肿。因为肺水肿,不能躺平,只能坐着斜靠床头,吸氧气,输液,几个症状轻些的被吓得不轻,强忍着头重脚轻,忙前忙后。好不容易挨到天亮,抱着氧气瓶,举着输液袋,坐上车,着急忙慌往西宁赶。到西宁后,海拔低了,渐渐好转。在西宁工作的人们对于类似的传言听得较多,都将玉树自治州、果洛自治州视为畏途,在省上在西宁市工作生活了几十年的人们大都没有到过果洛、玉树。青海人常说,不住玛多店,不吃花石峡饭。这话的意思是,玛多和花石峡海拔高,气候恶劣,从低海拔地区到该地的人高原反应严重,不能随便停留。到果洛、玉树出差的人从西宁出来,翻越日月山,过了恰卜恰镇,驱车一塔拉(蒙古语意为草原)、二塔拉,越过三塔拉,一直到玉树,一千多公里路途,只有花石峡、玛多这两个镇可以餐饮住宿。办完事情后,汽车如同野马狂奔,尽量往西宁赶,路太远啦。那老话如同“乐不思蜀”,是不思蜀吗?否!其实是能不思蜀么,很思蜀。茫茫千里无人区,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不吃花石峡饭到哪里吃饭?不住玛多店能赶到哪里住宿!
玛卿岗日雪峰下草原上几十匹藏野驴也没能拽住我们的步履围观,沿着214国道一路飞奔,翻越日月山,返回到西宁。西宁就是窝,就是游牧高原心中无限向往的圣地。
工作组分别以不同规模多次深入藏区各州县,听取地方上工作汇报,到寺院考察,进社区调研,到牧区巡看,了解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统战、民族、宗教、公安等相关部门所做的工作,向基层干部群众所做的宣传,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维护社会稳定的措施和办法,等等。隆务镇城外城大片建筑的隆务寺,雪山间豪华辉煌的白玉寺,黄河上游达日河网山边雪原上的查朗寺,尖扎县黄河畔坎布拉地区藏传佛教后弘期复兴地南宗寺的险峻与纵深,各寺院的民主管理,寺院及附近地区的社会稳定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再一次,我们进入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果洛地区是中国江河源头,叫“多”的地名比较多。“多”是藏语“源头”的音译,果洛自治州的玛多是玛曲(黄河)源,玉树自治州称多县是金沙江支流源头,杂多县是扎曲源头。
到结古镇,文成公主庙是必须得去拜望的。文成公主庙是唐代藏民为纪念文成公主而建,面积不大,香火旺盛,是信徒们顶礼膜拜的圣地。那庙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站点,是唐蕃古道的重要文化遗存。文成公主庙所处的贝纳沟是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庙内的壁画描绘展现文成公主以及所带百艺工匠为当地藏族群众传授耕作技术和纺织等技艺的事迹。
唐蕃和亲,文成公主进藏远嫁松赞干布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文成公主往青藏高原带去和平与安宁,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宗教意识以及纺织、天文、音乐、舞蹈等技艺带进西藏,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藏区的社会文明发展进步。吐蕃王朝修筑起雄伟的布达拉宫,藏王夫妇居住其中。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等建筑中都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藏族人民奉他们为神,世代纪念为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唐蕃和衷共济共同发展的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唐蕃古道的多半路程在青海境内,其在青海的路段我基本上都走过,在西藏的路段我走了大部分里程。回想在西藏工作三年期间,我在拉萨曾经多次参观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瞻仰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等,查阅资料,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影像叠影在我眼前,他们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我曾经应邀观看青海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电视系列片《唐蕃古道》,撰写评论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该片片头曲久久萦绕在脑海,唐蕃古道沿途的壮丽风光,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唐蕃交流往来的历史影像及深厚情谊,一路的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景象,镜头不断在我眼前拉过。
那一年整个春季在青海,走过唐蕃古道的足迹,伫立雄关漫道的所见所感,让人思绪久久难以平静。
文/杨盛龙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杨盛龙,湘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在文艺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学报、《散文》《中华散文》《美文》《华夏散文》《中国散文家》等发表作品约两千篇,《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1949~1999》《中国散文大系》《读者》等选载,出版散文集《西湘记忆》《二酉散简》《杨柳依依》《心心相依——中华56个民族散记》等二十多种,《中国当代文学史》等十多种文学史著专节专题评介。
王孝付签名售书:王孝付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于2019年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价58元,另加邮费10元。另有少量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售价38元,另加邮费10元,处女作,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首版首印;两本书一起买,只收12元邮费,合计108元;作家亲笔签名并加盖私人印章,有收藏价值,值得珍藏。欲购书者请加作者微信:18856210219或18605621367(注明“购书”字样)。或者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进入购买。或者点购买直接网上购买。
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梗概:该书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之末的江南小城,是一部中国版的《茶花女》和《复活》式的悲剧故事。作品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剧人生,透视了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人性在金钱面前的扭曲、异化与裂变,解读了人生、爱情、事业等永恒不变的人类主题,展现了在人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经济乱世之中,清者自清和志行高洁者的人性之美……小说规模30余万字,183节,是一部都市题材的言情小说,也是一部现代版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