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小说:《爱在青棵梦幻中》第三辑「飘舞的剑」(7263辑)
二、进厂学习
李桂霞老师和她的学生颜红走进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青稞酒厂办公室。啊,这个酒厂不在马尔康,而是在阿坝县。办公室主任是个中年人,名叫洛桑,他很客气地安排她们坐到了沙发上,为他们倒了茶,然后微笑道:“欢迎二位来到了阿坝,可以问问这一次是来旅游观光还是有何公干?”
李老师说:“洛桑主任都说到了,我们的确是来旅游观光的,不是暑假已经快完了吗?我们很愉快的游览了九寨沟风景区。”
“那你们也只是跑马观花了!你们也知道的,九寨沟风景区有多大?,它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沟内分布108个湖泊,有“童话世界”之誉;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所以我说你们是跑马观花。”
“是的,幸好我们有所准备,多少了解一些九寨沟的内容,更详细的就只有靠以后来补了。”
“再说,”颜红说,“我们在旅游上并不是专业的,九寨沟只是附带游玩一番。虽然,我们还是深深地被打动了。”
“那好,好!”洛桑主任依然微笑道,“我知道你们并不是专业的,那你们是做什么的?”
颜红道:“我们是中国农业大学的,我叫颜红,大二的,她是我的指导教师李桂霞。这次来……”
“且慢!你们是中国农大的?知道阿里木扎吗?”
“知道,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青稞酒厂厂长。”颜红说,“我们与他同机飞到九寨沟,他回阿坝来了,我们游了九寨沟与黄龙,所以晚了他两天。他人呢,主任?”
“你是叫颜红,她叫李桂霞?”
“对。”
“阿里木扎厂长,不,确切点讲,他是专家厂长。阿里木扎给你留下了一封信。”
信是这样写的——
颜红校友:你好!
你出现在北京至九寨沟的飞机上,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你是当代有价值的青年,不愿意躺在鲜花丛中养尊处优地生活,愿意到火红的时代中去磨砺自己的身手。愿意想尽一切办法去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增收致富尽心竭力,这种精神值得学习,值得鼓励,值得赞扬,值得表彰。我相信你在离开九寨沟以后,会来我们厂考察调研,但是很遗憾,省里又要求我们赶去参加讨论全国酒品工作会议精神。只得抱着遗憾去了。但是相信我们都不会就此罢手的。我已经做了安排,要他们带你们参观制作青稞酒的流程,有时间的话再提供考察出产青稞的地方。这样,你们的假期也满了,在你们走后我们也不能见面。但是,你既然认定了此行的必要和价值,就会想办法再来阿坝。让我们同心同德、共克危艰,为高原之宝青稞走出畅销之路做出贡献!
请代向李老师致意,就说她的学生阿里木扎永远欢迎她的到来和指导!
阿里木扎 即日上
颜红读过了信,交给了李老师。李老师读了,感动地说:“真是一个好青年,颜红,同你一样,是个有志气的好青年。”
洛桑主任说:“我们的阿里木扎专家厂长的确是个有志气的人。不愧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看得出颜红女士也不愧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阿里木扎厂长走的时候作了安排,我们先摆谈,然后吃早饭,饭后就参观制作青稞酒的流程。明天去阿坝县考察生长中的青稞。明天晚上你们就该走了,对吧?”
“对的,明天夜间八点的飞机,从阿坝去九寨沟机场要坐几个小时的车。是吧?”李老师说。
“是的是的,阿里木扎厂长都作了安排,不会误的。”
洛桑主任带他们进入食堂,说,“吃饭吧,吃了就进厂参观,——这是阿里木扎厂长做的安排。”
在阿坝,羊肉可算是一道大餐,阿坝人普遍都用手抓羊肉作为敬客的上好食品。近年来旅游事业的发展,也使阿坝的羊肉为客人自己抓了。羊肉走出阿坝走向全国也不为奇。再就是牦牛肉。牦牛一生中摄入大量的虫草、贝母等名贵中草药,使牦牛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阿坝牦牛肉走出省门早已不是新鲜事。牦牛的生长周期比普通黄牛长达数倍,且只有后腿部肉能制成风干。顺着牛肉纹路边撕慢嚼,每一口都肉味十足。一碗正宗的阿坝牛肉拉面需要经过三遍过水,手工揉拉,配上阿坝高原特有的牦牛肉、牛油、牛骨汤等30多种天然配料精制而成。喝的是奶骆酥油茶,最后是阿坝甘蓝饼:色泽金黄油润,入口皮脆内喧、高原菜籽油散发出的独特香气诱人食欲。在2010年世博会时,阿坝甘蓝饼作为东藏风味小吃参加世博会,受到过好评。
洛桑主任说:“这些都是我们藏族的家常便饭,只是今天丰富了点。都是阿里木扎厂长安排的。”
李老师说:“这个阿里木扎真是盛情啊!”
颜红笑道:“不吃才真不知道盛情难却这个成语了,吃!吃了谢谢主人家。”
洛桑主任说:“你们吃好,等一会卓玛带你们参观。卓玛是车间主任,管着这些设备呢。卓玛,我现在就将客人交给你啦。”
二十多岁的卓玛是个青年妇女,笑着说,“好的,主任放心好了,到晚上的时候,交给你的必定完好无损。”转对大家说,“慢吃吧,吃好了我带大家进车间。”
进了车间,卓玛和颜悦色地用汉语说:“下面我介绍一下正宗的青稞酒的制作方法,我们自治州青稞酒厂是继承了传统方法进行青稞酒制作,也用烤白酒的方式生产青稞白酒。传统发酵的青稞酒藏语叫做“羌”,是用青藏高原出产的一种主要粮食——青稞制成的。它是青藏人民最喜欢喝的酒,逢年过节、结婚、生孩子、迎送亲友,必不可少。不上头、不口干、醒酒快、男女皆宜。”卓玛又指着一个很大的木制大盆说:“下面教你们做青稞酒:把青稞洗净,注意不能青稞在水里洗的时间过长。倒进锅里,先将青稞采用煮的方式煮熟透,沥干水分在采用蒸的方式再次将粮食残留的水分蒸出。然后随时用手指捏一下青稞粒儿,等到八成熟时。又把锅拿下来,凉上20—30分钟的时间,这时锅中的水已被青稞吸收干了,然后将青稞摊开,温度将到30度左右加入和撒匀酒曲。撒曲时,如果青稞太烫,则会杀死酒曲。如果太凉了,酒曲活力低,分解能力有所下降。再把青稞装缸里,用棉被等保暖的东西包起来放好进行糖化发酵温度室内控制在20度-30度内,不可太高也不宜偏低。如果温度适宜,一般只过一夜就会闻到酒味儿。假如一天后还没有闻到酒味儿,就说明发酵时温度不够,应在一个瓶子中装上80度的水,放在缸里保温,要使已经发酵的青稞升温。这样才能使青稞酒更甜。”
颜红说:“那么,还要进行蒸馏吗?”
卓玛说:“可蒸,也可以不蒸。传统的青稞酒是不蒸的。《格萨尔王传》说:首先把青稞洗净,但不能让青稞在水里时间过长。然后倒进锅里,放入多于青稞容量三分之二的大火水煮。当水被青稞吸收完,火改为文火,边煮边用木棍上下翻动青稞,使青稞全部熟透,并随时用手指捏一下青稞粒,等到八成熟时,把锅拿下来,凉20-30分钟,趁青稞温热时,摊在已铺好的干净布上,然后撒匀酒曲。撒酒曲时,青稞要不烫不凉。撒完酒曲之后,再把青稞装在锅里,用棉被等保暖的东西包好。夏则两日冬则三日,即能发酵。如果温度适宜,一般只过一夜就会闻到酒味儿,两三日后把发酵好的青稞装入过滤青稞酒的陶制容器如缸中,同时按照一瓢青稞四瓢水的比例加水,这样就酿出“头道”青稞酒来。头道酒接完,即可再加水酿二道酒。加水比例是一瓢青稞三瓢水,第三道也是同样的比例,而最多只能酿到第四道。一般来说,头道的口感最好,二道三道慢慢变淡变酸,但差别也不会太大。第四道的时候,已经不太适合饮用,一般会加上酥油、人参果、红糖、奶渣一起煮,煮开后再放些糌粑一起吃。也有直接和糌粑吃的用法。这就是不蒸的做法。一千多年了藏族人就是这样酿造青稞酒的。
颜红说:“那就是说,没有蒸馏过的青稞酒更有营养?”
卓玛说:“是的,没有蒸馏过的青稞酒比蒸馏过的青稞酒更有营养。但是蒸溜过的卖价比没有蒸馏过的青稞酒贵,而且了好几倍甚至几十倍。”
“这又为什么呢?”
“这就奇怪了,全国各地一个样。大概是该工艺讲究一个‘清’字。一下子就使人们的感情融恰了,再说,选择当年收获的新鲜青稞、要选择黄褐色颗粒饱满、无皮壳、无杂质、无霉烂的青稞。加入精心培育的青稞酒大曲,采用‘清蒸清烧四次清’工艺,经80天纯粮酿造。整个发酵遵循 ‘养大楂、保二楂、挤三楂、追回糟’ 的原则,对达到发酵周期的酒醅,进行缓火蒸馏、量质摘酒、分级贮存、精心勾兑,最终形成青稞酒清亮透明,香气清雅纯正、怡悦馥和,口感绵甜柔顺、悠长爽净、醇厚丰满、回味怡畅的独特风格。所谓‘开坛十里游人醉,驮酒千里一路香’”。
颜红问:“卓玛,你是什么学校毕业的?”
卓玛说:“我是四川轻工业学校毕业的。学的酿造。”
“专业对口。好的,你在这岗位上熟悉,我以后要多向你学习,我们共同把
事情做好。我叫颜红,中国农业大学大二的,老师要我们都选好自己的选题,我选的就是‘青稞酒酒品革新’,以后我们多合作。”
颜红和卓玛握起了手。
这时候,阿里木扎来电话了。
“喂,你是中国农业大学的颜红同学吗?颜红同学你好!”
“你好,阿里木扎学兄!我正要感谢你的热情接待和安排呢!学兄,首先感谢你用阿坝最好的最齐全的午餐招待我们。其次又安排了内行的卓玛为我们作了详细的介绍,让我们在不长的时间里就了解了很多青稞酒的知识。真要好好地感谢学兄了。”
“这都是应该做的,不用谢。颜红,你们真要明天下午就走吗?”
“是的,飞机票已经买了。”
“那我们是碰不到一块了,不过革命的友谊是不分时候的,只要目标一致,
早晚我们都会走到一起的。我借这个机会将这次省里的会议给你汇报一下。这次省里的会议主要是将我在北京的会议精神消化一下。北京开的是全国酒品工作会,就是要在酒的品质品种上如何出新。你叫我们怎么办?大的厂家,象五粮液呀,郎酒呀、泸州大曲呀、剑南春呀,棉竹大曲呀,这些几千吨产量的酒家,吓都把我们给吓死了,我是一声也不敢哼的,就象晚了一辈似的。那个时候呀,我特别特别的想你,想你在我的身边,替我讲几句。”
“我就是在你的身边也不知道该讲些啥。算了学兄,一旦闯开了路,做出了成绩,再吓死他们!好了,卓玛他们等着替我们解释呢,过后再说。”
看来,在青稞酒的酒品改进上困难不小,很难冲击酒市场。
夜里,李老师问:“颜红,你同阿里木扎打电话,听你们那口气,好像不如意?”
颜红道:“真有些不如意,这个青稞酒厂一个小厂,要想同五粮液、泸州老窖那些大厂比输赢,真是难上加难啰。可是阿里木扎又输不起这个结果,所以他很难过。”
李老师停了一下,说:“我们不忙鉆牛角尖,这问题一时解决不了,我们就留在后面来解决,我们先看看什么内容。咦,打开你的电脑,查查青稞!”
打开颜红随身带的电脑,一条消息就映入二人的眼帘:“记我国青稞研究专家尼玛扎西:化作金穗撒人间”。看日期时,是2020年的稿子了。
讲的是我国知名的青稞研究专家、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尼玛扎西,藏族,中共党员,理学博士。至今,农科院办公大楼209办公室门上的指示牌上,依然写着“出差”。可是2020年9月5日,在西藏阿里下乡调研途中,一场车祸夺去了他55岁的生命。从此,一粒生命的种子,深埋大地,化作永恒。尼玛扎西带领团队已选育并审定“藏青2000”“冬青18号”等一大批高产、优质、多抗型新品种,常年占西藏青稞种植面积的50%以上,累计在青藏高原推广818万亩。经中国农科院效益测评,其社会经济效益达27亿元。千年青稞,在他麾下获得了“新生”。他也因此被誉为“青稞博士”。可惜,这样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竟然早逝了。
李桂霞老师说:“颜红,读过了尼玛扎西的事迹,你可有什么想法?”
颜红说:“尼玛扎西这个老前辈的事迹太感人了,五十多年了,他的心中只有青稞,没有他自己,直到后来以身殉职,都没有想到他自己,这种完全彻底的精神,实在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读过了尼玛扎西的事迹,我觉得有了学习的榜样,我下决心将此身献给青稞,献给青稞酒了。”
“真的吗?你毕业就只差两年多呢。你会到阿坝来吗?”
“那是一定的,老师,你赞成我来吗?”
“我肯定会支持你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你不到青稞的产区来,怎么会攻克青稞的难关呢?”
“是的,我只有到青稞的产区来,才可以毫无保留地献身给青稞。”
李老师笑了。说:“颜红我们睡吧,明天还将到阿坝县的青稞地里去呢。”
“好的,你也睡吧,李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