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东流古镇,探寻老街风华
作者:蒋四清
“苍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悠悠千年时光,这句出自北宋大诗人黄庭坚笔下的诗句,如同一枚闪耀的文化徽章,赋予了东流古城独特的魅力与声名。安徽省东至县东流镇,曾作为东流县的治所,因紧依长江之畔,取“大江东流”的磅礴意境而得名,宛如一颗镶嵌在江畔的明珠,承载着古祠堂的庄重、古塔的巍峨、古街的沧桑以及众多历史名人的逸闻轶事 ,绽放着独属于历史文化古城的熠熠光辉。
东流,于我而言,是第二故乡。四十余载的时光,如潺潺流水,在这片土地上缓缓淌过。我见证了它的四季更迭,也熟悉了它的每一处角落,尤其是东流老街,那份熟悉早已融入我的血脉。初入职场的青涩岁月里,整个东流镇的烟火气息,仿佛都汇聚在老街那一家温暖的茶水炉边。那时的我,常骑着一辆自行车,穿梭在街巷间,前往茶水炉冲开水,清脆的车铃声,在老街的石板路上回荡。
后来,出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自豪,我时常带着外地的朋友和同学前来老街,满心期待着他们能一同领略这里的独特风情。然而,彼时的老街,因岁月的侵蚀与缺乏修缮,显得有些破败。大家常常是怀揣着期待而来,却带着一丝失落而归,这让我的心中不免有些遗憾。
直到那一天,我有幸跟随文联的朋友们,一同踏上对老街的采风之旅。这是老街修复后的首次探访,当我踏入老街的那一刻,眼前的景象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绝美画卷,令人惊艳不已,所有过往的遗憾瞬间烟消云散。
我们乘坐的大巴车稳稳地停在学湖大坝停车场,阳光洒在身上,暖融融的。一群人满怀期待,簇拥着叶老师,这位熟知老街每一处细节的资深向导,就此正式开启了这场充满惊喜的东流老街打卡之行。
安徽东流,这座坐落于皖南江边的历史名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堪称八百里皖江的璀璨起点。回溯历史,明朝时期,它便以开放的姿态对外开埠;到了清朝,更是凭借临江的优势,一跃成为江南地区举足轻重的通商口岸。它既得长江之润泽,又傍湖泊之灵秀,恰到好处地处在九江、景德镇、安庆、池州城市圈的核心位置,宛如一颗关键的枢纽,连接着各方的繁华。
交通的便捷更为这座古镇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206国道、广济高速、京福高速如一条条蜿蜒的巨龙,穿境而过,勾勒出一幅交通畅达的宏伟图景。长江在其身旁奔腾不息,留下了20公里的壮丽岸线,其中5公里的深水岸线,更是大自然赋予的珍贵馈赠。沿着江岸,8座大小码头依次排开,它们见证了往昔船只往来如织的繁忙盛景,也承载着东流镇的商贸辉煌。
东流镇的荣誉簿上,记录着无数令人瞩目的成就,它是“全国重点小城镇”,是生态和谐的“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也是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佼佼者——“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更是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全国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在历史文化与旅游领域,它同样成绩斐然,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殊荣,还多次被评为“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安徽省重点中心镇”“安徽省扩权强镇试点镇”“安徽省文明村镇”“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以及“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
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东流镇最为珍贵的宝藏。远在汉代,这里便是彭泽、石城二县的属地,历经岁月变迁,晋代时成为彭泽县黄菊乡。北宋大诗人黄庭坚的那句“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为东流打开了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使其声名远扬。而晋代的陶渊明,也曾在此隐居,以菊为伴,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传颂千古的不朽诗篇,为东流增添了一抹诗意与闲适的浪漫色彩。
漫步在东流镇,仿佛置身于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镇内的陶公祠,承载着人们对陶渊明的敬仰与追思;秀峰塔与天然塔,宛如两位忠诚的卫士,静静矗立,守望着这片土地的变迁;古老的老街,青石板路诉说着往昔的繁华;大历山的巍峨,见证了岁月的沧桑;曾国藩大营的遗址,虽历经风雨,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往昔的金戈铁马;炎帝庙的庄重肃穆,天主教堂的独特风格,都成为了东流镇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此外,还有文南词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口口相传,延续着这片土地的文化脉络。
东流老街,宛如一颗隐藏在岁月深处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它位于东流镇的西南隅,自唐初便在岁月的滋养下逐渐形成,曾经是集镇最为繁华的中心地带。老街由东西、南北走向的两条古街交叉而成,恰似一个巨大的十字,镌刻在这片土地上。全长1240米,东西方向长880米,南北方向长360米,街道宽度在3 - 5米之间,漫步其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足音。
现存的300余幢明清建筑,犹如一部部无言的史书,静静伫立在街道两旁。1989年,东至东流老街与黄山屯溪老街同时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区,这份殊荣,让它成功入选向世界发行的《中国旅游信息库》,开始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2006年,它又被列为安徽省历史文化街区,2013年9月,更是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建筑风格,成功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老街的街道狭窄而幽深,仿佛是一条时光隧道,引领人们穿越回过去。灰色的石板路,历经无数岁月的打磨,被岁月染上了斑驳的痕迹,每一道纹路,都记录着一段过往的故事。曾经繁华的商铺,有的依然保留着旧式门板,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热闹与喧嚣。
房屋的建造结构独具匠心,采用块石作为基础,青砖小瓦相互映衬,木柱横梁撑起一片天地,生漆白灰涂抹其上,地板则用木镶工艺打造,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人的智慧与巧思。这些建筑的雕刻工艺更是精湛绝伦,砖雕、石雕、木雕,应有尽有。雕刻手法丰富多样,浮雕栩栩如生,镂空技艺精巧绝伦,彩绘色彩斑斓,堆漆工艺细腻入微,还有石木料拼饰与文字记事,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艺术画卷。
我们的第一站,来到了东流历史文化展示馆。这座展示馆,宛如一座时光宝盒,详尽地叙述了东流的演变历史,从古老的过去到现代的发展,每一个阶段都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馆内还陈列着众多历代名人与东流的纠葛故事,那些珍贵的文物、图片与文字资料,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将历史的场景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从古至今,东流镇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名人大家纷至沓来,他们在此留下了宝贵的墨宝。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诗句,那种闲适悠然的意境,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辛弃疾的《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则记录了一段缠绵悱恻的才子佳人故事,为东流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而黄庭坚的那句“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更是让东流声名远扬,成为了这座古镇最为响亮的文化名片。
我们一行人沿着老街依次前行,脚下的青石板路,在阳光的照耀下,泛出淡淡的光泽。青砖小瓦,木柱横梁,生漆白灰,这一切共同营造出一种古朴而宁静的氛围,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繁华的古代集镇。
老街上,众多明清古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我们走过了汪家大屋,这座大屋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传承,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梁柱,都见证了岁月的变迁;金家大屋,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雕刻工艺,吸引着众人的目光;鲍家大屋,庄重而典雅,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安家大屋,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感受到了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烟火日常。
路过老县衙,那威严的建筑风格,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的官署威严与政务繁忙。著名画家工作室里,墨香四溢,一幅幅精美的画作,展现着艺术家们对老街的热爱与独特理解。雕塑室中,形态各异的雕塑作品,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文南词会馆,是传承和弘扬文南词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我们仿佛能听到那悠扬的唱腔,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影像东至东流展厅,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照片,展现了东至县尤其是东流镇的历史变迁与风土人情,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段凝固的时光。
皖南东流老街博览馆,更是一个充满惊喜的地方。这里不仅有画画的工作室,艺术家们用画笔描绘着老街的美丽与故事;还有雕塑的工作室,一件件精美的雕塑作品,展现着创作者们的匠心独运。戏迷俱乐部里,传来阵阵欢快的笑声与激昂的唱腔,一群热爱戏曲的人们在这里相聚,共同演绎着传统戏曲的魅力。而那所老年大学,更是为老街增添了一抹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老人们在这里追求知识,享受着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
素有“老街第一屋”之称的高家大屋,无疑是老街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这是一幢饱经岁月沧桑的明清建筑,每一道岁月的痕迹,都为它增添了一份厚重的历史韵味。昔日名门望族的豪华霸气,在这座大屋中依然清晰可辨。走进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五进五间的两层木楼,这座木楼并非一气呵成建成,而是一进一进地渐次拼建而成。整座宅子呈独特的阶梯式布局,俗称步步高结构,蕴含着荣华富贵、步步登高的美好寓意。宅子顺势而建,高低错落有序,不仅具有强烈的立体感,而且在通风采光和排水方面都设计得十分合理,充分体现了古人的居住智慧。
东至影像东流展厅,是一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古代宅院建筑。步入其中,仿佛穿越回了过去。墙壁的四周镶嵌着众多照片,这些照片犹如一部部微型纪录片,记录了东至县尤其是东流镇的发展历程,从过去的古朴风貌到如今的蓬勃发展,每一个瞬间都被定格在这些照片之中。
菊邑源舍,采用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粉墙黛瓦,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清新雅致。高高的马头墙,犹如一位位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又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步入其中,木雕、砖雕、石雕随处可见,每一处雕刻都精致细腻,尽显典雅之美,让人不禁为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所折服。
如今的东流老街,在岁月的沉淀与现代的修缮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明清古民居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地排列在街道两旁。红色的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宛如一团团跳动的火焰,为老街增添了一份温馨与浪漫的氛围。一股独特的古朴味道与人间烟火气相互交织,扑面而来,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在戏迷俱乐部,我们有幸聆听了叶江红老师及票友们演唱的黄梅戏、文南词等精彩片段。那悠扬的唱腔,婉转的旋律,仿佛有一种魔力,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情感的戏曲世界。大家围坐在一起,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之中,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满足的笑容,好不惬意。
随后,我们来到了诗意飞地,开启了一场独特的美食之旅。
飞地,即飞地学苑,又名飞地文旅创意园,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池州市的民宿领域,是池州市十佳民宿之一。其前身是始建于1932年的安徽省立池州农校,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在岁月的长河中历经风雨。2017年,深圳飞地集团的东流青年张俊,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与创业的热情,毅然选择回乡,开启了飞地文旅创意园的建设之旅。
张俊团队对主体建筑进行了精心的保护性修复与重建,力求最大程度地恢复农校旧存的风貌,让这座古老的建筑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同时,他们巧妙地弥合了历史与当代的裂缝,以老农校舍遗址为主体,延伸修建了东西两苑,致力于打造一个集美食、民宿、旅游、书局、展览、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空间,为游客们带来一场全方位的文化体验盛宴。
飞地学苑民宿,静静地坐落于池州市东至县东流古镇,这座具有近百年历史的民国风格建筑,宛如一位优雅的时光老人,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如今,它被当代文化和生活美学环绕,摇身一变,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知名文艺生活旅行目的地。
学苑致力于为游客构建一种全新的创意居住体验,将徽派美食的独特风味、文化民宿的温馨氛围、艺术空间的独特魅力、文创书局的书香气息等多种元素完美融合。在这里,游客们不仅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徽派美食,感受江南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入住充满文化氛围的民宿,体验别样的住宿感受;更可以在艺术空间中欣赏各类艺术作品,感受艺术的熏陶;在文创书局里,沉浸在书的海洋,享受阅读的乐趣。
它倡导历史、人文、自然与生活的深度融合,让游客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之余,能够在这里找到一片心灵的栖息之所,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领略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它也引领着当代青年郊外文旅生活的新风尚,成为了年轻人追求品质生活、探索文化之旅的热门选择。
走进大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体上那苍劲有力的大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斑驳的字体,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又仿佛在向人们传递着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这几个字,犹如一道穿越时空的桥梁,让人瞬间感受到了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与交融,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震撼。
步入室内,浓厚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一个艺术的殿堂。东篱品菊的悠然意境,林间煮酒的豪迈情怀,桑上话蚕的田园生活,在这里都能一一感受到,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世外桃源。
走进回廊,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在地面上,形成一片片光影。玻璃幕墙外,水流潺潺,波光粼粼,阳光随着水流一同引进来,为整个空间增添了一份灵动与生机。古色古香的青砖墙上,挂满了许多老照片、文字和诗,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文字、每一首诗,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诉说着一个故事。
古色古香的书房里,弥漫着淡淡的书香气息,一本本散发着墨香的书籍,整齐地排列在书架上,等待着人们去翻阅、去探索。茶室里,茶香袅袅,茶具摆放整齐,在这里,人们可以坐下来,泡上一杯香茗,细细品味茶香,感受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在诗意飞地的每一个角落,都能让人感受到岁月沉淀之美好,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它宛如一个隐藏在民国建筑里的当代艺术聚落,汇聚了众多艺术家的灵感与创作,充满了艺术的气息与活力;又像是沉浸在美学城市中的商务港湾,为商务人士提供了一个舒适、优雅的交流与休憩场所;更像是品味在江南余韵里的珍馐美馔,让人在这里能够尽情享受江南美食的独特魅力。
餐饮设施的设计独具匠心,将民国建筑的古典韵味与现代艺术建筑的时尚元素完美结合,达到了历史与艺术的高度融合。从光源的巧妙设计,到空气的流通布局,再到色调的和谐搭配,每一个细节都与周边整体自然环境相得益彰,让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体验。
这里的美食更是让人垂涎欲滴,拥有三十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美食。每一道菜品都选用天然新鲜的食材,民宿主理人不辞辛劳,搜罗了江南各地的风味食材,只为满足每一位食客的味蕾。他们用心烹制每一道菜肴,将对美食的热爱与对客人的热情都融入其中,为每一位入住的客人奉上一场精彩的风味料理雅集。
当菜肴呈上餐桌的那一刻,仿佛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展现在眼前。精致的摆盘,色彩的搭配,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厨师的用心与匠心。这些菜肴,不仅是一道道美食,更是岁月沉淀的味觉记忆,每一口都能让人品尝到家乡的味道,感受到东至人民的盛情邀请。江南的风情万种,在这些美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时光的韵味悠长,在味蕾的欢愉中得以完美呈现,让每一位食客都能在美食的世界里,体验到独特的魅力。
此外,民宿还配备了一系列特色公共区域,为入住的宾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交流、休闲、娱乐场所。阅读室里,安静舒适,是书虫们的天堂;茶室里,茶香四溢,是人们品茶聊天的好去处;接待室宽敞明亮,为宾客们提供了热情周到的服务;台球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人们在这里尽情享受运动的乐趣;会议室设施齐全,满足了商务会议的需求;健身房里,各种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让人们在旅途中也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游泳池清澈见底,在炎热的夏日里,为人们带来清凉与欢乐;户外帐篷则为喜欢亲近大自然的人们提供了独特的住宿体验。
这里,比城市多了一份幽静,少了一份喧嚣;比山野多了一份丰富,少了一份单调。它营造出一种平静温柔、出尘入世的理想生活状态,让人们在这里能够远离城市的纷扰,回归内心的宁静,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东至飞地学苑,宛如一个梦幻般的世界,空间交织如梦。在这里,既有穿越民国时的风花雪月,古旧建筑与泛黄记忆交织出浪漫遐想 ;也有时尚摩登的灯红酒绿,现代设施与创意氛围碰撞出活力火花。多种有趣组合让假日小憩充满别样的欢脱和惬意,无论是与挚友围坐谈天,分享旅途趣事,还是独自漫步角落,邂逅一份宁静,都能各得其乐。
飞地,已然成为人们节假日理想的旅游打卡地。它将东流古镇的深厚底蕴与现代文旅的创新活力完美融合,为每一位到访者呈上独一无二的体验。当你踏上这片土地,便能真切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沉醉在悠悠古韵与缤纷现代交织的美好之中,留下一段段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期待着下一次与它重逢。
【作者简介】
蒋四清,女,基层农机人,性格热情开朗,待人友好,为人诚实谦虚。工作勤奋,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尽职尽责,有耐心。具有亲和力,平易近人,善于与人沟通,有一颗简单的心。当代文艺的真实读者及作者。2021年加入当代,出版有电子书、《兰草文集》。感谢社长和美女总编及点评老师及其他对我作品老师点赞打赏的老师们的厚爱支持和鼓励。感谢当代文艺成就了我的作者梦,使我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在此新年来临之际,祝当代的作者各位老师们新年快乐,万事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