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池》,萧星寒著,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2025年伊始,科幻作家萧星寒的新书《鲤鱼池》上市了。小说中呈现了这样的场景:山城重庆被水淹没,人群熙攘的观音桥与朝天门,沉入了碧波荡漾的海底;人类抬头看见的不再是蓝天白云,而是漂浮的水草与游过的鱼群……
《鲤鱼池》采用了非线性叙事,先从水生世界蛟人与鲛人两大种族在观音桥的战争开始讲述,两个种族里年轻一代中最优秀的陌刀和海沫,在机缘巧合下进入圣地鲤鱼池内,见到祖师爷段楠和程小葵遗留的数字分身,得知了水生人类的历史。原来,千年前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全球性持续高温,冰川大规模融化,大片陆地沉没,冰川内远古病毒被释放出来,陆生文明面临毁灭……段楠将自己对基因编辑术的研究与程小葵对锦鲤病毒的研究相结合,为人类找到一条特别的生存之路——人类注射锦鲤基因针剂,变成水生人类。经历一系列变故后,水生人类开始采用单性繁殖技术,并分裂为男性蛟人族与女性鲛人族。
然而,以上只是小说的第一重视角,作者还设置了另一重视角,即从现实时空的段楠和程小葵的视角展开故事。在这条叙事线中,此时还是博士研究生的段楠和程小葵前去鲤鱼池观赏,对着池中各色鲤鱼展开遐想。上述水生文明代替陆生文明,蛟人与鲛人持续近千年的争战,陌刀与海沫的传奇经历,都是段楠与程小葵两人脑洞大开想象出来的小说故事。
小说整体架构严谨,分为“起·风起于青萍之末”“承·凤皇翼其承旗兮”“转·千岩万转路不定”“合·得合而欲多者危”四个部分。故事进程清晰明了,逐步揭开水生人类历史面纱的过程,也让读者的阅读期待得到满足。小说既有紧张宏大的战斗场面和惊险刺激的传奇经历,又有详尽扎实的科幻设定和双线并置的视角设计,加上通俗晓畅的语言文字、沉稳扎实的叙述风格、丰富立体的人物塑造、生动形象的场面描述,可谓是老少皆宜、雅俗共赏。
同时,小说在文化内涵与思想主题上也颇有建树,尤其是其中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战争反思主题。
小说的地域文化色彩,不仅体现在重庆地名地貌,更体现在袍哥文化。蛟人一族中,有龙头大爷、圣贤二爷、当家三爷,还有6位管事,众人聚集到讲茶大堂议事,与旧时的袍哥组织相类似。袍哥是指旧时活动于西南各省的帮会名。袍哥别名“汉留”,意即汉室的存留。袍哥自称“光棍”,释义为:“一尘不染谓之光,直而不曲谓之棍。光者明也,棍者直也,即光明正直之谓也。”袍哥会还有奉为圭臬的书籍《海底》,里头包含各种文化仪式与切口隐语。作家将袍哥文化融入小说,除了想增加趣味性,或许也是想表达以下理念:从陆生到水生,生存环境虽有剧变,地域文化传承却经久不衰。
小说着墨最多的,还是对人类战争的反思。书中不仅有蛟人与鲛人持续了数百年的流血争战,连两族群内部支派也争斗不休。战争是悬在人类头顶上的一把利剑。即便从陆生文明变为水生文明,人类的私心与争竞仍未停止。《鲤鱼池》中,蛟人与鲛人征战不休,两败俱伤,在遭遇螯虾帝国的入侵后,才知双方的战争不过是一场“蜗角之争”。地球人类的战争,放在宇宙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来看,不也是蜗角之争吗?对战争的反思,表明作家对人类的深切忧虑。小说里,蛟人和鲛人面临着战争带来的存亡危机;现实中,人类又将走向怎样的未来?
(作者系赣南师范大学讲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
图书作者说
《鲤鱼池》写于2022年。那年夏天,重庆天气异常炎热,连晴多日,河流干涸,树木枯死,水电站因为缺水而无法发电。不少地方燃起了冲天的山火,至今我犹记得重庆山火中那些了不起的英雄。种种现实,给了我写作灵感。
我开始设想,如果高温持续下去,全球冰川融化,重庆淹没于扬子海中,人类会如何应对?我们的后代会过怎样的生活?他们又如何看待现在的我们?就这样,《鲤鱼池》的故事一点点地铺展开来。
题目里的鲤鱼池实际上指的是重庆市江北区鲤鱼池42号艺术公园,在小说里是水生人的繁殖中心,是整个故事的起点,也是故事最核心事件的发生地,还是关于文明存续与互鉴的双重隐喻。在《鲤鱼池》中,我探讨了许多话题:什么才是好的文化传承?极端环境下个人的选择如何影响族群的走向?主题深化的同时,在故事上我力求通俗易懂,将武侠、重庆与科幻三种元素结合在一起,争取让小说达到“外行有热闹可看,内行有门道可看”的阅读效果。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何庆平)
都市传说与科幻书写:《鲤鱼池》的文明觉醒之旅读书研讨会侧记
2025年1月11日,天津科幻专委会西青实践基地——多肉咖啡空间内,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研讨会正在热烈进行。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都市传说与科幻书写:《鲤鱼池》的文明觉醒之旅”,吸引了众多科幻爱好者和作家的参与。作为天津科幻专委会的年轻会员,我有幸见证了这一场思想的碰撞与交融。
活动伊始,天津科幻专委会主任委员成老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回顾了天津与重庆科幻联谊的悠久历史,并特别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嘉宾——重庆科幻专委会主任委员、著名科幻作家萧星寒。萧星寒不仅带来了他的最新力作《鲤鱼池》,还亲自参与了津渝科幻联谊活动,并对天津科幻专委会成立八周年送上了诚挚的祝福。
随着成老师的介绍,现场的气氛逐渐升温。萧星寒老师首先分享了他的创作历程。他坦言,《鲤鱼池》的创作灵感源自于2022年夏天重庆那场史无前例的极端高温天气。面对河流干涸、树木枯死、水电站停摆,甚至多处山火肆虐的现实挑战,他开始思考人类未来的命运。在这样的设想下,《鲤鱼池》的故事逐渐成形,成为了一部融合科幻、武侠与重庆地域特色的佳作。
题目中的“鲤鱼池”,不仅指重庆市江北区鲤鱼池42号艺术公园这一现实地标,在小说中更成为了水生人的繁殖中心,是整个故事的起点与核心事件的发生地。它既是文明存续的象征,也是不同文化之间互鉴与交流的隐喻。萧星寒在书中探讨了诸多深刻的话题:文化传承的真谛何在?基因驱动技术与锦鲤病毒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在极端环境下,个人的选择又如何影响着整个族群的命运走向?
在研讨环节,常年从事电影编剧工作的董轶强老师对《鲤鱼池》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鲤鱼池》不仅是一部科幻佳作,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听闻《鲤鱼池》的前传《红土地》同名改编大电影即将于今年上映,这无疑为《鲤鱼池》的读者们提供了更多期待与想象空间。
工程师出身的王麟老师则从科学角度对《鲤鱼池》进行了剖析。他指出,虽然从科学角度看,即时世界的冰川全部融化,也未必淹没到山城重庆,但科幻故事带来的假设与“if what”模式是科幻文学的最大魅力。这种超越现实的想象与探索,正是科幻文学能够激发人们思考、启迪人们智慧的重要原因。
整个研讨会过程中,萧星寒老师与现场观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互动。他不仅耐心解答了观众们的提问,还分享了自己对科幻文学的看法与感悟。他强调,科幻文学不仅仅是想象力的展现,更是对人类未来的思考与探索。通过科幻文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并思考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
作为天津科幻专委会的年轻会员,我深感这次研讨会不仅让我领略了科幻文学的魅力与深度,更让我对科幻文学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与信心。我相信,在天津科幻专委会的引领下,天津的科幻文学事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繁荣与发展的明天。
从地域传说到科学幻想 长篇科幻小说《鲤鱼池》新书分享会在京举行
小说月报 2025年01月12日
2025年1月11日上午,“从地域传说到科学幻想——长篇科幻小说《鲤鱼池》新书分享会”在北京举行。该书作者萧星寒与科幻作家郑军、超侠为与会读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对谈。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小说月报》《散文》主编汪惠仁,百花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杨喆,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小说月报》《科幻立方》执行主编徐福伟出席分享会。
萧星寒首先介绍了自己的创作历程,从《红土地》到《黄泥塝》再到如今的《鲤鱼池》,每一部作品都承载着他对人类未来的思考和对科幻文学的热爱。 《鲤鱼池》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全球冰川融化、陆地被淹没的未来世界。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通过基因驱动技术将自己改造成半人半鱼的生物,鲛人和蛟人两大族群为争夺资源展开激战。面对螯虾人的威胁,鲛人和蛟人又不得不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
在萧星寒看来,人的异化是必然的,关键在于往哪个方向异化、谁来主导异化,以及异化的结果如何。他还说,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英雄的定义并不唯一,在《鲤鱼池》中,无论是团结族群的英雄,还是信守承诺、抵御外敌的英雄,都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力量。
萧星寒近年来包括《鲤鱼池》在内的三部小说都以其家乡重庆的地名命名,他说红土地、黄泥塝、鲤鱼池等名称原本就充满了故事性,他便以此为创作灵感,构建起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未来世界。 萧星寒介绍,新作《鲤鱼池》中的每一个人物命名也都是有故事的,例如程小葵的名字出自一间文艺书店的留言板,段楠的名字源自一篇新闻报道……这些巧思不仅为作品留出更大的想象空间,也增强了读者阅读的趣味性。
郑军表示,萧星寒的创作总能给人带来惊喜和震撼,相较其以往作品,《鲤鱼池》在故事性和思想性上有了更大的突破,萧星寒通过构建一个瑰丽奇妙的未来世界,展现出人类在面对灾难和困境时的勇气和智慧,以此引发人们对未来人类命运的思考。
超侠则认为,《鲤鱼池》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为读者提供了又一个审视未来的视角。 分享会最后,三位作家同现场观众就《鲤鱼池》、科幻文学及人类命运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萧星寒希望《鲤鱼池》能够成为读者心中的经典,引领更多的科幻文学爱好者迈向更加广阔的科幻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