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润武
早就想去海南一游。今年冬日,随青岛众信旅行社一行20人,来到了祖国的南端,一处梦幻般的胜境——三亚的天涯海角。当我踏入这方神奇的土地,仿佛走进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每一步都充满了诗意与惊喜。
景区入口处,路博德和马援的骑马雕像巍然屹立,威风凛凛,他们的目光坚定而深邃,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路博德,这位西汉的名将,以其英勇和智慧,为海南的开拓立下赫赫战功;马援,东汉的功臣,他的足迹更是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的功绩不仅仅是历史的一页篇章,更是海南发展的基石,让这片土地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乘船游览于海上,孤零零的两处巨石,突出海面,一处日月石,相依相伴,宛如一对恋人诉说着永恒的誓言。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迷人的光芒,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爱情的坚贞与美好。一处四块巨石屹立海面,人称四季平安石,承载着人们对生活最美好的期许。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平安是我们内心最渴望的港湾。向北遥望,镌刻着“天涯”“海角”的两块巨石,仿佛是天降神将,神采奕奕,威武霸气,在众多突兀于海滩边的石头中显得格外耀眼。
下船随团去“天涯海角”,漫步其中,游人如织。海潮涌动于松软而干净的沙滩上,阳光照射于海面,泛起刺眼的粼粼波光。孩子们在海边欢快地戏水,溅起的水花如同璀璨的珍珠,他们的笑声在海风中飘荡。少女们则拿着手机自拍,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青春的容颜与身后的美景相融合,不知不觉中成为其他游客相机中的风景。
椰林随风摇曳,直立的椰树,如威风的士兵,守卫着海疆。几棵被台风吹倒而斜卧在海边的椰树,成为海边一道靓丽风景,人们纷纷在此景拍照留念。好的景点最佳位置,都有摄影师收费拍照,他们用镜头定格下游客们的欢乐与美好。
沿途的一块巨石,傲然挺立于潮水中。清末崖州知州范云梯在上题写“南天一柱”,它像是一位忠诚的卫士,日夜守护着这片美丽的海岸线。海浪拍打着它的身躯,岁月侵蚀着它的表面,但它始终坚定不移,见证着沧海桑田的变迁。
斜对面巨石上雕刻的“海判南天”四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记载着清康熙年间进行的天文大地测量,是中国乃至世界地图测绘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举,全国共使用了641个控制点,海南有七处,崖州观测点是其一。康熙五十三年,在崖州观测点剖立“海判南天”石刻,是康熙天文大地测量的重要遗迹,成为十八世纪初中法科技交流的历史见证。站在它的面前,感受着海风的轻抚,思绪不禁飘向了遥远的过去。在那个科技尚不发达的时代,古人凭借着对自然的敬畏和探索精神,为我们留下了这样珍贵的印记。它不仅仅是一处景观,更是人类智慧与勇气的象征。
再往前行,雕刻于巨石上的“天涯”二字映入眼帘,该字由清雍正丁未年,崖州知州程哲所题。那苍劲有力的字迹,仿佛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追求。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他们的感慨与思索,这两个字,已然成为人们心中对远方最浪漫的向往。1961年,郭沫若先生在“天涯”石刻的另一侧题写了“天涯海角游览区”七个大字,并根据自己和渔民拉网捕鱼的经历,赋诗一首:“海角尚非尖,天涯更有天。波青湾面阔,沙白磊头圆。劳力同群众,雄心藐大千。南天一柱立,相与共盘旋。”前来游览的人们,站在“天涯”石刻前,争相拍照,流连忘返。离开的人们,不时地回头,再看一眼刻着“天涯”的那块巨石,再瞧一眼那斜卧的椰树,仿佛要将其印在脑海中,作为资料,时时翻阅。
沿着林荫下的小路行走,一突出的巨石镶嵌在路边,黑褐色大石上镌刻着赵朴初先生游览天涯海角时所题写的诗句:“不知何处有天涯,四季和风四季花;为爱晚霞餐海色,不辞坐占白鸥沙。”字迹飘逸洒脱,意境相得益彰。
这片山海之间的自然风景,如诗如画。蔚蓝的天空与浩瀚的大海相互映衬,洁白的云朵像棉花糖般飘浮其间。海浪翻涌着,奔腾着,奏响着一曲曲雄浑的乐章。银色的沙滩细腻柔软,在阳光的亲吻下散发着温暖的气息。海风轻拂,带来了大海的味道,那是一种咸涩中带着清新的独特气息。远处的青山连绵起伏,郁郁葱葱,宛如一条绿色的巨龙蜿蜒伸展。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面对如此美景,不禁想起了这句诗。这大好山河,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珍贵礼物,然而,它的来之不易,我们更应深知。需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保护环境,文明发展,永续传承。
那些古老的故事、传说,以及先辈们留下的智慧结晶,都应得到传承和发扬。天涯海角不仅仅是一个旅游胜地,更是一座文化的丰碑,铭刻着历史的记忆,照亮着未来的道路。
当我缓缓离开这片迷人的土地,心中满是不舍与眷恋。不舍的是文化底蕴与优美环境,眷恋的是那适宜气候和旖旎风光。
作者简介:高润武,烟台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纸媒、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