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佩萱
每逢佳节倍思亲。随着春节的临近,我越发怀念我的母亲,回想母女相伴三十二年的点点滴滴,不禁泪如泉涌,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母亲是在她七十二岁那年的腊月二十四晚上驾鹤西去的。当时下了两天的鹅毛大雪,世间一片苍茫,亲友们踩着厚厚的积雪前来吊唁,或鞠躬或磕头,伴随着哀乐泪洒灵前。想想距今也已过去三十二年了,每每想起都是心痛的感觉。
母亲出生在一个家境还算殷实的家庭,六年的高小毕业,在当时还是比较稀缺的,母亲成年后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兵荒马乱,就赋闲在家,每天看书绣花做家务打发时光。至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村里有所小学校缺少老师,校长找到我姥爷说让你女儿出来教学吧,就这样母亲就出来工作了。听母亲说当时的薪水是发小米,就是用大部分工资按市价买来小米,然后把这些小米发给老师,这样发实物的做法主要是抵御通货膨胀,具体多少忘记了,只记得当时是低薪制。不管怎么说总算是走出家门走向社会了。
母亲后来结婚生下了我,自打我记事起母亲的身体就不好,瘦瘦的,经常咳嗽、喘憋,严重时都出不了门,几乎天天吃药。那时父亲工作单位离家较远,不能每天回家,平时只有我和母亲相伴。记得从我六七岁时就经常去离家一公里多的外村诊所给母亲买药。母亲对我的教育很是严格,从不娇生惯养,我家是非农业户口,在农村没有隶属哪个生产队,每到农忙时节学校放假,母亲便跟离我家近的生产队长打招呼,让我参加劳动锻炼,并让我换上打了补丁的衣服去生产队义务劳动,从开始的拾麦穗选麦种撒化肥间苗、灌玉米钻心虫掰玉米等轻活,到后来拔麦子铡麦子割豆子刨玉米、打场翻地耙地锄草,甚至沤肥扬粪等成年人干的好多农活我都体验过,经常把细嫩的双手磨出了水泡,继而又成了茧子,还受过伤。直到我十七岁高中毕业参加工作后才停止。这些成长的经历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母亲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让我不要有双职工子女的优越感,跟农村的孩子打成一片,培养我能吃苦爱劳动的优良品质,以及珍惜粮食,懂得“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内涵,可见用心良苦。这对我价值观的形成有直接关系,直到现在我仍然是保持勤俭持家的家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父母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直接影响了我,并伴随着我的整个成长历程。
母亲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爱生如子,常说工作干不好就是误人子弟。把我送去幼儿园长托,她则一心扑在工作上,白天教学,晚上办公备课,不顾身体不适,经常走访学生家庭,掌握第一手资料,因人施教,对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的学生自掏腰包给予帮扶。其间曾在外村教学吃派饭多年,跟学生家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把平时自己舍不得吃的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母亲,令母亲非常感动,给饭钱时也会适当多给些。后来母亲还时常念叨说那个村的群众基础好,民风淳朴。多年过去了,有嫁到我们村的学生来看望母亲,提及母亲在他们村教学的情景,尊敬爱戴之情溢于言表。母亲从教20多年,可谓桃李满天下,村里有的家庭父子(女)两代都是母亲的学生。学生遍布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其中不乏地方和部队的高级干部。
母亲品行端正,心地善良,为人正直,古道热肠,明辨是非,思路清晰,看问题透彻明了,识大体顾大局,处事公正,有求必应,受到街坊四邻及家族成员的信赖,有事没事都愿意到我家坐坐,有老人也有年轻人,他们跟母亲聊天,说说家长里短和村里的见闻,有高兴和委屈的事情都愿意跟母亲说说。如邻居纠纷、夫妻婆媳妯娌不和也时常找母亲来说和,经过母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和风细雨的劝解,都能化干戈为玉帛,母亲俨然成了义务调解员。看来母亲在家族中还是挺有威望的。母亲还经常接济生活困难的邻居,那时还有外地的乞丐上门乞讨,母亲念及他们生活的艰辛不易,都尽可能打点好。
母亲心灵手巧,学东西上手快,美食女红样样拿手。母亲做的春饼肉盒排骨包子酥皮点心等传统美食那是一绝,包粽子又快又漂亮,还会缝纫打花边、勾花绣花织毛衣,甚至织渔网(养鸡用),用各色打包带编制提篮等。看过母亲早年的绣品,母亲绣花用的丝线是日货,色彩鲜艳,光泽度好,标签上写“水洗日晒永不褪色”,绣花针细细的像发丝,只有两厘米长,真不知道母亲她是怎么做到的,这么小的针还能穿上线,还能在丝绸上绣出那么漂亮的花鸟鱼虫山石。见过苏绣湘绣蜀绣苗绣还有上海的顾绣,母亲的绣品有点像顾绣很是精细,让人惊叹,这没有童子功是绝对绣不出来的。
母亲还很孝顺,友爱双方的兄弟姐妹。我奶奶晚年在我家住了十几年,母亲耐心细致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给老人做可口的饭菜,买奶奶爱吃的糕点,婆媳感情深厚,从未红过脸,奶奶直到九十二岁寿终正寝,安详地去了。
母亲的病情是在临终的前几年逐渐加重的,几乎是每年住一两次院,不能平卧,多次下病危通知,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最后还是因为肺心病心衰导致全身脏器功能衰竭而不治,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我的怀里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无限眷恋和对亲人的万般不舍永远闭上了眼睛。弥留之际时而迷糊时而清醒,清醒的时候还心里想着别人,一遍一遍用微弱的声音说:“恁去睡吧。”我亲爱的妈妈,您累了,您终于解脱了,去往了西天的极乐世界,在那里没有病痛的折磨,有的只是宁静与祥和,安息吧妈妈,您的音容笑貌、您对我的爱永驻我心间,我们永远怀念您。
作者简介:
王佩萱,退休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