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冷雨


梦在远方:中学教师,崇尚简约,追慕陶行知的平民教育理念,高山仰之(止),景行行之(止),虽不能至,心向往至。

凤凰之歌,中共党员,1945年1月8日出生,2000年公务员退休,教育工作者,北京市人,热爱唱歌、朗诵,愿用优美的声音歌颂伟大的党和人民,直到永远。
青铜宝鉴中的官场现形记
文/梦在远方
晚清闭关日暮落
列强破关踏山河
鸦片战争烽火起
官场腐朽似泥泽
卖官鬻爵成积习
科举贿风金钱驮
乌纱皆可金钱换
权钱交易丑态多
廉耻抛弃脸皮厚
对外屈膝骨软弱
洋务运动翻新浪
传统根基渐摇落
改良思潮心中起
西学东渐影婆娑
民族资本露萌芽
挣扎前行路坎坷。
风云集会李宝嘉
旷世逸才爱祖国
墨染《官场现形》册
历史镜鉴永不辍。
《官场现形记》
是我国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
直面社会,而取得轰动效应的
长篇章回小说
也是“谴责小说”的代表作
首开近代小说
批判社会现实之风气。
全书从中举捐官的下层士子
“赵温”与“佐杂小官”钱典史
为人物线索
由30多个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
联缀起来,揭露了晚清官场的丑恶
全书涉及清政府中
上自皇帝、太后、军机、中堂
下至基层大小官吏一百多个
犹如一幅封建社会末期
官场的百丑图长卷
独具匠心,别出心裁
触及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和清庭的腐败没落
1903-1905年
在《世界繁华报》上长篇连载
同时由该报馆分5编,印刷出版
每编线装6本,12回
共80万字,60回,30册
震动了上海滩的各个角落
编辑部每天收到
读者热情洋溢的信
有上百封之多
有赞誉作者
是“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有的说作者“救世的手术师”
针贬时弊,手起刀落
有的还夸赞作者是“锐眼的上帝”
给人们一个洞察秋毫的视角
所以震惊了衙门和朝廷
很快传到了慈禧太后的耳朵
慈禧太后“索阅是书”
把《官场现形记》
当成了惩办官员的黑名单
抓人办人,审查破格
朝中一些人对小说
《官场现形记》恨得
咬牙切齿,挥拳跺脚
摄政王载沣
并令两广总督端方
派人剌杀这个胆大妄为
扰乱社会的作者
严令立即取缔连载
此作品的《上海世界繁华》报社
由于当时《官场现形记》的作者
署名是“南亭亭长”
因而官府在通缉“檄文”中就扬言:凡抓到“南匪”者
一律格杀勿论!不由分说
其实这个“南匪”并不姓南
真名李宝嘉(1867一1906),
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
祖籍是江苏常州市武进县
一个书香仕官门弟
家庭背景显赫
其江苏常州李姓始祖
是明代的李遇龙
与唐宣宗李忱之子
昭王李讷有“直系血缘瓜葛”
进入清代,李遇龙的“五世传人”
是李宝嘉的曾祖父李文喆(zhé)
工诗擅画,
在清代嘉庆十二年(1807)
中举登科
由江苏滁州训导,擢升盐城市教谕
著《山水人物考》
入清未著名画家“窦镇”撰写的
《清朝书画家笔录》,供人临摹
李宝嘉的爷爷“李芸”
是李文喆最小的儿子
自小身子骨弱,仅是“邑庠生”
没有中举,资料不多
李宝嘉的父亲李申之
是李芸的“直系单传”
中举后,在山东“基层县衙”工作
1870年,李申之27岁,英年早逝
可怜李宝嘉当时只有三岁
母亲吴氏
只得带着他与妹妹李淑芳
投奔在山东城阳县为官的堂伯父
李念之生活
李念之,字翼青
是李文喆次子“李锡琨”的儿子
历任“肥城、胶州”知县,尊师重学
后升迁兖州同知,东昌府知府
接触的官吏很多
对天资聪明的李宝嘉
爱护有加,悉心培养,要求严格
李伯元的少年时代
和堂兄们一起就读家中私塾
在山东度过
很早就把《四书》、《五经》
熟练掌握
李宝嘉的堂伯父“李翼青”
在清未是个正直的清官
在山东城阳县令任职其间
特别敬重青岛市
城阳县胡峄(yⅰ)阳的人格
胡峄阳是中国科举史上一个传奇
清顺治十年(1655年)
16岁的胡峄阳应童子试时
守门人强令:胡峄阳解衣搜身
他怒不受辱,当场拒绝:
“朝庭视士子如盗贼
何以为国求贤才!,乌乎可!”
拂袖而去,发誓终生不应试
终生设馆授徒,活了80岁
精通周易,学识渊博
在至今青岛市
留下了很多“羽化登仙”的传说
可能是受胡峄阳“风骨的”影响
李翼青在清未官场有一种
“当官不为民作主
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固执”
身为知府高官,却看不惯清庭
对“基层民众”敲骨吸髓的盘剥
和地方老百姓一起“抗捐抵税”
受不了上峰的“排挤和指责”
一气之下,愤然辞职
1892年,回到原籍老家常州
离开了清未官场的污浊
受此“耳染目濡”的李宝嘉
不可能不对自己
的人生“理想设计”深入思索
光绪十八年(1892)
25岁的李宝嘉
随着堂伯父李冀青的辞职
回到了老家常州生活
因罗武坝李家旧宅
毁于太平天国时期战火
李冀青遂在常州青果巷西段
购“唐氏旧宅”64间
重建“留馀堂”安顿下来
也算是叶落归根
这位山东东昌府知府
用绝决的方式,结束了宦海奔波
李宝嘉随母吴氏和妹淑芳
住“留馀堂”西首房屋达5 年之久
在伯父李翼青的庇佑下
继续在学业上,全方位努力开拓
从“四书五经”到“绘画篆刻”
从“金石考据”到“英语西学”
从“官场礼节”到“词赋诗歌”
李宝嘉全面发展,可谓多艺多才
1893年顺利考得
武进县第一名秀才,补“廪贡生”
1894年赴江阴乡试,
按成绩应名列金榜
完全具备“中举仕宦”的过硬资格
但清庭“典试官”借口其伯父李翼青
有“叛逆皇法之前科”
而株连他的侄子李宝嘉
将李宝嘉拉入黑名单
移出了“金榜题名”的化名册
1894年李翼青怀着
影响侄儿李宝嘉前程“愧疚的心情”
离开了这个世界
李宝嘉感恩伯父的“养育之情”
在伯父的坟前哭得“泪雨滂沱”
当时正值中日战争
从开始发动到最后战败
年近30岁而立之年的李宝嘉
面对社会的黑暗,国恨家仇
不胜忧愤,思图改革
他在诗中抒发抱负写道:
世界昏昏成黑暗
未知何日放光明?
书生一掬伤时泪
誓洒大千救众生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内忧外患刺痛了
年方30岁李宝嘉的心窝
又因受到“维新变法”思想影响
他淡然放弃了对封建科举的追求
凭着自身文学上有扎实根基
李宝嘉来到上海
立志做“别样的”人生拚搏:
潮涌浦江,三十而立踏浪波。
心怀锐志,欲借文字救中国
行囊虽简,腹藏才思比星月
十里洋场,繁华之下隐沉疴,
新来乍到,《指南报》社暂立脚
街巷穿梭,捕捉“新闻”意执着
冷眼相对,未改痴心“笔作戈”
斗室灯灼,熬夜撰稿影婆娑
孤灯为伴,字斟句酌绘世态
寒雨敲窗,思绪纷飞意未挫,
稿纸堆叠,皆是人间苦乐歌。
走街串巷,慈悲众生惜贫弱
权贵骄奢,辛辣笔触刺龌龊
寄人寓下,版面规划不自由
爱我中华,不为名利胸襟阔
1897年,李宝嘉为了不受羁绊
他又创办《游戏报》
用如椽巨笔,纵横捭阖
借嘲骂之文,游戏之说
对贪官污吏及政治腐败现象
加以揭露、讽刺、谴责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清政府举办“经济特科”
这时的李宝嘉
己是上海滩报界风云人物
湖南湘乡侍郎曾慕涛保荐他参加
经济特科考试,他却加以拒绝
没有去参加考试表明了
他不与清庭妥协的高风亮节
也就是在1901年下半年
34岁的李宝嘉
将《游戏报》转让给他人
创办《世界繁华报》
又一次提升境界
几乎是以“人民的名义”
“上帝的视角”
激场文字,指点江山
鞭笞清庭邪恶
辟有讽林、艺事志、野史、时事嘻谈、小说、论著、谭丛等栏目
以暴露、嘲讽官场腐败现象为主,并且关注社会底层
将“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由于他善于以滑稽玩世的文风
贬斥时弊,
所以吸引了大量“粉丝读者”
他因而被称为“小报界的鼻祖
时至今日,仍无人超越
但在哪个时代
他的生活并不景气,常常负债
有一年年关除夕
讨债人接踵而来,穷凶极恶
他只得跑到一个茶馆东藏西躲
工作的繁重和生活的窘迫
使他患上了严重的肺病
又无钱治病抓药
1906年因肺病恶化在上海逝世
年仅40岁,文曲星陨落
遗有《南亭笔记》《南亭四话》
及多种书画作品
告诉着后来人曾经有一个人
全景式地
“向清庭腐败官僚机构猛轰”
丹青光耀中华文明史册
章太炎评价
李宝嘉是“固执大义,以文救国”
柳亚子则盛赞
他是“强项不低首,力作扫妖氛”
铁肩担道义,奋力永开拓
就连当时远在日本留学的秋瑾
都寄来热情洋溢的勉诗:
“剌破画皮促民醒,
风骨不愧轩辕孙。”
当时晚清的“谴责小说”
人们喜欢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与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
相提并说
但鲁迅先生“一锤定音”
“相比这两部小说
尽管各有所长,多有风骨
但从社会广度和深度看来
还是李宝嘉荣冠其首,独立巍峨
河南汝阳蔡店乡妙黍村何普庆
的《青铜宝鉴》
承毛泽东思想阳光雨露
得中华五千年文明润泽
金光闪闪,光明磊落
与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
前呼后应,互为依托
让中外所有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牛鬼蛇神,魃魅魍魉
原形毕露,无处逃脱。
让中外所有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牛鬼蛇神,魑魅魍魉
原形毕露,无处逃脱。
歌曰
光绪年,古怪多!
你听我来说一说:
公鸡下了蛋,
鲤鱼爬上坡,
老母鸡变成鸭,
老鼠当街过,
从来只听说过狗咬人,
而今却看到了人咬狗。
现时代,古怪多
你听我来说一说:
扁担上了房,
灯草打破锅,
水井里能翻船
河里能着火
明明是人偏要装作鬼
明明是鬼却偏要装作人
见面就磕头 走时忙作揖
端茶便送客 升官才道喜
道台,藩台,臬台抚台
最大最大是皇帝
跪着叫大人 坐着称兄弟
击鼓喊升堂 背后暗送礼
一二三四五六七
状敬、文仪、门包、润笔、银子
真是好东西
巡抚打红伞 、衙役喊回避
手上套扳指 、腰里别玉、系烟枪
侍女太师椅、 卑职标下、小人奴才
心里心里谁服气
红轿蓝轿绿呢轿
红顶蓝顶还有素金顶
紫蟒袍那个蓝马褂
闹一处官场现形记
官场现形记
2025年元月10于印心书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