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有为,颇有影响力的广东省侨作联黄埔创作基地池朝兴
2025年1月6日
广东省侨作联广州黄埔创作基地成立以来,特别是2024年,认真按照省侨作联的工作部署,发扬“黄埔精神″,以其独特的文化定位,打好“侨”牌,开展了多姿多彩的系列活动;特别是通过着力打造“黄木湾”公众号品牌和“侨界作家走进老年大学”品牌,使黄埔创作基地不仅成为了一个文化交流平台,更是成为了一个激发创意、培育人才的摇篮。
如今,广东省侨作联广州黄埔创作基地成为了颇有影响力的文化基地,为广东省侨作联增了光添了彩。其成绩经验确实值得总结推广——
一、打好“侨牌”,积极宣传侨界的先进人物,不断提升侨界的影响力。
如:《岭南归侨界的不老松》
黄埔创作基地通过釆访原黄埔区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叶法林,学习宣传岭南归侨界的不老松的事迹。叶法林主席是马来西亚归侨,曾从事教师工作,后任职于侨联,从事侨务工作。退休后从事区老干合唱团团长工作多年。现已90多岁,仍精神闪烁,他荣获两枚勋章,一枚是广东省委颁发的“南粤七一纪念奖章”,另一枚是中共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周年纪念章”。
如:《战火中绘地图,夕阳下画丹青》
国庆前,黄埔创作基地采访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老战士王若,她是黄埔区统战部的离休老干部,印尼侨眷。离休后潜心学国画,作品在澳门等地展览,90多岁高龄,思维依然清晰、身体硬朗。
王若荣获两枚勋章,一枚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另一枚是中共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周年纪念章”。通过采访宣传,人们看到了华侨、侨眷浓浓的爱国精神而深受鼓舞。
二、黄埔创作基地不仅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还积极探索与现代文化的融合。通过组织书画家即席挥毫,黄埔创作基地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而黄木湾悦读会的持续举办,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世界,也为社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用爱心点亮希望之梦”贵州三都助学行动,展现了基地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这种跨越地域的爱心传递,不仅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带去了物质上的帮助,更在精神上给予了他们巨大的鼓舞,激发了他们追求知识的渴望。
四、黄埔长洲岛红色之旅采风活动,是对历史的一次深刻回顾,也是对革命精神的一次深刻领悟。这种历史教育和精神传承,对于培养新一代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
五、黄埔创作基地在文化交流方面的努力同样值得称赞。无论是国内外的采风活动,还是与其他文化机构的交流合作,都极大地拓宽了基地的文化视野,提升了基地的文化影响力。
六、《黄木湾》公众号的运营,是黄埔创作基地新媒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个平台,基地能够更广泛地传播文化信息,吸引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和文化工作者参与到基地的各项活动中来。
展望2025年,工作计划显示出其对未来的清晰规划和积极态度。换址办公、会员大会的召开,以及创作采风、慈善公益活动、阅读进社区活动的持续开展,都预示着黄埔创作基地将在新的起点上,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专业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
广东省侨作联广州黄埔创作基地,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了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了广东省侨作联在全省基层推动辐射开展工作的一支有生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黄埔创作基地将继续秉承“黄埔精神”,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务实的作风,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文化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作者简介:
作者:池朝兴,广东省社会政策研究会红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省级智库广东省社会政策研究会“专家库”专家,广州好人红色宣讲工作室高级顾问,都市头条岭南作家平台主编,千岛日报《中华文化》编委,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退休干部(正局)、广东五星志愿者;作家、诗人。多篇作品发表或获奖于国内外书报刊杂志或网络;出版诗歌集《金色的希望》《金色的阳光》《金色的大地》等。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弘扬人间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