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梦圆嘉陵探故道
《秦岭文坛》考察团穿越沮水道到达陈仓道核心路段,从凤县旺峪河顺流到达嘉陵江边,沿嘉陵江岸反回略阳县城,在秦岭南鹿划了一个圆满回环,也使我完成了多年来沿江岸走通嘉陵江的夙愿。
嘉陵江长江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我祖辈25代世居江边,是我祖脉渊源。源自秦岭凤县代王山嘉陵谷,在重庆市朝天门汇入长江,是中国北方南北走向天然大运河。一头连着宝鸡的青铜文明,一头牵着四川三星堆文明,正是这条大运河,让先民们沿江越岭开拓出了最早的蜀道故道。
故道是长安至成都最早的交通道路。从长安到壅城至陈仓,沿清姜河越秦岭大散关,顺嘉陵江过故道县再向西经甘肃两当、徽县、成县县城达武都郡(甘肃西和县洛峪镇)与祁山道和阴平道交汇,折东南顺流西汉水入康县关沟,沿窑坪河越分水岭到秦家坝河至罝口,过略阳县城到达古沮县交沮水道,从沮水口接金牛道达成都,全长1000多公里。《史记·河渠书》载:“抵蜀从故道,故道多坂,回远。今穿褒斜道,少坂,近四百里”。
故道开通于尧舜禹时代。《史记》又载:“西戎氐羌,咸戴舜之功。”出生于嘉陵江支流弱水的西戎氐羌族大禹及始祖颛顼和父亲鲧,均是尧舜禹时代“水利局长”,在故道略阳县白水江镇唐代(737-792)韦应物有诗曰“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
这证明早在舜禹时期大禹祖孙三代被诏北上夏都山西任职故道已经开通了。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才将这条上古三代已经存在的古道称作“故道”。
唐代故道从青泥河而出,又称青泥道。宋代景德元年(1004)开通了白水路,避开了青泥岭、青泥河泥泞之道,缩短路程致青泥道荒废。青泥驿土豪上书请求保留青泥道驿路。景德二年,宋真宗下旨青泥道与白水路并存。至和元年(1054)利州路转运使李虞卿正式新修白水路废弃了青泥道,让故道折向嘉陵江边,又称嘉陵道。
过去总认为故道沿嘉陵江和宝成铁路行走,这次我们从灵官峡到三渡水至站儿巷达炭家庄,一直沿江行走,过去根本没有道路,道路极险,江水环阻,插翅难飞,近年因村村通公路才打通沿江公路。因此,不实地考察行走,往往会纸上谈兵,误导视听,歪曲历史。
考察陈仓道,穿越沮水道,穿透嘉陵江,行走故道,让我对古人不屈不饶开拓道路精神敬畏,也对蜀道艰险和历史研究感叹: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文/周吉灵 责任 编辑: 刘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