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520》「飘舞的剑」(7220辑)

晨间寄语
有这么一段对话:
女孩:今天有个同学说我嫁给他,跟我求婚了。
背景女声音:你们小屁孩还求婚?他有固定工作吗?他上班吗?
女孩:上,像我一样上小班。
背景女声音:那他有固定工作吗?
女孩:有啊,他是我们班负责擦黑板的。
背景女声音:那你同意了吗?
女孩:同意。
(背景里传出放肆的笑声)
不难看出,这是有人刻意诱导与小小女孩的一段对话。或是单纯取笑找乐子?或是为了刷抖音视频?或是编导而为之?想来应该都有,只是隐隐感觉不大对劲!女孩是个咿呀学语才上幼儿园小班的小小孩。如此人生谈婚论嫁的大话题就教以实习之,似乎不像是正经人要干的事吧!三字经的首语“人之初”,是引导小朋友们“性本善”,而不是揠苗助长。虽然现在不提倡闭关自守,但是起码的矜持是应该有的,我们那个年代上学十分避讳提及男与女。记得上小学时,有个平时大大咧咧的女同学和一个男同学打起架来,我才说“你们两个人不要打了呀,马上要上课了。”这时数学老师抱着一叠本子走进教室,刚好听到这个话,没有立即制止打架,反而针对我的这句话,“哪个说的混账话,什么叫做两个人!”这“两个人”一词,在我们地方中是有指向的,尤其特指男女一家子——“两个人”。说者无心,但是女数学老师已经上纲上线,毕竟男女有别呀。
现在很多人为谋眼球增流量,不惜以各种方式哗众取宠。那么小的小女孩,懂什么?你怕她不懂?故意引诱这样的话题,怕是教坏乡生了吧。
有个常识,在古代,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称呼有不同的名称。例如,不满周岁称为襁褓,2至3岁称为孩提,10岁以下称为黄口,13至15岁称为舞勺之年,15至20岁称为舞象之年等。这些称呼反映了古代对儿童成长不同阶段的细致划分。难怪我那女数学老师要当众斥我以无“礼”!用老话讲,老师是学“老学”的,老学很讲究仁义礼智信,不适当的语言一冒头,当然要给立即打压下去,决不允许。
以前的教育提倡教养素质德行,是讲礼数的,教育乃百年大计,国之兴盛,民之根本,导以人之初为是也,对吧!
新的一天,早安!
202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