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鞓红牡丹原产青州,北宋开始名冠天下,近代已无人知晓。冯蜂鸣发现鞓红文化,并考证出鞓红就在青州偶园,树龄300多年依然茂盛。从此,鞓红牡丹及其文化,遂被当代所识。
冯蜂鸣研究成果《鞓红即青州红》一书,特邀冯志伟诵读,于此发表,以飨诸君。

(上图摄影:彭向东)
范成大 • 猩唇鹤顶太赤
寻常牡丹可以是美女,鞓红却只能是美男。因为,有文采的女儿是“扫眉才子”;杰出的女士是“女中丈夫”。鞓红好看,却没有花儿和美女共同的——妩媚、娇艳,炫红、耀黄。美女堆里怎么适合它?
它不美男,谁美男。
范成大,又是一个浑身都鼓荡着骨气的。
他代表大宋出使金国。要接纳人家的国书了,他一看议程就说侮辱大宋,喝令即刻修改。金国想要河南的一块地儿,他又严词拒绝。气得金人差点叫他马革裹尸。
淳熙年间,他当了宰相。这是做官做到了顶尖上,十分光宗耀祖的事。可他照样邪气。多大的乌纱帽也看作是破鞋。无论何时丢进垃圾均不足惜。所以就只站在真理上,绝不顾惜权势的情绪。皇帝也便有些闹心。
范成大想,让老板闹心做什么?何不让人痛快。于是,他的宰相位子只坐了俩月就拍拍屁股,走人了。
写诗作文去了。
可他不管做什么,总要做到顶尖上。杨万里就解析过他的诗文:
大篇决流,
短章敛芒。
缛而不酿,缩而不窘。
清新妩媚,奄有鲍谢;
奔逸隽伟,穷追太白。
求其支字之陈陈,
一唱之呜呜。
不可得世!
意思是:
大块文章,汹涌澎湃,将那固有的堤岸冲破,
小篇什,委婉深雅,将那锋芒藏而不露。
光华馨香而不琐碎,
既接受规矩又超脱于限制;
清新妩媚,盖过了词韵最雅美的鲍照和谢灵运,
文风疾驰,飞越,杰出,壮伟,完全是追逐李白。
他的诗文,每一个字都安放得异常沉稳,
读者一读起来,就心旷神怡。
这种诗文,世间再不可得呀!
能有这番成就的人,为人类做的贡献可就做了时间的伴侣了。即被时间挽着臂膀,永恒地走下去。当宰相、做皇帝,却只是时间的脚印。留在黄土里,风儿一吹就没了。
所以,当许多皇帝宰相被时间遗弃之后,到了300多年后的大清,范成大的东西依然家喻户晓。清代流传一句话:
家剑南而户石湖。
“剑南”是陆游,“石湖”是范成大。
那话是说,家家有陆游的诗稿,户户有范成大的诗集。

(上图摄影:彭向东)
说句题外话。汉人不待见的大清,为什么能在中国存在260多年。这也是原因之一:
家家户户,不光喜欢钱,还喜欢诗。
现在就看这石湖的诗罢:
鞓 红
猩唇鹤顶太赤,
榴萼梅腮弄黄。
带眼一般官样,
祗愁瘦损东阳。
【注:
范成大,1126年生,1193年卒,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弄:表演。这里指炫耀。
带眼:顺眼的意思。理解为腰带的扣眼,是错误的。
一般:一种。
官样:典雅,大方。
东阳:地名,即今浙江金华。南齐文学家沈约,曾任东阳太守,人称“东阳”。在任期间,沈约因操劳急遽消瘦。此后,“东阳销瘦”便成文坛掌故。
祗:只。】
范成大说:
猩猩的唇和丹顶鹤的顶,太红了,
石榴的花萼和腊梅的面庞儿,过于炫耀金黄了。
只有鞓红,是最让人看着顺眼的典雅大方,
谁不为它日后的消瘦而惆怅。
范成大这个诗,不像陆游那么沉重。他是由美学品位讲到人生的境界。
无论孔孟还是老庄,他们的精髓都是一个“中”字。以至于,我们的国家也叫“中国”。
中是正道,是守中而不偏颇。作为方式,中是不夸而潜,不繁而简,不萎缩而自然,不锋芒毕露而含蓄蕴藉。
论颜色,猩唇、鹤顶、榴萼、梅腮,不是炫红就是耀黄,具有自我炒作的张扬之嫌。因此就不是“官样”,没有典雅,不见大方。典雅,是素朴的高雅。素是没有染色的丝,朴是没有雕凿的木。大方是大家风范。范成大以为,猩唇它们的自然品行极不自然,违背了“中”的正道。又很低俗,小家子气。
只有鞓红,无论模样还是颜色,一概没有蓄意的夸饰,全然不见繁复的华丽。唯有内敛且沉潜,只现简朴而厚重。这就是“中”的典范。所以就“带眼”,叫人看着顺眼,心里舒服。

(上图摄影:彭向东)
正因若此,范成大就想到鞓红日后的减色,他就“祗愁”起来。这就像心爱的人,如宋玉说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时候,便时刻担心她“瘦”了。
而且,那个“东阳”不只是瘦。
范成大那时,人人都知道中国有四大美男子:
潘安,曹植,沈约,卫玠。
沈约就是“东阳”。
寻常牡丹可以是美女,鞓红却只能是美男。因为,有文采的女儿是“扫眉才子”;杰出的女士是“女中丈夫”。鞓红好看,却没有花儿和美女共同的——妩媚、娇艳,炫红、耀黄。美女堆里怎么适合它?
它不美男,谁美男。
要不就说,范成大的东西“不可得世”嘛。“不可得世”就是世不可得。除了他,世界上再也没有的。
自唐至宋,铺天盖地的诗词里,哪一朵牡丹不是香艳的,又有哪一朵不是美女呢。范成大这家伙,却把那定约成俗一脚踢翻了。认为香艳并不好,好花也不是美女。便是公认的异花奇葩,也不是好的。最好的只是鞓红。
谁都知道,纵使这种五绝的20个字,也是作者一生的储备、毕生的精神,融冶出来的。因此,看了这《鞓红》就知道,杨万里说他奄鲍谢、追太白,根本就没有半点抬举的意思。
只是实话实说而已。

(上图摄影:彭向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