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 腐 店
卫艾云
高中毕业的陈平从七门堰那里嫁到了我们堰南,光听这地名,就知道我们这是个“两袖清风”的地儿。
丈夫徐德憨厚老实,不用想,这家里也是一贫如洗。陈平刚来时,就跟着公公后面学做豆腐手艺,徐德没会的精髓,陈平倒是掌握得很好,小小的豆腐店搞得也是红红火火,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还给小叔子找了个同样吃苦耐劳的媳妇。
然而陈平家有三个孩子的情况,也让这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举步维艰,孩子接连生病、丈夫生病,生活的重担就压在陈平一个人身上。那个原本很有文艺气息的陈平也慢慢地和生活和解了,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伴随着大女儿的早婚,她的收入来源便少了一分。她决定让丈夫在家带两个儿子读书,她出门打工。很快,她就只身来了浙江,进了袜子厂做工人。伴随着电商的兴起,袜厂的效益不太好。经过工厂小姐妹的介绍,陈平做起了家政,这一做就是十多年。后来因为儿子的婚事,陈平就干脆回来了。但是也没闲着,别看她五十多岁,但是做事还挺麻溜,就一直在城里给雇主带孩子。除非村里或家里有事,不然她都是满勤。
这次回来,也是因为两个儿子的婚事。大儿子因为房子的问题和未婚妻闹翻了,也就再也没了下文。小儿子前年订婚时把婚事给搅黄了,一耽搁就好几年。年轻人脾气倔,听说了退婚的事后没人敢去牵这根线,这可把陈平急坏了,一听说隔壁的谁谁家添孙子了,她心理就难受,一向憨厚忠实的徐德反正是一句话不说,任凭陈平干着急。这不,连家政的活做得都不安稳。陈平就和丈夫商量,要不重操旧业,把豆腐店再支棱起来。
陈平是个麻利的人,说干就干,这不,豆腐店就开张了。店面就是自家临街的房子改的,面积不大,木制的招牌上“豆腐店”三个字用行云流水般的书法书写,显得格外温馨。
虽说舒城是“豆腐之乡”,但是这豆腐好不好吃,光说可不行,得有真材实料的支撑打底。这豆腐的原料豆子,她也是自己家种。等打完豆秸秆,豆子晒干后,她开始从中挑选出最饱满的,经过浸泡、磨浆、煮沸、点卤等一系列繁琐的步骤,最终得到那一架架嫩滑如丝的豆腐。期间,她一个人还要忙前忙后地做干子、千张和豆皮、豆腐脑之类,丈夫徐德帮忙打打杂,这店的生意也慢慢起色。
别看生活的众多磨难没放过陈平,但她总是笑眯眯的,仿佛能洞察人心。那天见我来,她老远就开始招呼我,特意交代我挑个临窗的位置,转身她就去舀来一勺洁白如玉的豆腐脑放在我面前,随后,她细心地撒上葱花、香菜,淋上几滴香油,她又从桌下方拿出一大瓶酱,跟我说这是她的独家秘方,让我尝尝再提点意见,说着就给豆腐脑里浇上了一勺这特制的酱汁,那酱汁红亮,香气扑面而来。
这豆腐脑与酱汁的鲜美完美融合,瞬间能唤醒味蕾,温暖心房。我忍不住好奇问陈平,怎么突然就不出门打工了?陈平微微一笑说,这豆腐店,是他公公白手起家弄的,丢了这手艺,总觉得心里过意不去,这么些年在外打工也好,在城里做家政也罢,总觉得不踏实。想来想去,还是要重新把这捡起来。最主要一家人终于可以不用异地了,多好的事!
其实,这豆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更是陈平一家的一种情感的寄托,是对过去时光的怀念,是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我们不妨放慢脚步,去细细品味最质朴的食物带来的简单、真诚和纯粹,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与满足。
有时,幸福很简单,足以温暖整个世界。

作者简介:卫艾云,群众文化工作者,作品发表于多家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