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请读者朋友帮忙点击文后“赞赏”后面的广告
刘令娴写 “粉诗”名噪一时
作者:李铁
刘令娴是南北朝时梁国女诗人,出生在官宦之家,因在家里面排行第三,世称“刘三娘”。
刘令娴的诗现存8首,全都收见于当时的诗集《玉台新咏》中。 那个时代,上至皇帝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酷爱文学艺术,特别是爱写诗。谁要是会庸风雅,能吟诵几句,就很可能升官发财。会舞文弄墨就意就具有踏入官场的资本。 刘令娴受到当时社会风气影响,也爱写诗,而且是写诗的高手。由于她一生没有什么大风大浪,所以,她主要是以写闺阁情诗为主,也就是主要写“粉诗”。这些“粉诗”反过来又极大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受到当时诗风影响,她的《光宅寺》一诗应运而生:“长廊欣目送,广殿悦逢迎。何当曲房里,幽隐无人声。”写黄昏时分,一位女性来到光宅寺烧香拜佛。长廊深处,一位青年和尚对其挤眉弄眼,百般取悦,女子则春心荡漾难以自拔,尾随和尚来到禅房,那里什么声音也没有,让人浮想联翩…… 《光宅寺》问世后,立刻在社会上流行开来。特别是那些深居皇宫大内的贵族们,早就看腻了假大空、形而上的文学作品,对平民生活的追求如饥似渴。乍一读到这首发生在民间的 “通俗文学”,他们倍感新奇,偏爱至极。于是互相传阅,并常常秘密聚于一处展开深入的讨论交流。
徐悱是刘令娴的丈夫,也是个文学名流。平时,刘令娴和丈夫是恩爱夫妻,俩人感情深厚。但徐悱在外地工作,在那个时代,他们只能以诗歌的方式互相酬答。 徐悱有一首《赠内》诗是这样写的:日暮想青阳,蹑履出椒房。网虫生锦荐,游尘掩玉床。不见可怜影,空余黼帐香。彼美情多乐,挟瑟坐高堂。岂忘离忧者?向隅独心伤。聊因一书札,以代回九肠。”为回赠丈夫徐悱,刘令娴写了著名的《答外诗》二首,诗中通过写景来衬托相思之情;“落日更新妆,开帘对春树。鸣鹂叶中舞,戏蝶花间鹜。调琴本要欢,心愁不成趣” “夜月方神女,朝霞喻洛妃。还看镜中色,比艳似知非”,诗句非常真切生动,很能传神。 她还写了《听百舌诗》,其中有“风吹桃李气,过传春鸟声。净写山阳笛,全作洛滨笙”等句,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也很形象。徐悱死了以后,她就写了《祭夫文》纪念丈夫,辞意凄惋,颇为人们所称道。文中 “一见无期,百身何赎”,“百年何几,泉穴方同”等句,不加雕饰,出自肺腑。令名士搁笔”。 但真正让刘令娴出名的,是她的 “粉诗”《摘同心栀子赠谢娘因附此诗》。在诗中,刘令娴写道:“两叶虽为赠,交情永未因。同心何处恨,栀子最关人。”这首诗赠予一位叫谢娘的女子。在南朝民歌中,“栀子”指恋人,刘令娴把谢娘比作 “栀子”,还要“摘同心栀子”送给她,因此,这首诗也被好事者称为史上第一首“同性恋诗歌”。
后世有些人仅凭借栀子”一物就说刘令娴和这个谢娘有暧昧的同性关系。其实,南北朝时社会思想比较开放、文风自由。文人写什么和怎么写,朝廷都不怎么管。诗文中出现同性之间的“亲昵”称呼,也许只是作者脑海中出现的幻象而已。 不过,这首诗让刘令娴有了许多“知音”。同时代许多诗人不同程度都涉及了同性恋题材。此类题材流行仪式,并非刘令娴个人独有,更不能说明她就是个同性恋。 总之,刘令娴的诗多写闺怨,描写妇女的心理状态也很传神,不加雕饰,出自肺腑。辞意凄惋,颇为人们所称道。
文/李铁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作者李铁,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硕士毕业,在甘肃新华社分社担任10年一线记者,熟悉西北5省特别是甘肃一草一木,冒着生命危险去过甘肃很多偏远地方,2002年到北京工作至今。
王孝付签名售书:王孝付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于2019年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价58元,另加邮费10元。另有少量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售价38元,另加邮费10元,处女作,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首版首印;两本书一起买,只收12元邮费,合计108元;作家亲笔签名并加盖私人印章,有收藏价值,值得珍藏。欲购书者请加作者微信:18856210219或18605621367(注明“购书”字样)。或者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进入购买。或者点购买直接网上购买。

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梗概:该书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之末的江南小城,是一部中国版的《茶花女》和《复活》式的悲剧故事。作品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剧人生,透视了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人性在金钱面前的扭曲、异化与裂变,解读了人生、爱情、事业等永恒不变的人类主题,展现了在人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经济乱世之中,清者自清和志行高洁者的人性之美……小说规模30余万字,183节,是一部都市题材的言情小说,也是一部现代版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内容提要:“千古词状元,宋史未立传”“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永满腹经纶,却终生抑郁;才情绝世,却乐于与歌伎厮混;自诩“白衣卿相”,但最大的官职不过是一个屯田员外郎;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却被无数后人追忆……本书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基本依据传主一生的活动线索和命运起伏,刻画了柳永这位既生不逢时,又生逢其时的落魄词人的艺术形象,着力记述了这位大词人悲喜交集的人生。《金秋文学》是开放性纯文学电子刊物,守住文学最后一片净土,留下心灵最后的精神家园。现面向全国(海内外)华人作家、诗人、编剧、**家等文学爱好者征稿。
烦请读者朋友帮忙点击文后“赞赏”后面的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