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润武
腊八节,这个古老而富有韵味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厚的人文情感。它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蕴含着深刻的传承价值和生活启示。
腊八节的起源颇具传奇色彩。相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苦行修道,历经六年,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因体力不支而昏倒。一位牧羊女路过,用乳糜救醒了他。释迦牟尼恢复体力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此后,佛教徒们为纪念这一神圣时刻,于每年腊月初八举行法会,煮粥供佛,腊八粥由此而来。随着时光的流转,腊八节逐渐融入民间,成为百姓们欢庆的节日。
审视腊八节,它宛如一本无声的教科书,向我们诉说着生活的真谛。人生之旅,犹如释迦牟尼的求道之路,充满曲折与坎坷。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往直前的勇气。正如寒冬中的梅花,傲雪绽放,只有经历了风霜的洗礼,才能在春天来临时展现出更加绚烂的姿态。
古代诗词为我们描绘了腊八节的多彩画卷。“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杜甫的诗句展现了腊八节时气候变化的特点,也透露出人们对温暖和希望的期待。“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则描绘了互赠腊八粥的温馨场景,让我们感受到了节日中浓郁的人情味道。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人在腊八节中的情感世界。
谚语“过了腊八,先生不打”“过了腊八就是年”,简洁而有力地表明了腊八节在岁时中的关键地位。它像一个倒计时的钟声,宣告着新年的临近,人们由此开始忙碌地筹备新年,充满对未来的憧憬。
古今对比,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古时,腊八节或许是人们在艰苦岁月中的一丝慰藉,是对来年丰收和美好生活的祈盼。物质的匮乏使得节日里的一碗腊八粥显得格外珍贵。而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我们不再为温饱发愁,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物质丰富和生活便利。
然而,当今生活的美好并非从天而降,而是无数先辈们辛勤耕耘、拼搏奋斗的结果。我们应当怀着感恩之心,铭记他们的付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同时,也不能在现代的繁华中迷失自我,忘却腊八节所承载的传统精神。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常常让我们忽略了身边的温暖和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腊八节的传统习俗,如家人团聚共熬腊八粥,邻里之间互赠祝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归初心、重拾人情的契机。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感受亲情的醇厚、友情的珍贵。
腊八节,既是历史的传承,也有生活的启示。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品味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以感恩之心迎接未来的每一个挑战和机遇。
作者简介:高润武,烟台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纸媒、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