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三军转战南召
脚穿草鞋,肩跨背包,翻山越岭,马不停蹄,一天吃下一顿饭,有房不住睡山坡,不拿群众一分钱。这就是红三军转战南召时的大略情形。
1932年秋,湖北洪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三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同年11月,红三军转战南召, 途经太山庙、石门、南河店、白土岗、板山坪、马市坪六个乡镇,在南召大地上留下了一串串红色足迹。
一 转战南召背景
1932年夏,蒋介石不顾“九·一八”事变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极力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在庐山召开高级军事会议,调集30万大军向鄂豫皖、襄枣宜、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
7月初,国民党以10万兵力向湘鄂西根据地(湖北洪湖苏区)发动进攻,企图消灭红三军和湘鄂西根据地,敌人很快占领了襄北。在重兵进攻面前,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的主要领导人夏曦却极力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执行宗派主义的干部政策和错误的肃反政策,大批官兵和干部惨遭杀害。在军事上,由冒险主义,死打硬拼,到消极防御,分兵把口,结果处处挨打,节节失利,使反“围剿”斗争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红三军由此遭到很大伤亡,洪湖苏区遭受重大损失。
10月上旬,红三军在军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的率领下由襄北转移到大洪山区。下旬,红三军从大洪山区向北转移突围至鄂北枣阳县王店时,召开了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会议决定了红三军从豫西南经陕东南、川东、返回湘鄂边的行动路线。从此,红三军踏上转战川东、返回鄂西的艰难的战略转移征程。
二 转战南召经过
王店会议后,贺龙军长率领红三军突然挥师北上,于11月6日翻越桐柏山,进入河南省桐柏县。经过桐柏、唐河、社旗、方城四县,于11月11日,红三军由方城县的朱寨、周庄、唐老庄等村进入南召县的大罗沟,经李庄、黄金垛、大石头沟、刘村东向南渡过白河。
12日晨,红三军沿白河南岸一带浅山,朝西北方向顺河而上。部队行至范庄附近,当地地主贾纪三带领几十名乡丁把住山口,不断开枪射击,企图阻止红军前进。红三军为了节省弹药,震慑敌人,集中所有号手,一起吹起冲锋号。贾纪三听到阵阵冲锋号声,感到来势不小,遂带领乡丁逃窜。红三军绕道山南,继续向西北方向前进。当晚在白土岗以西的柳树沟丁庄、双庙、冉坪、老虎沟、姚湾等村宿营。并在双庙处决了两名国民党地方反动分子。
13日晨,红三军涉过松河,向北进发。行进到姚湾时,小余坪地主王某带着几名打手,占据山头寨子,不断向红军射击,打死红军战士1名,打伤2名。为了尽快行军,红三军对此不予纠缠。红三军从阳湖过白河,经大、小车沟到达黄鸭河南岸的清风崖,然后沿河而上,经马市坪街到白庄、赵庄、二道坪、铅厂、稻谷田等村宿营。在赵庄处决了从板山坪抓来的一名保长。这时,红三军已开始进入伏牛山的深山区,敌追兵马英才部被甩在百里之外。
14日,红三军沿黄鸭河河谷北上,穿过焦园村北的石门峡谷,翻越了千米以上的钻天岭和鹞子哑,进入嵩县县境。红三军主力经过南召以后,于12月底到达湘鄂边的鹤峰地区。随后,红三军即转战于湘鄂川边地区。
三 撒播革命火种
红三军途径南召虽只有4天时间,但穿越了南召六个乡镇,沿途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受到沿途群众高度称赞。在寒冷的冬天,红军尽管衣服单薄,但仍然坚持住在屋旁或者山坡,有时每天只吃一顿饭,所过之处,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在群众地里拔一个萝卜也要放上几个铜币,怕群众不知道,还在石板上写着“萝卜坑不要盖,里边还有钱。”每到一宿营地,就在墙壁上、石崖上刷写巨幅标语:“打土豪、分田地”、“只杀团总,不杀团丁”等,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宣传红军对敌人的政策。
南召人民目睹红军的光辉形象,认识到红军是穷苦人民的队伍,是中国革命的希望从而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在南召人民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沿途人民从红军的光辉形象中第一次听说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概念,并认定他们就是大家的救星。红三军实施战略转移,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消灭红三军和湘鄂西根据地的企图,纠正了夏曦“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挽救了红三军,前后行程7000里,此次战略转移被称为“小长征”。(石为壁)
红三军转战南召的这段历史,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面对国民党军队大规模“围剿”时实施战略转移的一个重要部分。1932年的这次行动不仅展现了红军战士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严格的纪律性,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与民众之间的紧密联系。
### 背景
1932年秋,在湖北洪湖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三军在军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的领导下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这一时期,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集中大量兵力对共产党控制的根据地进行打击。由于错误的战术指导和内部问题,红三军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不得不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 经过
红三军从大洪山区向北转移,并于11月6日进入河南省桐柏县,随后经过多县,最终于11月11日到达南召县。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红三军穿越了南召的多个乡镇,沿途遭遇了一些地方势力的抵抗,但通过灵活的战略和强大的政治工作,红军成功地继续前进,并将追击的敌军甩在后面。
### 影响
尽管红三军在南召的时间短暂,但他们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如不吃白食、不住民房等行为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好感和支持。此外,红军还在沿途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这为后来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红三军的行为在当地撒下了革命的火种,让南召人民认识到了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是真正代表劳苦大众利益的力量。
这次战略转移,虽然规模上不如长征那么宏大,但它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挽救了红三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粉碎了国民党企图消灭这支红军队伍的计划。同时,这次行动也纠正了党内的一些错误倾向,为日后更广泛的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