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一条短信引发的感想 作者:王慧仙
在阅读了孙女转发的一则信息“我的父亲,被疾病和衰老悄然夺走”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如今孝顺父母的子女依然众多,这与社会上和微信上流传的一些传言形成鲜明对比——那些关于“某个父亲无人照料,某个母亲被子女遗弃,无处安身,缺乏食物和饮水”的故事。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些老年人在患病后性情大变,从原本富有同情心、见义勇为、仗义执言、不依赖他人的个体,变成了只关心自己能否痊愈,而忽视家人和子女的生活。
一位女儿在信中描述了她的父亲,曾经是位无所不能、性格倔强的人,似乎没有什么难题能难倒他。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一天,她的哥哥回家时发现父亲躺在地上,动弹不得,目光无助地望向他,口中发出模糊不清的声音。哥哥立刻拨打120,将父亲送往医院。经过诊断,医生宣布:“突发性脑梗死”。经过紧急抢救,父亲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出院时,他的左侧肢体活动受限。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原本吃苦耐劳的父亲变得懒惰,无法坚持治疗。在家时,他沉迷于短信平台,看到各种神奇药品的广告,便要求家人购买,价格从999元到2999元不等。如果家人拒绝,父亲就会抱怨,认为他们不顾他的死活。这位曾经勤俭节约、节俭到极点的父亲,现在对药品的价格毫不在意,只要家人愿意付钱。尽管儿女们知道这些药品是骗人的,但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他们还是一一购买了。后来,父亲又看到了“一位能治疗百病的老中医”的广告,坚持要去拜访。哥哥不辞辛劳地带父亲找到了那位老中医,但老中医看到父亲时,只能无奈地叹息:“老先生,您来得太晚了。如果早些来,我今天就能让您站起来。现在,您可以试试我的药,但康复会比较慢。”父亲满怀希望地拿了一堆药,花费1360元。他把那些药当作灵丹妙药,但两年过去了,他依然无法站立。父亲变得越来越无法忍受,白天黑夜除了睡觉,总是不停地呼唤人,口渴时立刻要求喝水,困了就立刻要人帮他躺下,一点耐心也没有。照顾父亲的家人——哥哥和妈妈,已经筋疲力尽。他们尝试请护工,每月5000元的护理费,但第一个护工因为无法忍受父亲的折腾很快就离开了,第二个护工也只坚持了三天。父亲提出要去养老院,但哥哥坚决反对,不是因为担心费用,而是担心护工无法承受父亲的折腾,也担心父亲无法适应养老院的环境。在家,父亲能看到家人来来往往,这是一种积极的刺激。而在养老院,看不到家人,可能会让他产生更多消极的想法,影响他的心态。因此,哥哥耐心地劝说父亲留在家中休养。
不久后,他再次来电,提议前往这位女儿就职的城市的中医院接受治疗。他描述得绘声绘色:“有个老同事,之前连眼睛都睁不开,但在中医院治疗后,现在能跳广场舞了。”作为他的女儿,明知这可能是徒劳无功,但为了不让父亲失望,还是安排父亲在中医院治疗了半个月。遗憾的是,治疗并未见效,父亲只得失望地回家休息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又听信了一位远房亲戚侄儿的话:“有一所医院有一位退休医生能治疗他这样的疾病,而且治疗完全免费。”于是,父亲又想去尝试。哥哥不辞辛劳,驾车五小时,长途跋涉将父亲送到那家医院。就在当晚,医院就收取了两万元的治疗费,至今依旧没有康复。
如此无休止地照顾患有脑梗的父亲,不禁让我深思,作为独生子女的这一代人,当双方父母生病时,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压力呢?
作者简介:王慧仙,女,汉族,1944年1月出生,高中学历,1972至1986年在甘肃临潭县任小学教师,1987年至1998年在天津大港油田井下港西学校任教,1999年退休。早年创作,发表过几篇作品,投稿刊登过几次,上海“母亲陵”曾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