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庄记忆——
红卫大舞台往事
曹英柱
我的老家曹庄,位于菏泽市郓城县黄泥岗镇西边两公里,是鲁西南典型的平原村庄。这里风景秀美,地方文化独特,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是一块充满魅力的神奇土地。
乡民们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靠黄土地繁衍生息。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没有血雨腥风,只是随着时代的浪潮而沉浮。但有些事情却值得记载、传承和赞颂。其中之一就是名扬方圆几十公里的红卫大舞台。
据《郓城县志曹庄》记载:
1948年曹金铜、曹金钰创办柳子剧社,聘请民间艺人苗月琴(后在菏泽柳子剧团)执教,上演《打登州》《游西湖》《挂龙灯》等传统剧目,曾在梁山、嘉祥等地巡回演出。
1966—1975年大队成立文艺宣传队,曹玉忠、武绍印任正副队长,用山东梆子的曲调演唱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白毛女》等剧目。后自创《三定桩》,排练豫剧《朝阳沟》十分出彩,名动一时。
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60多岁的老人回忆起来,还颇为自豪。
·
成立红卫宣传队是曹庄文化事业的一件大事。
1958年,曹庄与邻村的王楼、武庙合为一个大队,称红卫大队。为紧跟时代潮流,宣传党的政策,也为了娱乐广大社员,大队成立了 “红卫宣传队”。要宣传,就要有舞台,舞台就是戏台,开社员大会也用戏台。
乡村搭戏台是比较大的工程,很费周折。泥土戏台有固定性和永久性。选一个高坡,把土堆填得宽阔平实,十米见方,一人多高---乡人总是把演员捧得高高的,即是颈脖子抬得酸痛,也要坚持仰着脸看演员演唱的戏曲。当时,家家户户都有一种乡村的兴奋感和热情,非常愿意付出,谁也不愿落后。村人闲着没事都主动挑土、打夯。敲锣鼓、唱大戏,推动着他们乐而忘忧,齐心聚力。
曹庄的人们把这个戏台亲切地称为“红卫大舞台”。
戏台后边是大队闲置的房屋和院落。在这里,宣传队放置道具,排练节目,演员们临时休息、化妆。
接着招募了大批高中毕业的知识青年和文艺爱好者,聘请了老一辈的民间艺人做顾问,请了郓城县剧团的导演做临时指导。
同时,购置各种乐器,板胡、大弦、二弦,三弦、琵琶、古筝、唢呐、长笛、小号、笙、箫,大鼓和堂鼓、大锣和小锣、铜钹 、咣咣叉等也必不可少。闫兴华,身体残疾,极具艺术天赋,自学成才,当过音乐老师。他精通各种韵律,擅长各种管弦乐器,尤其是大弦和二弦,成为首席乐师。
一应安排妥当,演职员们白天参加集体劳动,晚上排练节目,大队会计负责记工分。等到农闲时,尤其是每年的春节前后,敲锣鼓,唱大戏,庆丰收,过新年。先在本村上演,而后到周围村庄巡回演出,十分火爆,经久不衰。
·
演完老剧目,再排练什么新节目呢?
看过电影《朝阳沟》后,大家一合计,《朝阳沟》旋律优美, 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情节生动,最接地气。鲁西南又与河南接壤,深受豫剧影响,群众喜闻乐见。一拍即合,一致通过,大家热情高涨。
《朝阳沟》主要内容是,城市姑娘银环和农村青年栓保是高中同学,相互产生爱慕之情,两人相约毕业后到栓保的家乡朝阳沟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但银环妈坚决反对女儿去农村。银环来到朝阳沟后,对农村劳动产生了动摇。此时,银环妈追到朝阳沟要女儿回去,银环感到左右为难。是走,是留.....
宣传队根据剧情和人物性格特征,结合演员们的意愿分派角色:清秀漂亮的曹玉环饰演银环,娇小玲珑的曹水仙饰演巧珍,身高体健的王翠花女扮男装饰演栓保 ,温柔的武二嫂饰演栓保娘,大嗓门的杨金枝饰银环妈,王小二饰演拴保爹,武三羔饰演李支书,几个热心的客串社员甲社员乙。
然后就是通宵达旦地排练,预定冬寒岁末,过新年时上演!
·
预定大戏开演的日子终于来到了。
天还大亮,太阳还未落山,孩子们就扛了长条凳、短杌子,有的老人带了藤椅,站据台前中心有利位置。有的孩子在地上用瓦头划个方块线,歪歪扭扭地写上自己的名字,算是占据了这个方寸之地,再急急忙忙地回家扛凳子。从前排到后排,从中心到两边,各式各样的凳子扩散开来,成为一大片。
天终于黑下来了。
后勤工作人员就忙着拉幕布,挂汽灯,抬桌椅,搬道具,干的热火朝天。
舞台前面两个柱子上挂两个大汽灯,打足了气,“嘶嘶” 地响,贼亮贼亮的,照的周边几十米如同白昼,刺着人们的眼,眯成一条缝。舞台后边是几个马灯。两侧放置条凳、小桌,坐满了乐队成员,调试着二胡,唢呐,弦,笛,笙等,咿咿呀呀,吱吱扭扭地响,撩拨着人们的神经。
突然间,第一遍锣鼓“咚咚锵锵”地响起来,震耳欲聋。鼓槌敲在牛皮大鼓上,也敲在人心坎上,敲击着人们的灵魂。乡村的天地,刹那间就震得一颤一颤的。
大鼓手挥舞着鼓槌,咚咚咚,震天动地,如万马奔腾。红缨大钹和铜锣,配合着咚咚锵锵。火红的穗子随着挥舞的手臂在空中舞来舞去,飘飘悠悠,画出一道一道火焰。擂鼓的人,一身热汗,酣畅淋漓。听锣鼓的人,也热血沸腾。
有的把还没吃完的饭碗直接一放,扛了凳子直接出了门。
有的孩子也不吃饭,与小伙伴们撒着欢儿在舞台周围打闹疯跑。
锣鼓吸引着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携儿带女,老老少少,人流如同赶集一般聚集。不久,方圆几里地外的孙庄、刁庄、周亥、武庙的年轻人、戏剧爱好者也赶来,占据了周圈位置。
舞台下全是人,人头攒动。有些坐在大树杈上,还有的孩子爬上了麦秸垛。
一个说,你别站这么高,挡住后边的了,看不见。
另一个说,你别再说话了,马上听戏呢!
这个说,你踩我的脚了。那个说,让一让,我出去尿尿。
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蹦蹦跳跳地跑到舞台中央,奶声奶气地喊,“娘,看到我了吗?我在这里”。
他娘在台下笑着骂:“小兔崽子,赶快下来,偷小孩的会把你偷走的。”在人们的哄笑声中,孩子连滚带爬地下来了。
不时还有大胆的调皮孩子在舞台上跑来跑去,翻个跟头,做个鬼脸,吼一嗓子:我是杨子荣,专打座山雕!
另一个孩子就非得压过上一个,直接喊;我是孙悟空,专打白骨精!
吵吵嚷嚷,唧唧喳喳,不绝于耳。秩序有点乱。
这时,高音大喇叭响起一个威严的声音:请民兵小分队到后台集合。不久,民兵队长曹武松带领基干民兵曹植曹洪、张龙赵虎、王五徐六,扛了训练用的长枪(无子弹),带了手电筒巡逻在戏台周围。那些想着惹事生非的刺头立马缩了脖子,老老实实地不吭声了。小毛头孩也不吵闹了。当然,最主要的是防止外村的小毛贼趁机偷鸡摸狗,搞破坏。
胖墩墩的大队书记武法员走到舞台中央站定,拿起话筒,清清桑子,声音洪亮:“同志们,广大社员同志们,戏马上开始了,我先讲两句。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嗯,我们这里没有工业,咱是农业学大寨。明年我们的粮食要跨黄河,过长江……”
话还没说完,有调皮的青年就喊:书记,咱明天再学大寨,今晚还是唱戏吧。
书记就说:好,好,开戏!
·
二遍锣鼓又“咚咚锵,咚咚锵”地响起来,震得耳朵疼。
这是开场锣鼓俗称“闹台”,紧锣密鼓似急风暴雨, 快慢结合,配合默契,好戏终于开场了。
锣鼓声停,管弦乐合奏声起,大幕徐徐拉开。银环出场,信心百倍地上了舞台。梳短辫,扎外腰,干净利索;一开嗓,声音甜美清纯,赢得台下的人们拍手叫好,连声喝彩:好,好!
男扮女装的栓保,扛着厨头,大步流星地上了舞台。
栓保爹和李支书都是头戴羊肚子毛巾,腰里别着旱烟袋,台风稳重。
当演唱到栓保教银环锄地的剧情时,栓保持锄,边唱边示范:
你前腿弓,你后腿蹬,
心不要慌来手不要猛。
那个草死苗好土发松,
得儿呦得儿呦土发松。
台下小青年就对刚结婚两个小夫妻起哄:小军哥,今晚上回去教你新媳妇锄地不?听说嫂子还不会锄地呢?
新媳妇嗔了老公一眼,羞涩地低下了头。周围一阵大笑。
舞台上,银环妈气呼呼地数落着银环。这时,隔壁的二婶迈着小碎步,急匆匆地上了场,二人见面就互掐。银环妈直跺脚,二婶不甘示弱也一跳三尺高,一声“吆嗨”。气势一个比一个足,眼神比着凌厉。台上台下都笑了,纷纷鼓掌喝彩叫好。
中场休息时,一个男人拉着他老婆的手,学着栓保的腔调,阴阳怪气地唱了一句: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那时候可是无话不谈----
她老婆笑着推了男人一把,顺势把孩子塞到男人怀里:滚那边子去,孩子都快会打酱油了,还学校呢。周围人都笑做一团。
演唱到结尾一幕时,是“亲家母对唱”:
栓保妈: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知心话
银环妈:亲家母咱都坐下呀,咱们随便拉一拉
二婶:老嫂子你到俺家,尝尝山沟的大西瓜
……
栓保妈:家里地里都能干,十人见了九人夸
二婶:又肯下力有文化,不愁当一个啥,啥
巧珍:当个农业科学家
合唱:对,当一个农业科学家呀!
台下的许多人都熟悉这一段,也附和着大声地唱起来。台上台下互动,气氛达到了高潮。……
曲终,大幕徐徐落下。人们回过神来,意味悠长,久久不愿离去。
2025年1月4日
作者简介:曹英柱,山东菏泽人,笔名“草竹”,作协会员。从事建筑工程机械行业,机电工程师,喜欢文学、历史。小说、散文和随笔等作品散见于《济南日报》《山东大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山东商报》《牡丹文学》《重庆原创文学》《茌平文苑》《山东金融文学》《时代文学》《郓城文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