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玫瑰——拜访葫芦艺术家三丫头
文/郭丽侠
2024年的最后一天,为了兑现我的愿望,我携同几位文友,去西庄镇沟北村,拜访司马故里一位大名鼎鼎的葫芦艺术家——三丫头。
说起和三丫头的缘分,应该追逆至四年多前吧,记得当时,在西北头条群里,三丫头转发了一篇他老父亲所写的散文,我打开文章细心的阅读着,被高老师朴实无华的文字所感动,他字里行间,飘逸着淡淡的泥土芬芳,沁入心脾,让我仿佛置身于欢乐的农家小院之中,在和他们聊着家长理短。
随后,我和三丫头互加了微信。我问她怎么称呼?她答曰“郭老师,我叫高亚峰”,我一听,有点疑惑便问道,“你到底是帅哥还是美女呢?”
她发来一个美女的表情包。哈哈哈!我们就这样成为未见面的朋友。
三年的疫情,我在渭南度过了难忘的每一天,疫情的叒叒叕叕,让我每次回家都是匆匆忙忙。我和三丫头只是网上偶尔互相问候几句,但我一直很关注她朋友圈的动态。
她制作的视频号我几乎都看过。去年年末才回到家乡韩城,决定暂时不去渭南。心中便萌生去见见我心目中的这位女中豪杰,铿锵玫瑰,葫芦大侠。
我给她发了信息说,我和几位文友今天来拜访她,她非常高兴,发来她家的地址。
今天下午的天气特别给力,并没有寒风刺骨的肆虐,没有冰雪奇缘的阻碍,我们一路畅通无阻,在轻柔的阳光下,我们的车已抵达她的家门口。
推开车门,便看到一位身穿国风,彩色牡丹图案的女士朝我们挥着手,她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让我们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我拉着她的手,才感觉到她粗糙的手让人心疼。
她阳光般的笑脸如冬天的暖阳,美丽的娇容下藏着淡淡的疲惫。三丫头这才给我们解释道,“我前段时间为了挑战自己意外受伤,现在还正在康复中”。
她微微抬了抬胳膊说,瞧,现在还不能梳头,只能戴个帽子折折头发。但手还是可以工作呀!她说完这句后哈哈哈笑起来。我们没听出她有一句的怨言,风轻云淡中,她好像在讲别人的故事。
走进她的家门,像是走进了葫芦岛的王国。琳琅满目、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雕刻工艺如此细腻,让人很难想象,这些作品竟是出于一位女流之辈。我们如痴如醉的观赏着,抚摸着每一个葫芦作品,三丫头涛涛不绝的给我们讲解着……
生活中,我们对“福禄”的追求是很执着的,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情怀,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而葫芦谐音“福禄”,因此葫芦被传统文化赋予了诸多含义。早在7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开始种植葫芦,作为一种古老悠久的自然物种,它带着神秘的精神力量,缓缓走进寻常生活,形成了东方独有的福禄文化。
葫芦在云锦、瓷器、书画等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动写照。它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祝福。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能够从这些精美的艺术作品中感受到葫芦的魅力,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陆游先生说:“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云万里身。”愿这份寓意深远的“福禄”能穿越千山万水,温暖并福泽千家万户。
临走时,三丫头送给我们一行四人,每人一个原生态葫芦和小葫芦的饰品。
临别时,我们来到三丫头的老父亲高克勤老师的诊所,见到我们的到来,老人非常高兴,老人是我敬仰一位田园作家,一位德艺双馨的乡村医生,我们像老朋友一样,天马行空的聊了半个小时,我赠予老人三本书籍。想到三丫头对葫芦艺术的执着与热爱,一定与高老师的潜移默化有很大的影响。
我们依依惜别三丫头和高老师。我心里默默地祝福高老师身体健康,笑口常开。也祝福韩城市沟北村三丫头艺术传媒公司,冲出国门,把中华传统文化,葫芦艺术这颗璀璨夺目的瑰宝发扬光大。
二O二五年元旦写于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