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 梦 人
—走进临清市乡土文学作家 陈百贵先生。
于英克
欣闻陈百贵先生最新专辑《永远在路上》出版发行,我欢喜异常。非常期待着和陈老师近距离接触。确定好见面时间以后,我和网友共同前往。冬日的暖阳,洒满鲁西大地,轻柔的晨风,抚慰着故道新村。平坦的柏油马路,整齐的房屋,熙熙攘攘的集市,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勾勒出现代乡村的多彩画卷。陈白贵----一个憨厚朴实的庄户老农正在村头迎接我们到来。他身材伟岸,精神矍铄。一身得体的中山服,古铜色的脸庞洋溢着舒心的微笑。我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久久不肯松开。
走进陈老师的院子,真是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温柔贤淑的大嫂正在晾晒被褥和衣服。她面带慈祥,衣着朴素。热情地和我们打着招呼。几间大瓦房,窗明几净。桌上、床上、橱柜上满是书。真没想到,一个整天家土里刨食的庄户老人精神世界竟然这么丰富。
落座之后,陈老师像我讲起了曲折漫长的文学求索之路。1955年,陈百贵先生出生在临清市唐元乡李官寨村,尽管他的家庭条件不好,勤劳朴实的父母,还是含辛茹苦,节衣缩食,供他上完高中。1975年毕业后,他被安排到管区中学任教,这在偏僻落后的农村,应该是一份美差。队里记工分,还有几块钱的补助,的确是一份美差。教书之余,他笔耕不辍,写了不少诗歌散文小说之类的作品,被誉为乡间才子。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乡中学工分没了,补助金各村大队收不上来,教书成了义务工。一家七口人生活陷入困境,陈百贵先生被迫回家,当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此时的他,上有老,下有小。二十亩责任田全靠妻子一个人耕种。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曾经犹豫过、彷徨过。但是,再大的困难也压不到意志坚强的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里收获满满,缸满囤流。耕读生活,乐此不彼。
这样的生活过了不久,1999年的第一天,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由于积劳成疾,陈老师因脑中风住进了医院。之后曾经两次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发作住进医院,昂贵的治疗费,花光了他的全部积蓄。顽强的毅力,让他征服了病魔。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就加入了市、县两级作家协会。随着教书生活的结束,也就停止了写作。
2011年因心绞痛再次住院,出院后坚持体育锻炼,尊重医嘱每天步行十公里,渐渐地告别了医院,身体越来越健康。2015年孩子怕他寂寞,把淘汰的电脑送给了他,陈老师如获至宝,在文档上写作,并给自己起了个网名;“永远在路上”。网友的点赞,激发了他的写作热情。2016年,孩子又把淘汰的旧手机(两G的摩托罗拉)给了他,更是如获至宝。当年就创立了《当代新文学网络文化传媒》。在文学的道路上,他永远是不知疲倦的。争分夺秒的学习,尝试着办微刊,办纸刊,注册自己的公众号,为天南海北的文学爱好者搭建平台。使成千上万的美文佳作走上世界文学的殿堂。
超负荷的运转,经常会让陈老师感到头晕目眩,心率加快。诸多文友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为他分担工作压力。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全国各地文友的积极参与,《当代新文学》微刊办得如火如荼,网友点击量居高不下。微刊内容天天更新,日日精彩。
除了办好公众号以外,陈百贵老师又主持编辑了《当代新文学》纸刊作品。自己编辑,印刷发行。有时还要自己掏钱,令所有人感慨万千。
出版个人专辑是每一个人梦寐以求的愿望。陈老师也是踌躇满志。但是他不愿意推广宣传自己。坚持为别人做嫁衣。自己的事情尽量不宣传。可是耐不住文友们的再三怂恿,一本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小说集《永远在路上》应运而生了。洋洋洒洒,鸿篇巨制,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与展望。对家乡故土的依恋。路漫漫兮修远,吾将上下苦求索。向您致敬,陈老师。美好的风景,永远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