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议唐僧扫塔
王艳军
儿时看小人书,尤其喜欢《西游记》连环画,因为年幼不谙世事,小孩子只是学会了看图学话而已,对其中蕴含的故事哲理更是懵懵懂懂。到初中时,才通篇看完了《西游记》,但也只是看了个热闹。后来再认真研读,才对著作中有些内容略有领悟。
唐僧从大唐长安出发时曾立下宏愿,到西天取经途中逢庙烧香,遇寺拜佛,见塔扫塔。《西游记》第六十二回中详细描述了唐僧扫塔的经历。原著为:“涤垢洗心唯扫塔 缚魔归正乃修身”大概意思是:师徒四人过了火焰山后,来到祭赛国。他们发现城中有十数个和尚戴着枷锁行乞,原来是朝中众臣诬陷和尚们偷了金光寺黄金宝塔里的宝贝,导致四夷不朝贡,国力下降,国王昏庸,大部分僧人被打死,剩下的也被问罪枷锁。唐僧师徒随着和尚们来到金光寺,寺里残败不堪、佛前灰冷、灯灭香熄。众僧告诉唐僧他们昨晚都做了相同的梦,梦到有个东土大唐来的圣僧能救命伸冤。唐僧因曾立愿见塔扫塔,又见僧人受宝塔之累,便决定沐浴后去扫塔,以探究污塔缘由,解救众僧。悟空担心师父安危,陪同唐僧一起扫塔。两人各持一把新扫帚,先到大殿上烧香拜佛表明心意,然后自下而上扫塔。扫至第十层时,唐僧渐觉困倦,腰酸腿痛,就让悟空替他继续扫塔。悟空扫到第十二层时,听到塔顶上有动静,发现两个妖怪,分别是乱石山碧波潭万圣龙王差来探听孙大圣消息的鲇鱼怪和黑鱼精。悟空将他们捉拿,知道了塔中宝贝是被万圣公主的丈夫九头虫偷去的,后来在孙悟空与二郎神等人一起除掉了九头虫,找回了宝贝归还于金光寺,重现了寺庙往日荣光。
奇怪的是扫塔为什么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这一点似乎不合常理。百家讲坛的有位老师曾解释过,“唐僧扫塔”这个故事蕴含着四个人生哲理,是自我修行的最高智慧,这便是:“起点低、当下净、回头脏、平常道”。唐僧扫塔情节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留下的智慧结晶,在现实生活中均可以借鉴和实践的生活哲学。
起点低。任何人都是从底层开始,从低到高,凡事皆是从易到难。老子《道德经》里说:“九尺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有的修行都得从第一步开始,不可能一蹴而就。人生的目标再宏伟,志向再远大,都要从最底层一步一步一个脚印开始,只有不忘初心,才能走得更远;只要方向正确,一直都在路上。不怕晚一点、慢一点,肯坚持,用心做,就能有所收获。晚清重臣曾国藩曾讲过:“物来顺应,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与“起点低、当下净、回头脏、平常道”四句话也有部分异曲同工之妙。
古往今来,从底层做起的帝王将相、成功人士的事例比比皆是。多数的人生也皆是凡尘中起点低的布衣草民。历史上出身最底层的开国皇帝就有:刘邦、刘秀、刘备、朱温、朱元璋等。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幼年时为地主放牛。他的父母和兄长相继去世后,朱元璋被迫入皇觉寺为僧。不久,寺庙因饥荒解散,他只好四处流浪,经历了三年的乞讨生活。后来,朱元璋加入红巾军,因作战勇敢,逐渐成为领袖。郭子兴去世后,名应天府。随后,他又攻占浙江,加封吴国公。1367年,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等北伐,最终于1368年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他攻克元朝大都,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他推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经济上,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朱元璋在位期间,为明朝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的统治被称为“洪武之治”。
众所周知,韩信以前也很窘迫,被别人逼得从他的胯下爬过去,这便是著名的“胯下之辱”。韩信受辱后,他没有放弃理想,不断完善自我,一直想着出人头地,追随刘邦打天下,最后成为了齐王。西汉的朱买臣出身寒微,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连妻子都离他而去,最后凭借自己的能力也成为了西汉的名臣。吕蒙虽然带兵打仗勇猛,但没有文化不识字,经常被鲁肃嘲笑。“吴下阿蒙”就是形容吕蒙的,但经孙权劝学后,他开始努力学习,渐渐有了学识,不再是当初那个学识疏浅的人,后来他也可以跟一些文武百官高谈阔论,于是鲁肃大惊,直叹: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些历史故事阐明了一个简单的人生哲理,起点低不是关键,只要你不放弃、肯努力,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拼搏,未来一定可期。
当下净。唐僧和悟空扫塔到了第二层的时候,发现刚才扫过的一层又脏了,但还是坚持一直往上清扫灰尘。这其中的道理告诉我们不必纠结过去,保持立身之地是干净的。要注重当下,不要总是不舍过往。让过去的过去,更是一种人生智慧。有源禅师来拜访大德高僧慧海禅师,他问慧海禅师:“和尚,您也用功修道吗?”禅师回答:“用功!”有源又问:“怎样用功呢?”禅师回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有源有些不解地问道:“如果这样就是用功,那岂不是所有人都和禅师一样用功了?”禅师说:“当然不一样!”有源又问:“怎么不一样?不都是吃饭、睡觉吗?”禅师说:“一般人吃饭时不好好吃饭,有种种思量;睡觉时不好好睡觉,有千般妄想。我和他们当然不一样。”正如唐僧扫塔。李白曾感叹:“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生命中无论是终生难忘的、难以释怀的、还是刻骨铭心的,就让往事都随风而去,放下过去,是对自己的最好的救赎。过去我们已经无法改变,当下才更应该好好把握,不要让过去的遗憾重新上演。倘若生命只有一天,那就是今天。
回头脏。随着扫的台阶越来越多,师徒二人不断地拾级登高而上,回头再看扫过的台阶又脏了。回头脏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过去的辉煌和成就蒙蔽了双眼。正所谓:辉煌一刻谁都有,莫把一刻当永久。回头脏的道理启迪我们,发现过去很多的问题是因为你站在更高的地方,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才能看到过去的诸多瑕疵和不足。如果境界没有提升,说明今天的你已经退步了。即便是回头,也只能是永远停留在过去的荣光和精彩里,看不到未来和希望。经常回头看,不断反思自己,才是一个人重新的开始。曾国藩到了晚年的时候,很多人觉得他已经功成名就、万人敬仰了,应该心满意足、衣锦还乡了,但他依然对自己进行反思、责问。责问自己为什么不够勤奋,为什么不能全力以赴。几十年如一日理政、治军,其实他已经与同等比肩的人做得超常的优秀了,但是他依然不满足,继续努力,继续学习、自我检讨、自我雕琢。人只有回头见脏,才能不断更新,不断前行。
平常道。唐僧扫塔之前,《西游记》中有一段文字对他一丝不苟地做好扫塔准备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描写,可谓虔诚之至。“当晚,满天星月光辉,谯楼上更鼓齐发。四壁寒风起,万家灯火明。三藏沐浴毕,穿了小袖褊衫,束了环绦,足下一双软公鞋,手里拿一把新苕帚,对众僧道:“你等安寝,待我扫塔去来。”深刻的描述出唐僧虔诚之至的逢庙烧香,遇寺拜佛,见塔扫塔的态度。扫塔是再寻常不过的小事,唐僧每次都是如此虔诚,以此可以看出唐僧的重视和认真,以平常心对待每一件小事,就是“平常道”。以平常心去做平常事。平常心是一种在面对生活中的起伏和变化时,保持冷静、从容和不骄不躁的心态。这种心态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也是一种智慧和哲学,历史上有许多人物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了平常心的力量和价值。
唐朝时期,卢承庆负责考核百官的政绩。有一次,他给一个因运输漕粮时遇到大风而损失粮食的官员评为“考中下”。然而,这个官员面对这个结果表现得非常平静,卢承庆被他的态度打动,将评语改为“宠辱不惊,考中上”。保持平常心可以让人在面对不公和挫折时,依然能够保持镇定和自信。诸葛亮作为刘备的重要谋士,功高盖世,但他始终保持谦逊和平常心。他在面对刘备的信任和重用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得意忘形,而是继续尽心尽力地为蜀汉政权效力。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在经历了被贬谪等逆境后,依然能够保持从容和豁达。他在面对命运的打击时,不纠结于苦恼,而是坦然接受,通过“龙场悟道”实现了自我超越。王阳明的经历告诉我们,在生活的起伏中保持平常心,能够让人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超越自我。
这些历史故事表明,平常心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更是一种在面对生活挑战时积极心态。它帮助人们在成功时不骄不躁,在挫折时不气不馁,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坚定的信念。通过培养和保持平常心,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人生旅途漫漫,谁也无法保证始终会一帆风顺,只要靠自己日积月累不懈努力,静下心来,沉淀自己,无论大事小事,都能认真对待,用心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最终都能够实现人生的理想和目标。即便起点很低,拥有当下净心,从容笑看回头脏,以平常心修平常道。共同感悟生活的哲理,追求心灵的自由,享受智慧的快乐。
作者简介:1969年生于大连瓦房店市,1989年入伍,毕业于大连陆军学院,留校后从事军队政治思想工作教学工作,主讲军队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及军营文化课,曾担任军校军事杂志美术编辑和军营文化教材副主编,撰写的多篇学术文章在国家级报纸和军事刊物上发表。所写散文、杂文刊载在部分报纸和多家网刊平台上,被某网刊编辑部特聘为签约作家,部分作品被《阑珊处》、《千百度》、《雨又潇潇》、《绿肥红瘦》等散文集收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