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肉飘香
安徽卫艾云
从记事开始,作为土生土长的安徽舒城人,过年的必备产品就有腊肉。腊肉就是家家户户一年到头最重要的肉食,好像是“无腊肉,不成年味”!
刚进冬,我妈就要开始念叨,选个“良辰吉日”来做腊肉,那场景早早地就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年味。谁家要是有土猪要杀,她都提前让我家的情报员我三叔三婶打听得一清二楚。当然,这个消息就会传遍家里的二婶四婶她们。我妈的电话自动连着老家的“山珍海味”。
做腊肉,这肉出自谁家很重要。按照我妈的意思就是:你看谁家里收拾得干净,那猪圈自然就不差。反之,就不用考虑。要是谁家猪的“别墅”环境脏乱差,肉就不达标。这一点,情报员三叔三婶是门清。我常说他们是“以猪取人”。每回买来的肉,出自乡亲们自己种的五谷杂粮的肉质自然好,肥瘦均匀,味道鲜美。选好肉,再经过揉、腌、晒几道工序,美味的腊肉就要大功告成。腌制好后,我妈又开始念经,每天让我爸时刻关注天气预报,要挑日子晒肉。每年这个时候,我爸说我妈对猪肉的关注度超过他,他是“人不如猪”。别看他说是“人不如猪”,晒肉时,他穿绳子、挂腊肉,跑老勤快了,典型的“心口不一”。经过晒晒……,这腊肉就可以吃了。这腊肉也有很多种吃法,比如黄豆蒸腊肉、茶树菇炒腊肉、冬笋炒腊肉……不管哪种做法,往往菜还没上桌,这浓浓的香气便弥漫开来,令人口水“直流三千尺”。
记得小时候,每年,我爸和我叔他们都要进大山里选树,这山“一去二三里”可不止,但真的没有“烟村四五家”,山里大约也就一两户,每回从家出发开始,我妈我婶她们就开始“提心吊胆”。吃住成问题,人的安全更是问题。那时,电话还没普及到我们这。尤其到晚上时,婶婶们聚到堂屋,就开始自己吓自己,我妈还要假装镇定去安慰她们。等她们都回屋,我妈就在堂屋里走来走去。我和大哥不催,她就不睡。
有一年,我爸他们照例要进山,临走时,爷爷都会叮嘱一大筐话。冬天,天黑得早,山里又格外冷。我爸他们走在连绵起伏的大山里,附近不时传来猫头鹰的叫声,我爸说,他们兄弟几人是又累又饿,又胆怯又着急。实在走不动了,看见不远处有一户人家亮着灯火。他们几个人像是见到了“救命稻草”,赶紧走啊走,可是到门口,他们又有点犹豫,害怕人家不理他们。最后一刻,终于鼓起勇气敲开了那户人家的门。主人得知他们的情况,热情地将他们迎进屋,从碗柜里端出一碗干辣椒蒸腊肉,又盛来满满的大碗米饭和山芋,这家男主人还一个劲地说对不住他们,家里没有好菜可以招待。那天晚上,或许是太累太饿了,一碗腊肉、米饭、山芋被我爸和叔叔们吃精光。
我爷爷说,那晚爸爸和叔叔们吃的是“救命饭”,滴水之恩不能忘。我爷爷每年都带着我爸我叔他们去都这位好心人家。后来有一年,这位叔叔许久没来我家。我爸一打听,才知道叔叔过世了。现在只要一吃这腊肉,我爸都要说那晚他们吃的腊肉,是没有办法超越了。
这不,马上就要过年了,空气里已经开始腊肉飘香了。
爷爷总说腊肉飘香,是啊!这香气飘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善良。

作者简介:卫艾云,群众文化工作者,作品发表于多家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