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未晚乐必耕
铁四师 朱德全
我的第三本文集《桑榆闲笔》已经完成。本文集与《蓄墨轻染流年》《回眸时光碎影》共为姊妹篇。
三本文集基本是按照写作时间编排的。从2017年至2024年10月,我共写散文300多篇,其中有200多篇在“今日头条”“新华网客户端”“凤凰网”“搜狐网”“都市头条”“广州头条”等网络媒体登载。编辑成书时,有地方作了文字修改,有的文章题目有所改动。
《蓄墨轻染流年》收录了我2017年至2020年写的散文108篇;《回眸时光碎影》收录了2021年至2023年初写的散文102篇;《桑榆闲笔》收录了2023年至2024年10月写的散文91篇。此文集按照文章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故乡散记”“游记随笔”和“回忆思考”。
“故乡散记”,收录了我近几年回家乡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包括故乡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新的历史时期的新变化、新面貌和新景观。
故人恋土,小草恋山。故乡是家,故乡是根,故乡是魂。故乡,我称之为“家”“老家”“家乡”“故里”“桑梓”,那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故乡留下了我童年成长的经历和记忆,那里还有我难以舍去的乡情、亲情和友情。故乡是一本永远看不完的书,似一幅永远欣赏不尽的画。那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皇天后土、河洛文化、黄河文明、神都腹地、秦砖汉瓦、坛坛罐罐、耧犁锄耙、禾苗菜蔬,故乡的日月星辰、一草一木,包括人情世故、乡情乡愁,就像刻在我的心里一样永不磨灭。
人是家乡亲,月是故乡明。我不满十八岁那年就参军离开了家乡。人虽然离开了家乡,但我心里一直装着家乡。乡愁不忘,乡情永驻,血液里始终流淌着对家乡的爱。无论走到哪里,家乡始终是我心中的牵挂。
退休后,有时间了,我每年都回老家住一段时间。每次踏上那片热土,我都感到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一样,十分温暖和亲切。每次回家,我都要到附近的村庄和田野里去转转。我走近河边和庄稼地,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分享庄稼丰收的喜悦。我走村串户,看农村的新面貌、新变化,感受乡村振兴带来的新气象、新面貌。我喜欢和乡亲们接触聊天,让身心融入那浓浓的乡情氛围之中。小城晨曲、古县底蕴、黄河文化、传统民居、田园风光、方言土语、美食野蔬,一点一滴,都是我心中的爱。
“游记随笔”是我最近几年才尝试的写作。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文旅事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文化积淀丰厚;祖国的大好河山,风光无限。古老的历史文化、奇异的山水风景、新兴的都市风光,吸引着大批游客纷至沓来。
我年轻的时候,头脑里好像就没有旅游的概念。那年月,我也经常到全国各地去出差,顺便游览当地的名山大川、湖泊河流,参观名寺古刹和历史文化名胜。感觉那好像不是旅游,而是顺便看看,并没有认真观察和体验,也没有写游记。现在回想起来感到很遗憾。如果当时写下游记,那一定是人生宝贵的经历,现在读来一定回味无穷。
我近几年才开始练习写游记。外出旅游,一定会遇到许多好玩的、好看的、好写的,记下旅游的过程和所见所闻、所感所受,必然会大大增加旅游的兴趣,使旅游变得更加丰富愉快。
旅游的目的在于亲近自然、触摸文化,放松心情,舒展心境,从而丰富充实生活的内容,寻求精神上的愉悦。旅游的兴致在于游览、发现和探索。所到之处,不仅可以欣赏到旖旎的自然风光、别样的风土人情,还可以学习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异国他乡的风俗习惯,耳闻目睹当地动人心弦的故事。
游记是非常珍贵、非常有趣而且非常有意义的文学资料。将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往往会有惊奇的发现和精彩的心理感受。游记如心灵鸡汤,情感重塑,游记让旅游变得更加清晰、更加丰富,更加富有情感色彩。
最近,我只要外出旅游,或参观一个人文景点,都会写下了游记,对以前去过的地方,现在记忆犹新的,也做了补记。写游记不仅激发了我对旅游的期盼和探索的欲望,抒发了内心的情感,让旅游变得充满期待和渴望。有了写游记的想法和兴致,在旅游的过程中,会认真细心地观察,用心地去捕捉那些细微的、美好的东西,从而迸发出强烈的心理感受,让“玩”变得更有意义。
写游记是一种好习惯,可以培养、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无论是在旅途中写随笔,边游边写,还是旅游后构思整理,都是不错的选择。游记的重点不是对景物的重复描述,而重点在于写出个人的看法和感想,让旅游变成一篇篇美景与美感的美妙结合。
“回忆思考”,我倒觉得像“随想”日记,国家大事、身边小事,一事、一物、一情一景皆成文章,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哪里,有感而发,随心所作。但回忆思考并不是胡思乱想,不是想入非非,也不是胡诌八扯,而是要写真事,说真话,用真心抒发真情。我觉得这种散文更能表达内心的纯真、纯情和纯洁,将经历过的、耳闻目睹的真人真事、好人好事以及自己的真情实感用文字表达出来,颂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引导向善、向好、向美的积极力量。
我文章中涉及的人和事,包括自己的亲身经历、耳闻目睹,都是真人真事、真情实感,说的都是实话、真话,掏心窝子的话。通过一个个故事,用真情的文字,抒发对祖国的爱、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对老部队的爱,对老战友的爱。文字情所依,情感出文采。我写作的初心出自内心的爱,写作的动力来自亲友、战友和读者的喜欢和热爱。我觉得,无论写人写事、还是写爱写情,都是写给读者看的。读者喜欢的,读者爱看的,才是作者追求的目标。
我是退休以后才练习写作的,这与我一生的经历和从事的职业有关。舞勺之年,我的梦想是考上大学,学好数理化,将来当工程师,服务祖国,建设国家。但那时候能够登上大学宝塔的塔尖比登天还难。因“文革”的发生,我初中毕业就终止了学业。上不了学,只好选择了从军。部队是个大学校,可以学工、学农、学文化。开始,我当营部文书,很喜欢“文”。想不到提干后领导让我从“武”,从事部队保卫工作,转业后又进了公安机关,这一干就是一辈子。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自从干了公安保卫工作以后,也就只好干一行爱一行了,不再有“这山望着那山高”、从“文”的奢望了。
从事公安保卫工作,我不后悔,公安事业锤炼了我公正无私、疾恶如仇、果敢勇敢的品性。公安保卫工作的特点是事多文少,接触的坏人和社会的阴暗面比较多,写文章少,即便写案例分析、破案报告,也是实事求是,丁是丁,卯是卯,客观公正。做公安保卫工作,培养了我细心观察、缜密分析和客观研判事物的能力。看人、看事,包括处理案件,努力做到全面、细致、客观,公正,这对我的散文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退休以后,有了充足的时间,大脑有了想象的空间。闲暇之余,总是思绪万千,或回忆往事,激情满怀,或面对现实,感慨颇多。常常会禁不住用文字来表达和倾诉内心的情感,写下过往的存在和心中的感悟。
闲笔之作,自由奔放,我就像一个小学生写作文一样,随心所欲地挥洒。写文章好像是晚年心灵的疗愈,一生遗憾的填补。一篇篇回忆文章、一件件纪实描写、一草一木的沉思遐想,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我多年深锁的心扉,让它重新变得慰藉与平静。于是,“闲笔”之作也成了我老年生活的爱好,成为退休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我与亲友之间联系交流的一种方式。这种闲暇写作,没有既定的目标和追求,如日常生活中的自由与随意,以文交友、以文会友,以文章为纽带,把自己融入繁杂的生活之中、融入广阔的社会之中。
我的文章写得都是真人真事,都是我的所经所历、所见所闻、所思所忆、所感所受。所以,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共鸣,不少战友和亲友都说爱看。有个朋友对我说,你写的文章大部分是我过去经历过的事,真人真事真感情,看到伤心处,忍不住想掉眼泪。有个战友夸我的记忆力好,几十年前的事还记得那么清楚,看了你的文章让我变得年轻了,重新回到了青年时代。有个战友夸我心细,善于观察事物,留意身边的人和事,一草一木都能写出美感来。也有的战友说我是个有心人,自己的经历还有耳闻目睹的事都牢记在心里。钮鲁生、谢立宏、王林山、郑建平、翟基生、黄祖团、周云广、郭新建、陈志保、卢复中、张来明、仪洪涛、柴克勤等战友对我的文章经常点赞,发表评论,这是对我莫大的鞭策和鼓励。报社的罗光明总编熟读史书,满腹经纶,总是对我的文章评头论足,写了许多篇续文和评论,字字珠玑,画龙点睛,内容丰富,使我的文章更充实、更丰满。他的评论我都收录在书中。此书名由老战友訾振海赐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时光流转,我如同在时光的隧道里漫游,不知不觉,到了垂暮之年。不过,写作慰藉了我的心境,已成为我老年生活的一部分,为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内容和乐趣。桑榆未晚,心态平和。七老八十,思维清晰。悠悠往事,殷殷情怀。继续努力,笔耕不辍。只要头脑清醒,只要眼睛看得清,只要手脚听使唤,我还要写作。七老八十还年轻,耄耋之年唱大风,夕阳晚霞无限好,桑榆未晚乐笔耕。
2024年10月于北京
槛外人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