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韶山行
李洪君
我们完成了在长沙的参观计划,便踏上了去韶山的路途,听说有70多公里。那时韶山还没有通火车,连汽车也没有通。我们踏着晨霜,随着朝圣的人流前行。我们走的是乡间的土路,也算是大道了,有两米左右宽,窄的地方还不足两米。出了长沙 我们行进的方向一直是西偏南的方向。我们欣赏着道路两旁的风光,冬天的稻田里也不见有水,只有一行行的稻茬,都盖着厚厚的霜。村庄的附近农民还种有耐寒的蔬菜,重重的绿,离道边近的地方,可以认得出,有的是小白萝卜,和叫不上名字的长得不高的小青菜。在长沙的红卫兵接待站吃过这种小白萝卜做的菜,满满的萝卜香,面面的,还挺好吃。附近的村子像是都不太大,居家也都比较零落。看房子也就是几户、十几户和几十户人家的居多。大道上的人就像是过队伍,村上的人就像没看见一样;就连狗也是不吠不叫,大概是见惯习惯了吧。
晚上有8点多了吧,我们赶到一个叫道林的村子,有接待站,我们进去,已无处可住。接待站的同志把我们安排在一家农户,还是现把主人叫起来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同志,接待站的同志交代了一下,就对我们说:“你们住这儿就行了,他马上给你们做饭。”安排完他就回接待站了。
时间快10点了,农户主人给我们做好了饭,主食:大米饭;菜:1、辣椒,2、胡萝卜炒辣椒。辣椒辣得我们吃不得;胡萝卜炒辣椒里面只有三分之一的胡萝卜,我们也是辣得没法吃。
我们唤了农户主人,农户主人怀里抱了一个像是还不太会走的孩子出来了。我们的一位老师给他说:“我们吃得菜太辣,我们那个地方不太吃辣椒,能不能给我们换一个不怎么辣的菜。麻烦你了!”
他点点头去了,我们又听到炒菜的声音,我们停下筷子等菜,一会,又给我们端上一盘菜来,我们说:“谢谢!”农户主人就退下去了。我们借着油灯(那时的农村都没有用电)一看,菜里有三分之二胡萝卜,我们一尝,还是辣得没法吃。我们都说:“算了吧,将就吧。别再麻烦人家了。”
吃完饭已经是夜里11点了,农户主人安排我们在他的堂屋地下打地铺睡下。
第二天早晨我们起来收拾利落,我们发现,依然是农户的男主人在做饭,女主人挑着大木桶到坡下去挑水,大孩子哄着小孩子。我们纳闷,怎么不是女人做饭,男人挑水呢?
早饭后,我们清完帐(付了饭钱),道了谢,就上路了。路上我们都纳闷,怎么这一家是男人哄孩子做饭,女人下坡挑水呢?男人也像是很健壮的样子啊!我们议论着,不得其解。便询问同路的人,有湖南本省的离此不太远的说:“这地方的习俗就是这样,男人哄孩子做饭,女人下坡干活。”
我们随着人流向前走着,这里的地势已不那么平坦,有岗地、有坡地、还有洼地;前面的岗地越来越高,山丘上已是丛丛林林了,是丘陵地带了;及到毛泽东的故乡——韶山冲,已是林郁葱葱、茂林修竹、山清水秀了。
下午3点多,太阳还高高的,我们就到了韶山。相传,韶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舜帝南巡到此,见风景优美,遂奏韶乐,引的凤凰来仪,百鸟和鸣。又传“韶氏三女得道于此,有凤鸟衔天书到,女皆仙去。”韶山故此得名。韶山1966年是湘潭县的一个小山村。
我们决定先住下。联系了接待站,被安排住在了新搭起的席棚里。红卫兵出于对红司令——毛泽东的无限敬仰,所以到这里来瞻仰毛泽东故居的络绎不绝,据说,每天好几万人,甚至达十万人。当时条件又差,人又多,无法安排,应该是就搭了席棚,不光是住在席棚里,接待站的食堂也是在席棚里。
安排好,吃完饭,冬天天短,天已近很黑了。韶山已经用上了电,应该是自己发的电,和现在的用电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只是灯下亮,处处还是漆黑一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