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楹联情结
我的楹联情结始于童年。七岁那年,刚过腊八,奶奶叫我拿着红纸到山外找张大爷写春联。旧社会乡下识字人少,我日复一日地等啊等,等到腊月二十才轮到。过罢年,奶奶催我到山外去上学,我爹说:“山沟里娃儿学那几个字有啥用?”我奶说:“起码不再求人写春联啦。”就这样,我带着奶奶的期盼,怀着学会写春联的梦想跨进了学校门。
光阴荏苒,转瞬已入暮年。退休后才知道,过去年年自编的春联并不符合楹联规则。于是从过平仄关入门,逐渐掌握了楹联创作要领,进而有了强烈的创作欲望。每每夜半醒来,一旦想起一个妙字或好句,即折身披衣找笔,生怕忘掉。老伴常埋怨道:“你神经病,半夜三更写啥哩?”这真是:
老朽习联人笑痴,
个中滋味有谁知?
人生甘苦饱尝后,
蚕老焉能不吐丝!
2014年7月,南阳市游园亭子征联,我苦苦思索,觉得“山穷水尽疑无路”,有天早晨,脑际豁然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兴奋地跑到窗前桌边,执笔飞快地为白河槐树湾亭子写下了这样一副联:
一湾春水印明月;
万树槐香醉宛城。
小花猫见我笑啦,忽地跳上桌子,侧身用两只前爪轻轻地抱着我右手,伸出小舌头,边慢慢舔着手背,边滚动着圆圆的大眼珠亲昵地望着我;窗外,披着霞光的那株忘忧草,在晨风中微微地向我点头。此刻,好舒心啊!
正当自己创作兴致愈来愈高时,看到国家旅游事业正迅猛发展,强烈意识到,具有龙睛、明片功能的景点楹联,其需求必将会越来越紧缺。因此,亟需要有更多人会写楹联。基于这种考虑,自己甘愿当铺路石,舍弃个人的创作天地,把自己的楹联情结全部倾注到楹联文化的传承中。
搭建学习传承楹联文化平台。经过上下奔走呼号,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2009年6月成立了南召县楹联学会,为会员们营造了一个别样的家。
动员发展楹联文化队伍。我怀着求贤若渴的心情,到处寻访人才。当得知廖永炳是一位德高文学功底厚的人才时,就登门动员他入会,并不断帮他解疑。后来他老伴当着我面说:“您把永炳教成神经病啦,半夜起床扒本子,写东西。干耗神,图啥哩?听说您老伴生活不能自理,也够您累啦,歇歇吧!”学习本是自愿的事,人家老伴不支持奈何?可我真难舍这位人才。一天,听说永炳老伴脚骨折住院啦,我立即购置一份慰问品到医院看望。隔了一段时间,我又敲开了永炳家门,一进屋,他老伴边笑着给我沏茶,边高兴地说:“刘老师,您的功没白搭,永炳写的联获奖啦,人家报销路费叫去大连领奖哩。”看着一家人的笑容,我也如同自己获奖一样高兴。从永炳身上我看到了希望,更增强了我发展会员的信心。次年春节,从初二开始,我以登门拜年为由,采取熟人动员熟人的“滚雪球”办法,一个多月就发展了32人,壮大了楹联文化队伍。
呕心沥血编教材,普及楹联文化。要想学会写联,必先学懂《联律通则》。为让新会员更快理解《联律通则》,在找不到有关解释资料的情况下,自己只好趁夜静勉为其难编写教材。有一次,大女儿发现我的住室灯一直亮着,忙开门询问:“伯,十二点啦,咋还不睡哩?”一见我正坐在床头写东西,心疼地劝我:“伯呀,您的心脏支过架啦,可不敢再熬夜啦!”女儿难以理解我的心思,第二天夜里,我把窗帘拉下,又赶写起来。半月后,《<联律通则>浅释(草稿)》终于成型了。接着,我把它打印成册,带病组织新会员分批举办辅导班,一讲就是半天。十年举办了6期大型辅导,绝大多数会员学会了楹联创作。
锤炼基本功,提高创作能力。一是组织会员大练兵,每年围绕国家和本县中心工作,组织会员参与基层采风和全国赛事活动,每次活动要求每人创作3至5副作品。尔后组织会员对其作品开展集体会诊,面对面评改,会员受益匪浅。二是为了提高会员创作技巧,我冒着酷暑编写《楹联创作常用的几种修辞手法》,辅导大家学习。三是针对多数会员惯于直白、标语口号化的创作现状,我写了一篇《楹联之美在于意象》,先在《中国楹联报》上发表,后组织全体会员学习,提高其形象思维能力。
天道酬勤。十多年来,自己倾注的楹联情结未负初心。廖永炳在《中国楹联报》上发表的《浅谈刘金录先生的楹联艺术》,是对我联苑耕耘的鼓励;卞广军在《中华楹联报》上发表的《刘金录一一楹联文化痴心传承人》,是对我铺路石的认可。更令我欣慰的是,一个深山小县,已有9位国家级会员,他们在全国楹联大赛中屡获大奖;部分会员作品已在景点里熠熠生辉。瞻望未来,山城南召的联苑必将是:
万紫千红花烂漫;
烘云托月梦扶摇。
(作者简介:刘金录,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南省楹联学会理事,南阳市楹联学会名誉副会长,南召县楹联学会名誉会长。)
刘金录先生的《我的楹联情结》是一篇充满深情和使命感的文章,不仅记录了他个人与楹联艺术结缘的经历,也展现了他对传承和发展楹联文化的无私奉献。文章中,刘先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从童年时期对春联的好奇与热爱,到成年后深入研究楹联规则,并最终致力于推广楹联文化的故事。
文中特别提到刘先生在退休后意识到自己过去编写的春联并不符合严格的楹联规则,因此开始了学习平仄、掌握创作要领的过程。这一转变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精益求精的态度。更令人感动的是,他并没有将楹联创作仅仅作为个人的兴趣爱好,而是看到了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尤其是对于旅游景点而言,好的楹联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刘先生决定为楹联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甚至为此舍弃了一部分个人创作的时间。
刘先生的努力得到了显著的成绩,包括成功成立了南召县楹联学会,编写教材普及楹联知识,以及组织各种活动来提高会员们的创作能力等。这些努力不仅促进了当地楹联文化的发展,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廖永炳和卞广军等人对刘先生工作的肯定,以及南召县楹联学会成员在全国比赛中取得的成绩,都是对他辛勤付出的最佳回报。
最后,刘金录用一副寓意深远的对联“万紫千红花烂漫;烘云托月梦扶摇。”表达了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象征着南召这个小县城将在楹联文化的滋养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同时也寄托了他对年轻一代能够继续传承这份文化遗产的深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