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良和感恩
作者:胡斋敏
当今的小孩子,没有经历过苦难,从来不知道饥饿是怎么回事,不知道劳动为什么那么重要,只知道,要东西伸手就来,要吃的张口就到。他们生活在这个美好的时代,确实是赶上了时代这辆列车,不但享受了无忧无虑的生活,而且生活的质量,从物质到精神都是无可伦比的。无战乱,无动乱,每日饱歺,大鱼大肉,这些都伴随着老一辈的向往,进入了历史,转而向往的是电视,电脑,手机,平板和各种美食。
当老一辈受尽生活苦艰的时候,是共产党和毛主席,建立了新中国,从而脱离了战乱。把这段历史刻骨铭心的记在心里,生活上这点苦算得了什么?朝鲜战场那么激烈,老百姓的子弟,硬是靠拼命的精神和传统的智慧,打败了美帝主义,得到了长治久安。还能够吃饱,当然会感恩。吃上大鱼大肉,这是幸福。共产党和毛主席恩情,一直到死都不会忘记。所以,那时代的人,只知道感恩,没有一句怨言。因此,生活、 学习、工作就有了动力,吃苦耐劳成为老一辈的精气神,什么困难在他们面前都得让步。可是小孩子们怎么知道?当老一辈向他们讲这些,他们会堵上耳朵,都是你们那时代的事,你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代吗?你讲,讲,有意义吗?老人们闭嘴不讲了。
当今的教育遇到了巨大的挑战,顽劣学生成了学校和老师最头疼的实际问题,语言沟通无法达到,行为规范难以实现,欲管无助,欲罢不能。家长没有了话语权,老师没有了塑创权,传统没有了优选权。
教育的价值在于可塑性,见证于创新之中,留存于传统之列。感恩教育,塑造善良心灵,成为学校教育重中之重。创造新的教育模式,传统教育不容忽视,旧的教育是鞭策,新的教育是疏导,形式目标虽有差异,但因材施教的观点是一致的。
千里马需要鞭策,响鼓也要重捶。如果说,一点不舒服就是体罚,那么刻苦学习舒服吗?艰苦劳动舒服吗?毅力坚持舒服吗?遇到困难舒服吗?受到批评舒服吗?所以在重塑的过程中,学生不可能总舒服。当然,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把握住不同学生的承受能力,总之是,不能让学生受到任何伤害,而带来身心等方面创伤。这样才能把塑创权重交于老师,让老师管得住学生,家长才有话语权,传统才有优选权。
我从前教过一个学生,初来学校入门,让他写字,无论怎么劝说,都不愿动笔。把削好的铅笔给他写,一到手上,用力弄断,我替他削了五次,都是同样结果。后来,我再削一次,说,这次你弄不断,我把着他的手,让他用不了力,跟着我转,如果没有反抗我就放松。结果大哭起来,有把全校都惊动的可能。我说,你声音大吗?我有办法,全班大声读书,他哭声听不到了,跟着我慢慢转动。最后,我放手,他写起来了。这不是惩罚吗,他的手红了,是惩罚吗老师是善意,只要改正就放松,不改正就握紧。后来才知道,他是一个顽劣生,在家,队上的大人都要让他三分。仅这一次,在班上却成了优生,起到了一锤定终身的作用。老师的心是父母心,教好每一个学生,是老师的殊荣。
有一个外地来的学生,上节课用砖头打老师,有同学向我提醒。我在上课中,正好碰上这位学生不听讲,我叫他站在座位上,他不理。没办法,我只好动手让他站出来,他抵抗,往桌子底下钻。好吧,看你能钻多久?一直耐心地等着。下课铃响了,我替他把凳子搬开,他站了起来。看我温和的眼神,知道我没有再批评他的意思,便傲气地向全班笑了笑。后来,学生告诉我,这同学不与老师对着干了,上课认真了。通过这次,他认识到,老师都没有恶意,只是想让同学们学知识。往往语言沟通不了的问题,无言的动作,和谒可亲的眼神,却能准确地把老师的善意传达给学生,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作为老师,关爱每一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和家长的尊重和爱戴,这样的老师才能称得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老师的课堂,就是战场,老师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学生是战士,只有课堂保障纪律,老师的战场才能取得胜利,不容有逃兵退缩。只要学生接受了这一观点,就没有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当逃兵,因为战争的残酷性他们是充分认识的,战场纪律他们是感受过的,所以他们不会退缩,选择坚强,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叛徒,逃兵是学生深恶痛绝的,听从老师指挥成为唯一性,顽皮学生自然消失了。在我的教师生涯中,感受到那受到责罚的学生,感恩之心最強烈,老师的及时制止,让他们具有了美好的前程,有的学生甚至说,没有老师就没有他,有的说,老师的教诲让他受用一生。我几乎没有和他们照过一次相,但他们却说,老师,我会记得你。
有一次,我正骑车冲过泥巴路,猛看前面有一伙人在抬着石头,将要踏上路,我急忙要停住,只见其中一个牵头人止住步,喊着,老师,你快过吧!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冲过去了,我虽然没看清这位学生是谁,但我感到,敢在八人抬巨石做牵牛人并自作主当停下的,一定是当年的跳皮生,这是他送给老师至高无上的荣誉,我不过去,我对不起他。他的同伴还在埋怨,但他却说,"这是我的老师!"这位同学用他的方式在报答老师。
老师责罚过的学生,当时不一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但到社会中,却形成了他们的感恩之心。这无疑就是老师在学校就给他们造就了这颗心的基础,在社会上才真正成就了这颗心。当被老师责罚时,也许他们当时还正有怨恨呢?这就说明教育的可塑性,不在于当时舒服不舒服,而在于它的长远延伸性,直至永远具有善良感恩之心。这颗心,是他们日后成长为,具有成就感的一代有作为的新人的最大动力。如果这种重力,在学校就产生了,那爆发的能量有多大,那将是不可限量的。
胡斋敏,男,出生于1955年3月。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白岭镇中学,大专,中教高级,退休教师,1985年江西省优秀教师。教学专注,实 践深刻。最近开始写作,有散文,诗歌及教学回忆、论文等创作。《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