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乡魂2—贾村塬人物》选载(04):
张正发:躬耕教坛40春秋的人
●文/吴万哲(陕西宝鸡)
来源/西府新传奇
他是个年近9旬的耄耋老人。他是上世纪50年代陕西省凤翔师范的毕业生。他像个老农民一样,在小学教育这块田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艰辛耕耘40多个春秋。多次被评为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陈仓区)“先进教育工作者”“先进教师”,出席省市表彰大会,还曾赴北京、延安、大寨等地参观学习。他一生教授过的学生多达4000多人,许多人成了各行业的精英和翘楚,数十年过去,逢年过节还有退休的老县委书记、县长、市上的局长学生提上礼品看望……2017年荣获国家教育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光荣从教30年证书”。他用心血和汗水,收获了沉甸甸的人生硕果。
他叫张正发,生于1937年2月,贾村镇桥镇村二组人。
一
他出生在一个非常贫穷的农民家庭,祖父是个漆匠,英年早逝,留下父辈兄弟4人,大伯张锡和四叔张选外出甘肃华亭学艺,父亲给地主拉长工,打短工,生活苦不堪言。更不幸的,在他一岁半时父亲突患疾病去世,家中顿时塌了天,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母亲无奈,3年后带他改嫁。大伯和四叔学艺成功,相继在华亭下关镇开了药铺和杂货铺。大伯没有儿女,经村人说合,他6岁时被过继给大伯顶门立户。从此他离开老家,跟上继父张锡到了人生地不熟的甘肃,一边上学一边帮继父在药铺做些小脚活。1951年他小学毕业,考入华亭中学。1952年转回宝鸡中学上学,1954年秋考入陕西省凤翔师范。穷人的孩子深知学习机会的不易。他学习一直刻苦、勤奋,成绩优异,常被评为“三好学生”,担任班干部。他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表现突出。1956年宝成铁路全线通车,举行盛大庆典活动,他和其他优秀人士一起被选派,作为奖励坐在火车头上,成为珍贵的历史记忆。
1957年秋,他凤师毕业,被分配宝鸡县蟠龙镇车家寺小学任教。当时学校建在一所古寺院里,没地方住宿,他就睡在破庙的贡台上。有时天下雨,买不来米面,就用自己种的北瓜充饥。据统计当时全国每13个人中仅有一人识字,受教育率低,他现身说法,积极动员一切青少年入学。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最大者30多岁,最小者才六七岁,还有许多已婚女生背着孩子上学,孩子瞌睡了,就睡在他的床上,常常尿湿他的床单和被褥。他人年轻,又是科班出身,工作劲头十足,样样课程会教,且教得都很出色。新中国成立后开展扫除文盲活动,他白天教学生,晚上教大人识字,忙得不亦乐乎。就这样,他在车家寺小学一干就是13年。
1970年,国家将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于是他回到老家桥镇小学,继续从事教育事业。在以后的30多年间,他先后在桥镇、郑家山、东坡、马冢、新华、龙尾、殿沟等小学任教,担任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务。他是全能教师,最擅长俄语与语文。那时教师短缺,他常常给教师当教师,平时一有时间就搞培训,有时热蒸现卖,先天晚上将有关知识教授给其他老师,其他老师第二天又站讲台教给学生。有一年市上在宝鸡中学举办教师培训会,他整整教授了半年的语文课。
他像传薪人,在贾村北塬塬上塬下的山村小寨,传播知识和文明的薪火,启蒙塬上的孩子从愚昧走向聪慧,从无知走向五彩缤纷的世界。
二
张正发当校长时,管理严格,教学质量抓得紧,并亲自教毕业班,学生成绩普遍好,吸引外校学生也转到他所在的学校上学。学校经费困难,在郑家山学校时,开过小卖部;在马冢学校时,带领学生办醋厂;在殿沟小学时,带领学生上山打枣胡;在新华、东坡时带领学生到宝鸡烟厂等学工,勤工俭学,集凑办学经费。他身体力行,遇事抢着干,率先干。每学期开学,学生课本发到桥镇乡上,别的学校带领学生去镇上背书,他怕耽误学生学习,便自己动手用自家的架子车,装了高高一车新书自己架辕拉车,叫来儿子、儿媳背后掀车子,一直拉到学校,发给孩子们,年年如此。他爱生如子。学生有困难,能帮就帮。有些孩子没钱交不起学费失学了,他亲自上门动员,垫上学费,一垫就是多年,令他们完成学业。他曾在父亲药铺打过杂,粗通医术,学生偶有头疼脑热,就用一些小偏方、手法什么的给治疗,往往收到效果。他多年在偏远的小学工作,每年“六一”儿童节,全镇学生要举行庆祝活动,学校距镇上路远,他先天把孩子们领到家中,管吃管住,从不计较得失。他是个一头沉,家中又多子女,生活困难,当时仅一个休息日,周日回家,常要上山背柴,下田干活,有时天黑夜半、有时次日鸡叫就向学校赶,遵守纪律,以身作则。
他热爱教育,热爱孩子,能文能武,教学、管理成绩卓著。1964年被评为陕西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出席在省城召开的表彰大会,奖品是一双当时刚兴起的“尼龙袜子”,回来后老师、村人争看,他一直穿了7年。会后安排到延安参观学习10天,他买回一条海绵围脖,也引逗得人围观不绝。1973年又被评为宝鸡市“先进教师”,安排到市区参观学习7天。此后又先后5次被评为县和乡镇“优秀教师”,曾赴山西大寨、北京参观学习,一时荣耀至极。由于他工作成绩突出,1986年宝鸡县政府最早一批为他“农转非”,将农村户口转为城市居民户口。1988年他晋升为“小学高级教师”。遗憾的是,那些年的表彰多是花花纸张的大奖状,有的贴在墙上翻修房子时拆掉了,有的被老伴、女儿剪了鞋样,没有保存下来。
2017年9月,在他退休10多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给他颁发了乡村教育工作30年荣誉证书,是他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的最高奖赏。
三
他乐善好施,乐于助人。那些年人穷,村人知道他有工资,没钱称盐倒油了,娃娃娶媳妇财礼不够了,总是找“他先生爷(伯)”捣腾两个;老人爱喝茶,没茶叶了,也去“他先生爷(伯)”屋里捏一把。1992年月工资才几百元,村上集资建校他一把就捐1000元。每年过春节常给乡亲写春联。他还学会了理发,在学校给学生理,过年回家给乡亲理,门前排起长队。在车家寺教书时,桥镇人走30里路到车家寺旁的南皋村磨面,有时人多磨不上,晚上就到他处歇脚,冬天他和乡党挤在一盘火炕上,夏天则让乡党睡屋子,他睡在外面乒乓球水泥案子。他的房子常成了乡党接待室。
积善人家有余庆,也有喜庆。老伴杨秀娥,小他两岁,幼年丧父,受尽苦难,虽没文化,但思想先进,劳动积极肯干,1958年入党,担任过村干部,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40多岁时患上骨结核,腿疼得走不成路,他每周用架子车拉到宝鸡检查,开始查不出病,后来在解放军60医院治疗痊愈。他67岁时,不幸得了食道癌,化疗到第3个疗程时,和他同时做手术的7个人已经走了3个,医生断言他活不过一年,可他却奇迹般的痊愈,如今已过去22年,身体还很硬朗。他说这全托老伴的福。
老人有应科、引霞、红霞、爱莲、小霞1子4女。他重视孩子教育,虽然因家庭条件和那些年考大学升学率低限制,子女中仅出一名大专生,但却都个个成才。儿子高中文化,从事建筑施业,是个有名的小老板。儿媳容秀梅,聪慧能干,孝敬老人。4个女儿,或在农村生活,或在城市发展,都事业有成,在宝鸡或西安买房买车。4女张小霞,大专文化,当过民办教师,现在民办机构当教师。兄弟姐妹团结和睦,对老人很好,家庭温暖幸福。老人有孙辈9人,其中出了4名大学生。长孙张欢,大学本科毕业,在西安陕西地矿局系统工作。孙媳张碎娟,宝鸡文理学院毕业,在宝鸡市高新一小任教。
张正发老人告诉我,他少小受尽了苦难,老了却遇到好时代,享尽了幸福。他说他是最幸福的人,一生有老伴照顾,有退休金,儿女非常孝敬,晚年生活美满幸福。老人和老伴眼看要奔九了,身体依然硬朗,可谓真正的幸福人生了。
老人热爱教育,也热爱土地。退休后多年住在农村,将家里仅有一点地侍弄成花骨朵,又在桥镇塬边半坡开了不少荒地,种了各种豆豆颗颗,送儿子、送亲戚、送朋友。还爱好书法,不时执笔泼墨,还书写制作了许多字帖,让儿孙们享用。老人书法达到一定境界,系宝鸡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老人儿子张应科和张小霞告诉我,老人热爱教育,热爱劳动,辛勤工作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整个家庭、家族,他们一定要将老人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并世世代代发扬光大。
吴万哲,陕西麟游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一级编剧、高级政工师职称。陕西作协、戏剧家协会、编剧协会、文化创意协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第四届主席。当过教师,从过政,做过企业政工,办过杂志。有影视及各类文学作品300万字。主编纪实文学《奔梦》《人间正道谱春秋》《风韵》、散文集《硕果满枝》等。编剧拍摄电影《秦火》《吕建江》等5部,电视剧1部,微电影30余部,栏目剧100余个。报告文学、散文等若干。出版著作有27万字纪实文学《西府奇人》和30万字《乡魂——贾村教育40年纪事》。电影《秦火》《吕建江》、报告文学《燃烧到最后》,散文《难忘的跪拜礼》,微电影《墨宝》《万家酣梦》《追梦》《新生》《生命的托举》《寻根》,喜剧小品《灭鼠》《山妹》等50余次在国际、全国、省、市获奖,荣获“宝鸡市劳动模范”“宝鸡市优秀文艺创作奖”“秦岭文艺奖”。近年有独创优秀人物宣传品牌“西府奇人”,被誉为“宝鸡文化新现象”。电话、微信:158910789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