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茌平文学作品精选》发行会议上的发言
乌以强
大家好!
今年,对于茌平区作协来说,是个大年。有人荣幸的成为了国家级会员,还有一批人成了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发表了一大批好文章。可喜可贺。借此机会,特作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
文学的趣味
一、细节的趣味
文学宛如寒冬腊月里的雪梅花,它不是春日的初绽嫩芽,也非秋季的飘零黄叶。文学应充满妙趣,其语言细节要能让人产生半生不熟、似曾相识、久别重逢之感,词句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颗颗晶莹剔透。
文学是对人类精神世界未知领域的探索,旨在满足人们对人性的深层次渴望与追求。就如《金瓶梅》与《红楼梦》,这两部著作各具独特的文学“趣味”。《金瓶梅》描绘了人性的诸多方面,其语言氛围、人物塑造极具乡土气息,人物众多繁杂,仿若一幅生动鲜活的市井画卷,这种浓郁的生活气息是《红楼梦》所欠缺的。而《红楼梦》则如同一根银针,深深刺入读者心头,愁绪千回百转,书中的风花雪月、寒雪冷霜,皆凝于笔端,令读者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揪心落泪;《金瓶梅》则充斥着酒色财气、世俗烟火,其描绘之大胆直白,令人心生震撼。
《红楼梦》中对贾宝玉所采红梅的描写:“这枝梅花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红梅傲雪凌霜,恰似书中人物的高洁品性与复杂命运交织。
《金瓶梅》里宋惠莲套穿潘金莲鞋子的情节:“玉箫道:‘他怕地下泥,套着五娘鞋穿着哩!’玉楼道:‘你叫他过来我瞧,真个穿着五娘的鞋儿?’金莲道:‘他昨日问我讨了一双鞋,谁知成精的狗肉,套着穿!’蕙莲抠起裙子来,与玉楼看。看见他穿着两双红鞋在脚上,用纱绿线带儿扎着裤腿,一声儿也不言语 。”通过这样细致入微的生活场景刻画,将人物的性格、关系及当时的社会风气生动展现。
《金瓶梅》中潘金莲的那句“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人面上行的人,不是那等搠不出的鳖”,短短几句,将潘金莲的泼辣、直爽且带有些许市侩的性格特征勾勒得淋漓尽致。
《红楼梦》里贾宝玉关于女人“宝珠”“死珠”“鱼眼睛”的论述:“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此番言论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戕害,以及女性在这种环境下的无奈转变,充满了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金瓶梅》中惠莲用一枝柴烧烂猪头肉的描写:“于是起身走到大厨灶里,舀了一锅水,把那猪首蹄子剃刷干净,只用一根长柴安在灶内,用一大碗油酱并茴香大料,拌着停当,上下锡古子扣定。那消一个时辰,把个猪头烧得皮脱肉化,香喷喷五味俱全。将大冰盘盛了,连姜蒜碟儿,教小厮儿用方盒拿到前边李瓶儿房里。”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惠莲的能干,更反映出当时的饮食文化和生活风貌,从细微处见时代的烟火气。
《红楼梦》里冷香丸的制作过程:“宝钗笑道:‘不问这方儿还好,若问这方儿,真把人琐碎死了!东西药料一概却都有限,最难得是‘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一天晒干,和在末药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天落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了,制成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里,埋在梨树根底下。若发病的时候,拿出来吃一丸,用一钱二分黄柏汤送下。’”这段描述充满神秘色彩和文化底蕴,暗示着书中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贾府的兴衰,每一味药料都仿佛承载着深刻的寓意,细节之处尽显作者的匠心独运。
这些经典作品中的细节描写,无论是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还是物件的细致描摹、场景的生动还原,都散发着独特的文学趣味,宛如一瓶珍藏已久的美酒,越品越香,令人回味无穷。这些细节不仅仅是对生活的简单复制,更是作者对生活深刻理解和感悟的结晶,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文化和社会信息,使作品具有了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
二、语言的趣味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犹如烹饪美食时的调料,不同的语言风格能营造出截然不同的文学“趣味”。《金瓶梅》经典语言。
“日子美的像蜜里调油。”
“美好的日子多的像柳叶。”
“向前人洒土,迷了后人的眼。”
“放着河水不洗船。”
“拔了萝卜地皮宽。”,“砍一枝,损百株”等等。风翻嫩叶赛金铃,硕果簇簇挂枝头,形象、生动、如珠似玑,是文学语言的核心生命。
可见,形象生动是文学语言的生命。以上语言尽显中国元素。在有一段时期,中国文学呢,学习外国的语言,句子长,修饰多,刚开始,非常新鲜,就像第一次吃麦当劳。可是时间久了,还是想吃中国的切馅大包,韭菜猪肉水饺,以及小鸡炖蘑菇。习惯是文化的重要特点。阅读审美,也有不可逆转的习惯。可见,借鉴,传承,融合、发扬是当代文学的重要使命。
在《金瓶梅》中,各类老虔婆见到西门庆时的笑各有千秋。王婆的世故谄媚笑,在第三回中,西门庆到王婆茶肆喝茶,王婆“哈哈笑道:‘我自说耍,官人怎便认真起来?你也!’一面笑着,把西门庆袖子一拖”,这笑容里满是讨好与迎合,还夹杂着一丝精明世故,将王婆的市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李虔婆的讨好赔笑,在第二十回中,西门庆到李桂姐的院中,李虔婆见到西门庆后,匆忙上前寒暄,摆好酒菜,脸上堆满了讨好的笑容,陪着小心,那副嘴脸仿佛跃然纸上,尽显其阿谀奉承之态。
还有在第四十四回中,西门庆到韩道国老婆王六儿处,其母作为老虔婆角色,见到西门庆时“慌忙出来,与西门庆道了万福,让西门庆屋里坐,一面叫女儿出来陪侍,自己就去厨下收拾酒菜,脸上带着陪笑,言语间也尽是讨好”,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表情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她的卑微与谄媚,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底层人物为了生计而不择手段的生存状态。
这些不同的“笑”的描写,仅仅通过简短的语句和几个动作、表情的刻画,就将人物的性格、心理以及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目睹这些场景,深刻感受到《金瓶梅》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这种细腻而真实的语言描绘,不仅为作品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也让读者对书中的人物和社会环境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烟火气和世俗欲望的世界之中。
三、哲理的趣味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些哲理如同夜空中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引发我们对人生、社会和人性的深入思考。认识自己是最难的事,文学就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塑造自己,探索自己。时间没有停止过,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从来也没有停止,因此对人类灵魂宇宙的探索也不能停止,这是文学的使命。因为人们的灵魂在渴望知道那未知的世界。做梦,就是对未知领域向往探索的一个表现。某种意义上讲,文学就是写人类灵魂中那个难圆的梦。文学的光芒,来自于有哲理的语言,和有思想性的人物。
在《月亮和六便士》中,有许多充满哲理的语句。如“当一个人掉进水里,他游得好还是游得不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必须从水里出来,否则的话,他就得被淹死”,这句话以一种形象而深刻的比喻,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何种困境,关键是要有积极面对、努力摆脱困境的勇气和决心,而不应过分纠结于自身能力的高低。它强调了行动和求生的本能,让我们明白在危机面前,唯有勇往直前,才能获得生机。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这句哲理给予了无数人追求梦想的勇气和信心。它打破了年龄对人们的束缚,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梦想,有追求的热情,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可以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去追寻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它鼓励我们不要被世俗的观念所限制,要敢于突破自我,去探索未知的可能性,让生命在不断的追求中绽放光彩。
“上帝的磨盘转得很慢,但磨得很细”,这句话寓意着命运或者因果报应的进程虽然缓慢,但却公正而精准。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坚守道德和善良的底线,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而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同时,也让我们明白,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会在时间的长河中得到应有的回报,即使这个过程可能漫长而艰辛,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最终一定会收获属于自己的成果。
“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这一哲理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多面性。人并非是单纯的非黑即白,而是善恶交织、美丑并存的矛盾体。它让我们在看待他人和自己时,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到人性的丰富内涵,避免简单地对人或事进行片面的评判。从而使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包容、理解他人,同时也能更好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完善自我。
这些富有哲理的语句,不仅仅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更是文学作品传递给读者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们穿越时空的界限,触动着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读者的心灵,引发我们对人生意义、价值追求、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的深入思考,使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智慧。
文学的趣味,便是由这细节的芬芳、语言的醇厚和哲理的深邃交织而成。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像一座宝藏,蕴含着无尽的魅力和价值,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品味、去领悟。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创作者,都能在文学的道路上,用心去捕捉这些独特的趣味,创作出更多富有感染力和思想深度的作品,让文学的芬芳在时代的空气中弥漫得更加久远。祝大家身体健康,多出精品力作。
谢谢大家!
2024、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