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影
文/樊志刚(辽宁)
一
抖落一身风尘
再看世界
是如此清新
当你洗刷了
自心污垢
你看人人都是好人
二
我不再辨别好坏
自然就少了
许多烦恼对待
人的聪明
常常是给自己
制造障碍
三
一池微波
揉碎了水中月
姝影成娑婆
我被假相困惑
看不到那
如如不动的真我
四
那无所不在的
灵动自性
时时都在显现
为何还要
执着个假相
苦乐悲欢
五
当你从梦中醒来
梦中的一切
不复存在
只有梦中的影子
还时隐时现
难以忘怀
诗评
#### 一
抖落一身风尘,
再看世界,
是如此清新。
当你洗刷了自心污垢,
你看人人都是好人。
在这首诗的开篇,诗人描绘了一个净化心灵后的全新视角。当人们放下内心的负担和偏见,世界便呈现出它最纯净、美好的一面。这种心态上的转变,使得周围的一切都显得更加清晰明亮,人际关系也变得和谐融洽。这是一种心灵觉醒的过程,通过内在的洗涤,我们能够以更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他人。
#### 二
我不再辨别好坏,
自然就少了
许多烦恼对待。
人的聪明,
常常是给自己制造障碍。
第二部分中,诗人表达了放弃对事物绝对判断的态度。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区分善恶对错时,内心会变得更加平和宁静。人类所谓的“聪明”,往往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使我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中迷失方向。而选择超越这些表象,意味着回归到一种更为本真的生活状态——不被外界的标准所左右,而是根据内心的感受行事。
#### 三
一池微波,
揉碎了水中月,
姝影成娑婆。
我被假相困惑,
看不到那
如如不动的真我。
第三段里,诗人用“水中月”的意象来比喻现实世界的虚幻性。“姝影成娑婆”则暗示了美丽的事物在现实中可能只是一场空幻。这里的“假相”指的是我们所看到或经历的一切并非永恒不变的真实,而是由各种条件组合而成的现象。诗人承认自己曾经被这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未能认识到内心深处那个始终如一、不受外界干扰的“真我”。
#### 四
那无所不在的灵动自性,
时时都在显现。
为何还要执着个假相,
苦乐悲欢?
第四节强调了一种超越物质形态的精神存在——“灵动自性”。这股力量无处不在,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然而,人们往往过于关注外在的变化,忽略了内心深处那份恒定的力量。诗人在此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反思:既然真正的自我是如此强大且持久,为什么还要为那些短暂的、非本质的东西烦恼呢?这一问句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 五
当你从梦中醒来,
梦中的一切不复存在。
只有梦中的影子,
还时隐时现难以忘怀。
最后一部分将整个诗歌推向高潮,诗人用梦境比喻人生。当一个人真正觉醒时,之前所经历的所有困扰都会烟消云散。但即便如此,某些记忆仍然会在心底留下痕迹,偶尔浮现出来。这不仅是对过去经历的一种怀念,更是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每一个瞬间,因为它们终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同时,这也表达了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即使万物皆有终结,但我们所经历的美好时光永远不会消失。
---
这首《梦影》通过对心灵净化、超越表象、寻找真我以及感悟生命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每一段文字都充满了诗意与哲思,引领读者一同探索内心的深处,感受那份超越时空的精神境界。如果您有任何修改意见或需要添加更多细节,请随时告诉我。